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通过将MnOx负载于石英砂表面形成MnOx滤料,并以此构筑滤池,开展动态试验,考察了滤池的启动周期、污染物去除效率及影响因素;同时通过表征MnOx结构变化和灭活滤料表面微生物等方法探究了MnOx滤池的污染物去除机制.结果表明:运行第1d滤池出水锰即可达标,运行至第9d,滤池启动完成,可实现对水中锰和氨氮的同步有效去除.滤池可稳定同步去除锰和氨氮的最大平均浓度分别为1.4和1.6mg/L,滤速为6m/h,且通过提升水中溶解氧含量可进一步增强滤池对锰和氨氮的去除效果.SEM、EDS和XRD分析结果表明,滤池运行过程中, MnOx由相对密实的颗粒堆积形态逐步发展为多孔的一体化海绵状结构,其组成由ramsdellite和birnessite型MnO2,逐步发展为buserite和birnessite型MnO2,但元素组成相对较为稳定.结合滤料表面的微生物灭活实验,认为滤池稳定运行阶段,MnOx对锰的去除主要为非生物作用,...  相似文献   
52.
通过构建UV/O3/TiO2耦合工艺反应体系,打破了以臭氧为基础的高级氧化技术臭氧利用率低的技术瓶颈,使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和荧光探针法分析了UV/O3/TiO2耦合工艺的反应机理,明确了臭氧链式反应产生的O2在反应体系内自循环利用是提高臭氧利用率的主要原因。以2,4,6-三氯苯酚为目标污染物,通过分析初始浓度、接触时间、pH、催化剂投加量等影响因素,对比UV/O3、UV/TiO2工艺的降解效果,显示出UV/O3/TiO2耦合工艺的技术优势。在相同条件下,单独UV/TiO2光催化体系和UV/O3体系对2,4,6-三氯苯酚模拟配水的TOC矿化率分别为12.65%和51.54%,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58,0.1956 min-1,而UV/O3/TiO2耦合体系的矿化率达到82.97%,反应速率常数为0.2893 min-1,耦合工艺的臭氧利用率较UV/O3工艺提高11.7百分点,并且在pH=3~11的较宽范围内有良好的适用性,证明了理论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3.
氮在高含沙水向人工浅水湖泊补水期间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友媛  申宇  杨世迎 《环境科学》2013,34(9):3437-3444
外来补给水源的水质和作为污染物载体的悬浮颗粒物对人工浅水湖泊的影响备受关注.在2012年4月23~25日东昌湖引黄河水补水期间,从入湖口到出湖口的纵断面5个监测点同步监测流量、泥沙和溶解态氮、颗粒态氮含量,并于23日和26日在整个湖区12个监测点采集水样和底泥样进行不同形态氮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补水导致入湖口附近的流速、悬浮颗粒物含量有明显的上升和回落,但影响范围有限;氮素的空间分布沿入湖湖流方向呈现一定的浓度梯度,入湖口附近水体、悬浮颗粒物和底泥中各形态氮含量比其他湖区高;从入湖口到出湖口的纵断面,补水阶段各种形态氮含量变化幅度依次降低,补水后溶解态和颗粒态总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颗粒态总氮增幅较大,受黄河补水影响显著.本次黄河补水氮素以溶解态氮为主,溶解态总氮∶颗粒态总氮=7.3∶1,溶解态氮形态以硝氮为主,颗粒态氮形态以氨氮为主.氨氮受外源补水和悬浮颗粒物吸附沉降影响较大,补水阶段悬浮颗粒物含量与颗粒态氨氮、总氮的相关系数是0.868、0.876,而硝氮受其影响不大.东昌湖底泥氮主要以有机氮形式存在,其输入源是黄河水及泥沙颗粒.  相似文献   
54.
石油烃厌氧生物降解代谢产物的分析对于石油烃厌氧降解机制的研究、功能微生物的筛选以及微生物活动的原位监测具有指示性作用.综述了近年来石油烃厌氧生物降解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石油烃厌氧降解的初始活化方式主要包括脱氢羟基化、加延胡索酸以及羧化等.其中,加延胡索酸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通常采用的代谢方式.同时,将代谢产物按照气体、无机离子和有机酸进行分类,并针对各类物质特别是瞬时性、低浓度的有机酸类产物常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归纳.通过实例强调了代谢产物作为潜在生物标记物的应用,并对石油烃厌氧降解代谢产物分析方法的发展提出展望.图3参58  相似文献   
55.
垃圾渗滤液COD检测方法中Cl~-干扰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世迎  张文义  单良  杨鑫  王萍 《环境科学》2010,31(4):1014-1020
化学需氧量(COD)是垃圾渗滤液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渗滤液中高浓度的氯离子(Cl-)对COD检测的干扰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实验对比了重铬酸钾回流法、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碱性高锰酸钾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渗滤液COD时的Cl-干扰程度.普遍采用的重铬酸钾回流法,由于Cl-存在干扰,掩蔽剂不能完全有效掩蔽,Cl-≤3550mg·L-1时测量结果并不准确;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Cl-的干扰;碱性高锰酸钾法虽能消除Cl-干扰,但氧化效率只有重铬酸钾的60%左右;紫外分光光度法不仅时间短、效率高,还能有效避免Cl-带来的干扰.在COD值≤150mg·L-1的稳定水质中UV254与COD值有较高的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85;UV365在COD值≤600mg·L-1都有很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96.UV365比UV254具有更广的检测范围和更高的COD相关性.  相似文献   
56.
牛粪对互花米草混合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杨世关 《环境科学》2009,30(7):2130-2135
以互花米草和牛粪为原料,采用中温(35℃)批式发酵的方式,考察了添加牛粪对互花米草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单独发酵时,单位VS产气量为222.61 mL/g,发酵过程出现酸化现象,pH最低为5.60;添加牛粪改善了厌氧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了系统的缓冲能力,发酵过程未出现酸化现象,pH经短暂下降后很快恢复到7.2~7.5,累积产气量提高了38.83%,互花米草单位VS产气量为309.05 mL/g.混合发酵对消化液中有机酸产量影响不大,但有机酸高峰提前5d出现.FTIR表明,混合发酵促进了微生物对互花米草中易分解有机物的利用.发酵前、后和混合发酵互花米草的结晶度指数cri分别为0.617 6、 0.620 0和0.615 4.  相似文献   
57.
为探究农药和重金属对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的联合毒性效应, 本试验研究了草甘膦和铅单一及联合暴露对其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系统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拟柱孢藻的生长率在低浓度草甘膦(0.7 mg·L-1)和铅(0.1和10 mg·L-1)单一暴露时显著升高, 而在高浓度草甘膦(17.1 mg·L-1)暴露时明显降低. 同时, 草甘膦和铅联合暴露与单一暴露相比生长率也显著下降, 表明联合暴露后对拟柱胞藻毒性增强. 联合暴露后荧光诱导曲线初始斜率(M0)、相对可变荧光(VJ)、单位反应中心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ABS/RC)、反应中心的热耗散能量(DI0/RC)、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0/RC)和能量耗散量子比率(φD0)和草甘膦或铅单一暴露相比均显著升高;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PSII 潜在活性(FV/F0)、最大光化学效率φP0t = 0时传递链中超过QA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0和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E0则显著降低,说明联合暴露能减少有活性的光合反应中心, 减缓电子传递速率, 造成QA-大量累积. 低浓度的草甘膦和铅单一暴露后和对照组相比叶绿素a含量、PIABSφE0升高而ABS/RC和DI0/RC降低,表明拟柱孢藻整体光合活性增加. 同时, 草甘膦和铅单一或联合暴露均影响了SOD和CAT活性. 因此,草甘膦与铅联合暴露和单一暴露相比PSII反应中心损伤和电子传递速率抑制加大, 光合效率下降更加明显, 最终影响拟柱孢藻生长.  相似文献   
58.
葛晨迎  张树川  杨文旺 《安全》2022,43(1):31-35
为系统分析矿工在机电运输过程中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关联因素,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本文从煤矿安全生产网和应急管理部公布的煤矿事故案例中选取2015-2021年发生的90起机电运输事故作为案例样本,统计分析煤矿机电运输中不安全行为在动作分类、班次、月份、地点和岗位5个维度的分布特征;运用Apriori算法研究煤矿机电运输事故这5个维度之间存在的关联规则。研究表明:在3个班次中,中班时间段出现的不安全行为比率最高;在一年中8月份出现的不安全行为最多;处于工作面中的不安全行为出现最多;一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出现最多。重点防治一线工人在中班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和晚班时冒险作业这一行为,有利于加强工作面的巡检力度,提高检查效率。  相似文献   
59.
为了提高废水中氨氮处理效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吹脱处理香兰素生产废水中的氨氮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吹脱时间、pH值、超声波功率及气液比4个关键因素与氨氮去除率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氨氮去除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超声波功率、气液比、pH值、吹脱时间。确定对氨氮去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超声功率90 W,超声吹脱时间90 min,pH值12、气液比600∶1的条件下,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1.60%,与预测值接近,表明拟合度好。试验模型可以用来指导超声吹脱法处理废水中的氨氮。  相似文献   
60.
正近年来,由于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水污染犯罪呈上升趋势。按说,作为检察机关,在开展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行动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但现实是,检察机关在监督查处水污染犯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监管失职。造成这样的局面有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