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2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408篇
安全科学   369篇
废物处理   54篇
环保管理   239篇
综合类   1406篇
基础理论   224篇
污染及防治   218篇
评价与监测   106篇
社会与环境   82篇
灾害及防治   10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541.
刘堰杨  孙辉  刘琛  王小沁 《环境科学》2019,40(12):5318-5329
川西高原部分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极高,因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其光降解特征与规律对于分析高寒区天然水体DOC动态及区域水-陆碳循环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本文选取川西高原两种主要地貌类型的河流共5条,即高山峡谷区河流杂谷脑河、抚边河及岷江,丘状高原区河流白河、黑河,对河流水体CDOM三维荧光光谱(EEMs)与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采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与二维相关光谱(2D-CO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白河和黑河CDOM的5 d降解率分别为64. 85%和63. 43%,光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 167 d-1和0. 173 d-1;抚边河CDOM浓度低(0. 71 m-1)光降解现象不明显,杂谷脑河和岷江CDOM光降解行为较为复杂;②在光降解过程中,除岷江外其余4条河流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内源特征(FI)逐渐减弱,黑河和白河CDOM芳香性、疏水性特征(SUVA254和SUVA260)及腐殖化程度(HIXa)逐渐降低;③川西高原5条河流中FDOM组分均呈2类4个组分,即C1(275/310 nm,类酪氨酸)、C2 [280(250)/400 nm,UVA类腐殖质]和C3(255/440 nm,UVA类腐殖质)、C4[270(360)/492 nm,UVA类腐殖质],类腐殖质FDOM较易光降解;④5条河流中UVA类腐殖质FDOM(尤其是500 nm发射波段)光降解反应先于类酪氨酸物质;丘状高原河流中UVA类腐殖质FDOM对于光照的敏感度大于高山峡谷区河流;⑤白河的主成分分析中识别出了2个因子,解释了这些参数变化的87. 28%,反映了光降解过程对于CDOM特征、荧光组分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2.
探求铅的工业流动规律,寻求环境管理的理论依据.在构建铅酸电池生命周期铅流图基础上,建立了铅酸电池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获得了铅的工业流动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提高铅的生态效率,有助于铅矿资源保护和环境改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保持较高的铅循环率、较低的铅排放率.提出了铅流状况的评价指标.分析了中国铅酸电池系统中铅的流动.通过与瑞典某铅酸电池系统中铅的流动进行对比,发现由于中国铅的循环率低下、铅的排放率偏高、铅酸电池年产量持续增长等,造成了中国铅酸电池系统中铅的生态效率十分低下.结合中国铅业实况,分析了铅的循环率低下和铅的排放率偏高的成因,提出了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543.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28,自引:8,他引:1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和临界阈值。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和相关指标,对湿地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各种类型的主要特点,存在特征和关键指标进行了系统剖析,特别对湿地植物需水量,土壤需水量,野生生物栖息地需水量,补水需水量,防止盐水入侵需水量,防止岸线侵蚀及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净化污染物需水量等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44.
蔬菜灰霉病生防菌的筛选与防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灰霉病对大棚蔬菜生产造成的严重危害,从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筛选到4种对灰霉病菌(由Botrytiscinerea引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并进行了初步鉴定.室内和田间试验表明,4种生防菌株中尤以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LTR2的防治效果为最佳,达到了80%以上  相似文献   
545.
华北清洁地区气溶胶特征及其来源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本文用中子活化分析和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法,测定了华北清洁地区气溶胶样品中几十个元素的含量,对粗粒和细粒两种颗粒物进行了平均元素浓度和富集因子的计算。基于对华北地区获得的颗粒物数据以及不同来源气溶胶化学组成的讨论,得出华北清洁地区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要比城市地区小很多,细颗粒物的平均质量浓度比粗颗粒要高,华北清洁地区人为污染元素的粗细比率与城市地区的相比很低,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由远距离输送来的。  相似文献   
546.
不同垃圾焚烧炉产生的PCDD/Fs和PCBs同类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要应用高分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3种垃圾焚烧炉产生的飞灰中17种PCDD/Fs和12种共平面PCBs的浓度及毒性当量,比较了PCDD/Fs和PCBs同类物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化床焚烧炉和炉排焚烧炉产生的PCDD/Fs多于PCBs,而气化熔融焚烧炉产生的PCBs多于PCDD/Fs;产生的PCBs对总毒性当量的贡献都比较小;3种焚烧炉产生的PCDD/Fs同类物具有相似的浓度分布;流化床焚烧炉和炉排焚烧炉产生的PCBs同类物具有相似的浓度分布,而气化熔融焚烧炉产生的PCBs同类物分布与其他两种焚烧炉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547.
基于指标体系的地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对地下水环境承载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指标与模型,通过实全对两个模型进行了进一步阐释。结果表明,模糊优选模型较系统学模型更能反映问题的实质,结果亦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548.
论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总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目前实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量控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趋势,提出了工业固体废物的全过程总量控制概念,即:基于工业固体废物的最小产生量、最大综合利用量、最大处理处置量、最小排放量这一连续的、全过程的总量控制程序,并就典型案例介绍了全过程总量控制的两种方法(物质流核算控制法,环境规划控制法)。  相似文献   
549.
采用"GCMS/FID"在线分析方法,对广州市区2016年7月大气VOC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进行了研究,共检出了73种VOCs组分.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总VOCs的小时平均浓度为(118.83±79.40)μg·m-3,最高值为492.42 μg·m-3,最低值为10.54 μg·m-3.07:00左右TVOC浓度出现高峰,说明早高峰的机动车污染对该站点的VOCs具有较大贡献;14:00左右浓度最低,与光化学损耗相关;21:00~24:00间VOCs浓度又出现高值,可能和污染源排放或边界层压缩有关.运用PMF模型解析出VOCs的5个主要来源分别是:交通污染源、溶剂使用污染、加油站污染、植物排放和餐厨废气,其贡献分别为29.79%、26.61%、24.86%、9.91%、8.84%;白天交通废气源贡献最大,而中午植物排放的贡献也明显增大;夜间溶剂污染源和加油站污染源占比上升,为该时段VOC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50.
植被类型对黄土丘陵区流域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恢复植被是遏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有机碳氮(SOC,TSN)积累的重要措施。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植被类型的SOC,TSN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恢复的辽东栎群落SOC含量为29.5g/kg,其次为黄刺玫,狼牙刺群落11.6~21.3g/kg,铁杆蒿(+长芒草)群落为8.4~10.6g/kg。人工建造的刺槐林5.53~11.9g/kg,小叶杨12.8~18.4g/kg,沙棘群落为8.7g/kg,仁用杏为4.7g/kg,苹果园SOC含量3.4~3.9g/kg,退耕苜蓿为4.2g/kg,耕地3.3~4.8g/kg。自然恢复的灌丛群落和人工乔木群落可有效地改变坡面SOC含量与分布。土壤有机碳氮具有显著线性关系,而C/N比例和作用区间随着农田到林地的演变而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