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太湖流域城镇形态的遥感信息提取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城市形态学在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战后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因城市形态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城市形态的研究似乎变成传统景观研究内容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化、城市郊区化进程加快,城镇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城市地理学者在研究城镇之前必须对城乡进行划分,而城乡划分的基础是城市形态的信息提取,因而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又得到重视,但城镇形态信息提取没有找到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利用遥感技术,以太湖流域苏锡常地区为例,建立城镇形态信息的提取模型-仿归一化植被指数法,且通过对比监督分类法,说明仿归一化植被指数法提取城镇信息的特点,为城乡划分,城镇聚落结构,城市群等研究提供客观,简便的获取城镇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城镇化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探究生态城镇化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高值区逐渐在浙江集聚,低值区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集中,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指数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生态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2)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其空间演化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依赖性和整合性,变动性自西至东逐渐减弱,依赖性自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强。(3)财政投入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发展水平、土地投资强度、人口密集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对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依次降低,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水平逐渐趋同。加强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区面积扩展的关系问题,是城市乃至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根据趋势面和位序-规模法则分析2000~2018年城市人口与用地的分布演化特征,并探究其异速增长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与用地的分布态势呈"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低",人口规模逐渐由均衡化向集中化分布模式转变,用地规模一直为均衡化分布模式。(2)从两者异速关系来看,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面积异速增长为负异速的人口扩张弱型阶段,其中2008年前70%以上的城市以正异速为主,2008年后80%以上的城市以负异速为主。(3)在各城市异速类型变化上,正异速城市向下变动率较高,且多数转变为负异速类型,负异速城市保持稳定率较高,反映出长三角地区多数城市城镇化动力逐渐由土地扩张推动转变为人口增长推动。城市人口-面积异速增长规律的研究可以为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要素流动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对区域一体化推进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黔、桂、湘、鄂四省(区)的侗族地区山青水秀,林海茫茫,植被完好,是个百鸟禽兽栖息的乐园。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侗家人养成了爱护环境的良好美德。护寨树:侗族有句俗话:“大树保村,长老保寨”。在侗乡,不论你走到哪村哪寨,环境相当优雅,寨中有竹林,寨后龙山栽有树。那些高大挺拔的树,郁郁葱葱,四季常青,时常听到鸟的叫声。为啥侗乡环境保护得这样好呢?侗家人早就有爱护环  相似文献   
15.
应用弹性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乡村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转型的响应模型,分析无锡市乡村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转型的响应过程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978-2010年无锡乡村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转型表现为负向响应特征,响应强度曲线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倒抛物线”变化趋势;经济非农化是影响乡村生态环境的首要因素,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社会城市化以及2002年以来的经济外向化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大;同时,乡村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转型也存在反馈约束作用,生态用地减少和环境质量下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6.
无锡市空间扩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城镇用地空间范围的迅速扩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复杂,城市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即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长远的时间量度内,保证城镇在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和功能演进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在研究城镇用地空间增长和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就城市空间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18.
街区制与小区制是现代城市两种不同的居住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居住模式对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与交通产生何种影响引起众多学科的高度关注。以南京仙林地区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与GIS空间分析功能,选择可达性和居住区便捷性等空间特征变量,对两种居住模式的路网结构与空间感知研究后发现:(1)研究区实行街区制,路网具有“核心-外围”可达性逐渐减小的空间结构,而小区制可达性高的路网结构与主干道形态相关,呈“井”字型;(2)路网可达性的结构差异影响着居住区便捷性,街区制与小区制相比,存在着核心区与外围区便捷性差异。街区制的核心区全局便捷性较高且分布均匀,而外围区全局便捷性与局部便捷性较低且分布相对不均匀;(3)居住便捷与路网可达是空间感知的基础,街区制呈现核心区高,外围区低的空间感知差异,而小区制的空间感知整体较高并呈均质性特点;(4)空间句法理论运用于居住区模式的路网结构与空间感知研究,拓展了该理论应用的领域,提出了推广街区制的有效措施,也为城市规划实行何种居住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南京城镇空间形态的度量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城市化使城镇空间结构发生迅速的变化,并伴随着城镇形态的变化。城镇形态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城镇发展的方向、发展规模的变化,也反映了城镇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揭示了城镇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关系。对城镇形态的定量化研究不仅深化城镇空间结构和城镇化的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包括城镇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的优化和调控等。主要以南京市域城镇为案例,利用遥感技术的仿归一化植被指数法,提取2000年9月份南京Landsat TM影像上的城镇空间信 息,并用定量的方法,对城镇形态进行度量、分类,最后根据分类结果分析了城镇形态形成的背景和机制。据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