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82篇
安全科学   135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343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63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源头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但区域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在治理措施的安排需更注重合理性、科学性。文章以遂昌县为实例,提出基于目标管理的水污染减排多目标优化方式,研究在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投入最小的治污减排措施组合,为今后源头地区更为合理地推进阶段性污染治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2.
用HPGe-γ谱分析方法测定了阳江核电海域表层沉积物中238U、226Ra、210Pb、228Th、228Ra、40K、137Cs、134Cs、110mAg、58Co和60Co共11种核素的比活度,238U、226Ra、210Pb、228Th、228Ra、40K、137Cs等7种核素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分别为75.2~102.0、32.6~38.6、86.9~148、54.3~71.3、40.9~70.6、580~660和 < 0.16~3.82 Bq/kg干重,平均值分别为82.4±5.2、35.5±2.0、121.7±14、60.2±3.1、57.1±3.1、621±29和2.21±0.31 Bq/kg干重,134Cs、110mAg、58Co和60Co等4种核素的比活度均低于检测限。沉积物中226Ra/238U、210Pb/226Ra和228Th/228Ra比值的范围分别为0.35~0.48,2.63~4.17和0.96~1.36,平均值分别为0.43、3.43和1.06。结果显示,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210Pb相对于226Ra过剩,226Ra相对于238U亏损,而228Th与228Ra基本平衡;沉积物中γ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与粒度分布、离岸距离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3.
184.
针对关帝变电站220 kVⅠ号母线电压互感器在介质损耗因数测量时试验数据漂移的问题,从铁磁谐振原理出发,分析了串级式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对介质损耗因数测量的影响,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应用结果表明:通过自备发电机对仪器电压源供电,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5.
利用淡水单孔蚓Monopylephorus limosus的生物富集实验,研究了黑碳对土壤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类有机化合物菲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黑碳对菲吸附和解吸行为的影响,并用"双元平衡解吸(DED)模型"对解吸行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土壤和沉积物中黑碳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菲在颤蚓体内的生物累积因子(BSAF)的降低,其原因在于菲在黑碳沉积物样品中的不可逆吸附程度的显著增强.研究发现,土壤和沉积物中菲的生物可利用性与土壤和沉积物中菲的吸附相浓度无关而与孔隙水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6.
巢湖水体散射和后向散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湖泊水体散射特性的研究对湖泊水色要素遥感反演模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AC-S和ECO-BB9实测了巢湖水体的散射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在分析光谱变化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悬浮颗粒物散射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的幂函数光谱模型,获得的光谱指数分别为0.86和3.24.研究发现悬浮颗粒物散射系数与TSM和ISM都存在较好的线性函数关系,进而提出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比散射系数为0.6364(10-3m2·mg-1),无机悬浮颗粒物的比散射系数为0.9108(10-3m2·mg-1).同时,分析了悬浮颗粒物后向散射率和折射指数的变化,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03~0.026和1.02~1.06.  相似文献   
187.
不同钝化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20,他引:28  
利用腐殖质、硫酸铵、石灰、过磷酸钙及其复配组合对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快速钝化处理,根据稳定效率和钝化剂的钝化能力Cap值对钝化材料进行筛选,并采用BCR形态分级实验(European Communities Bureau of Referent,欧共体标准测量与检测局提取法)研究钝化前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单一钝化材料实验中,2%石灰稳定效果最好;在复配实验中,以2%腐殖质+2%石灰稳定效果最好,Pb、Cu、Cd、Zn稳定效率分别达98.49%、99.40%、95.86%、99.21%.2钝化能力Cap值顺序:石灰腐殖质+石灰硫酸铵+石灰磷肥硫酸铵+磷肥腐殖质+磷肥腐殖质硫酸铵.3BCR形态分级实验表明,腐殖质+石灰复合钝化剂对重金属的稳定化效应优于单一石灰处理.此外,当2%腐殖质先添加时Cd被活化,使Cd在随后加入的2%石灰处理下更容易转换为了稳定性较高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  相似文献   
188.
我国铁路水害频发且损失巨大,如何有效防范,已成业界难题,更为运营部门汛期工作重点。但铁路水害泛指由降水或其他水源造成断道、限速事故的灾害,预测预报缺乏针对性。鉴于此,首先,借鉴水利学水害概念,丰富了铁路水害的机理内涵,再结合铁路调研,明确了预测目标的外延;其次,基于京广线湖(南)广(东)区段水害气象、地质与设施条件统计,分析了铁路水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致灾因子指标体系;最后,针对降水这一关键诱发因子,筛选出1 h与日降雨量两个相关性最强的计算参数,建立了logistic概率预测模型。模型检验表明:其统计学检验通过,且对于灾害实际情况预测效果较好,可为铁路水害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9.
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高等植被覆盖的潮间带湿地(红树林沼泽、盐沼)植被生产力高,有机碳分解速率低,CH4排放较弱,碳沉积速度快,是单位面积碳封存速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蓝色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潮间带湿地在减缓含碳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温室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潜力。潮间带湿地大多地处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河口海岸地区,近年来其碳汇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为干扰的威胁,正在发生着的气候变化则更增加了这种碳汇功能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这种具有重要碳减排潜力的生态系统。文章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环境影响因素,探讨了多种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要素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影响。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垂直方向土壤(水)-大气界面和植被-大气界面CO2、CH4交换和沉积过程驱动的碳封存,以及水平方向与近海的碳交换。潮间带湿地的碳循环主要受潮汐/流、光合有效辐射、温度、盐度、水位、植物群落特征等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围垦、富营养化、放牧很可能削弱潮间带湿地的碳汇功能,而外来植物入侵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碳汇潜能。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会增加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的脆弱性,CO2浓度升高的作用依赖于优势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途径,而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的作用则更为复杂。全球范围内大量潮间带湿地已经遭受破坏甚至丧失,水文调控是对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进行修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好的理解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及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同时存在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交互效应,利用过程模型预测不同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情境下潮间带湿地碳收支变化规律,并完善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90.
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对选育产、优质、抗逆、抗病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遗传多样性的不断丢失,种质资源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对种质资源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以通辽市种质资源保护及制种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从案例区现状及问题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通辽市的种质资源及制种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出种质资源的保护思路、原则及战略,确定种质资源的保护目标、制种产业的发展思路与产业布局、制种产业发展重点任务,最后对发展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制定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进而形成完整的制种产业发展规划思路,为生态脆弱的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制种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