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本文对我国西北地区百年以来绿洲兴衰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绿洲兴衰的成因和后果。结果表明:近百年来自然因素是绿洲发展和衰败的客观条件和宏观背景,人文因素才是影响绿洲兴衰过程的主导因素;人工绿洲的扩大会带来正向和逆向两方面的影响,绿洲的衰败会导致荒漠化、居民生计受到威胁、农户贫困程度加剧、下游与中上游用水矛盾凸显、人口外流等一系列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根据影响绿洲兴衰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绿洲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有利于促进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胶凝胶-超声混合法制备了铈/二氧化钛/石墨相氮化碳(Ce/TiO2/g-C3N4)异质结催化剂,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结构、晶相、活性基团和光吸收性能,并考察了可见光下该催化剂对模拟全氟辛酸(PFOA)废水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Ce/TiO2/g-C3N4分散性好,粒径小于20 nm,金属Ce的掺入及TiO2/g-C3N4异质结的生成,有效抑制了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复合,使复合光催化剂禁带宽度减小,光吸收范围增大,光催化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在pH值为2,PFOA浓度为4 mg·L-1,催化剂投加量为1 g·L-1的条件下,可见光照射180 min后,可降解94.4%的PFOA,脱氟率为38.6%.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为0.522 h-1.通过HPLC-MS分析降解产物,同时结合氟元素物料平衡的计算结果,认为降解机制主要是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PFOA吸附至表面带有大量正电荷的催化剂表面后,在光生空穴和活性自由基的作用下,以自由基机理逐步脱去CF2生成短链的PFCAs,同时生成氟离子.  相似文献   
13.
SBR系统中好氧颗粒污泥脱氮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在序批式反应器中研究了不同运行模式(有厌氧段和无厌氧段两种模式)和不同碳氮比(COD与NH4+-N质量比取6、10、14)下,颗粒污泥对氨氮、总无机氮的去除情况.比较了2种运行模式应用于颗粒污泥脱氮中的差别和优劣.采用分段函数的方法对不同碳氮比下的氨氮去除曲线进行了分割,对曝气第一阶段(碳源富足阶段)和曝气第二阶段(碳源贫乏阶段)的氨氮去除曲线进行了拟合,发现其线性化特征明显.计算了不同碳氮比下曝气前后期氨氮去除速率,并简要分析了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利用CASA模型估算黑河流域净第一性生产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陆地生态系统是维系生物圈乃至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该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研究有助于寻找陆地植被从大气中固定碳的数量及影响其时空分布的驱动因子。基于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结合多光谱遥感数据和气候数据,模拟干旱半干旱典型区黑河流域1998~2002年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并分析和探讨了上、中、下游NPP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证明CASA模型适用于内陆河流域范围内NPP研究;通过分析黑河流域上、中、下游的NPP变化与气温、降水、太阳辐射和NDVI的相关关系,发现上游山区NPP与热量相关性显著,中游地区由于人工绿洲对水资源的截留用于作物灌溉,NPP相对稳定,下游的NPP受热量和水分因素共同复杂控制。  相似文献   
15.
Pb(II)会随工业的应用而残留在各类水体中,对人类和水生态构成潜在风险.以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GS)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反应器中研究Pb(II)对AGS的生物毒性及其迁移转化特性,同时探讨AGS对Pb(II)的吸附行为与机制.结果表明,Pb(II)会破坏AGS的三维结构,致使污泥生物量下降和沉降性能恶化.同时促进微生物分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但由于污泥内部孔道堵塞使得微生物以EPS为碳源,且Pb(II)的持续毒性超过EPS保护阈值,最终导致EPS含量由对照组的(295.90±6.22) mg·g-1 最低降至(217.23±7.35) mg·g-1.在20 mg·L-1 Pb(II)的长期暴露下,AGS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明显削弱,导致TN去除率由对照组的97.15%大幅下降至70.04%.高通量结果表明,ExiguobacteriumCandidatus_Competibacter菌属在高浓度Pb(II)的胁迫下成为优势菌属,而与脱氮相关的Pseudomonas菌群相对丰度锐减至6.87%.此外,当Pb(II)进水浓度为1 mg·L-1时,AGS可对其实现99.15%的高效去除.整个过程的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二级模型充分解释,且由多种扩散机制调控.使用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Pb(II)的吸附,Temkin模型也进一步证实化学吸附可在去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确定AGS对Pb(II)的吸附机制是以表面络合和沉淀反应为关键途径,并伴有离子交换和静电吸附.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