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长三角典型城郊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抗生素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赵方凯  陈利顶  杨磊  方力  孙龙  李守娟 《环境科学》2017,38(12):5237-5246
阐明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抗生素的组成及其分布特征对于正确客观认识抗生素的空间扩散迁移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长三角典型城郊地区宁波樟溪流域,在流域内根据土地利用、地形特征等布设样点采集0~40 cm深度土壤样品,利用固相萃取和HPLC-MS/MS测定土壤中抗生素含量,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抗生素的组成及其含量,以及土壤抗生素在城郊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土壤抗生素分布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抗生素含量范围为0.05~395.55μg·k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抗生素含量与组成差异较大,农田土壤抗生素含量范围0.35~395.55μg·kg~(-1),主要成分为四环素类(TCs),约占81.45%;林地土壤抗生素含量显著低于农田,含量范围为0.07~3.65μg·kg~(-1),主要成分为喹诺酮类(QNs),约占70.04%;园地土壤抗生素含量与组成介于两者之间,主要包括TCs(67.63%)和QNs(29.55%),含量范围为0.05~26.43μg·kg~(-1),显著低于农田,但与林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选用距城镇距离、距道路距离、海拔以及土壤C/N来表征人类活动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土壤抗生素含量随4个指标的增加而降低,同时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选取的4个指标均对土壤抗生素总含量具有显著的负影响(P0.01).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城郊土壤抗生素污染主要受土地利用的影响,其含量则随人类活动强度的减弱而降低.  相似文献   
52.
问:张某与某汽车维修部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张某若违反操作规程操作造成伤害,一切后果自负。后张某维修小卡车固定油泵时,在没有检查清洗油泵的情况下,就对油泵进行电焊操作,不料电焊飞溅出来的火花点燃了油泵里残留的油料,引爆了还存有小部分油料的卡车油罐,结果炸伤张某。事故后,张某要求厂方为他申报工伤,厂方不同意,说张某是违章操作致伤的,按劳动合同约定只能由张某自己承担后果。请问,劳动合同中的这一约定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53.
依据实地调查资料,建立了典型小流域地理数据库;应用采样分析数据结果及坡面单元法,确定了定量计算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因子指标的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支持下,根据USLE/RUSLE土壤侵蚀预测模型对数据库实施运算操作,预测了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①流域总体土壤侵蚀为中度,治理难度仍很大;②坡耕地是流...  相似文献   
54.
城郊流域源汇景观格局与水体抗生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阐明城郊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对水体抗生素的影响,对于维护水质安全和城乡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三角典型城郊宁波樟溪流域为例,基于不同子流域定位监测,研究了城郊流域水体抗生素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基于源汇景观模型探讨了流域源汇景观格局特征对水体抗生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子流域水体抗生素含量和种类存在较大差异,抗生素的浓度变化范围为1.12~53.74 ng·L~(-1).景观分析表明研究区从上游到下游"源"景观的面积逐渐增大,而"汇"景观的面积逐渐减小.不同子流域水体抗生素的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发现具有相似源汇景观格局的子流域水体抗生素组成和含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土地利用的组成及其在海拔、坡度和距离上的分布都对水体抗生素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表明,源汇景观负荷比指数(LWLI)与水体抗生素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子流域LWLI越大其水体抗生素浓度越高.通过流域景观格局优化,使"源""汇"景观在空间上合理分布,可以减少水体抗生素污染.  相似文献   
5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制度明确了环评工作的内容和深度,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分类管理名录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行业细分调整、环境敏感区界定、公众参与范围确定、简化要求制定等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制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56.
57.
长三角城郊樟溪流域水体氮磷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镇化和人类活动导致城郊流域水体营养盐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加重,识别氮、磷污染对流域水质的管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长三角典型城郊地区宁波樟溪流域,在流域内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特征等布设样点,于2016年连续4个季度进行水样采集,研究樟溪流域河流水体氮、磷的含量及形态,及氮、磷在该流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氮、磷分布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其中NH+4-N(n.d.~1.375 mg·L~(-1))、TN-N(0.570~11.363 mg·L~(-1))、DIP(n.d.~0.169 mg·L~(-1))、TP(0.010~1.908 mg·L~(-1))。在子流域空间分布上,人类活动频度越高的区域氮、磷的浓度越高,各采样点水体不同形态氮含量和磷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和秋季的含量要高于夏季和冬季。本研究选取采样点距城镇距离、距源头距离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采样点缓冲区的比例来表征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TN和TP含量与距城镇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城镇化水平对流域氮、磷污染的重要影响。另外,典型城郊流域河流水体氮、磷污染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其含量与农业和城镇用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含量随人类活动频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58.
介绍采用物理加热消毒灭菌及好氧接触氧化法在昆明某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处理生物制药(疫苗)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应用情况。在生物制药(特别是减毒活疫苗)生产废水中通常含有病原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须经消毒灭菌处理后才能排入污水处理系统。首先,根据相关病毒的致死温度,采用加热法将减毒活疫苗生产废水中的病毒杀死;然后,灭活后的废水排入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系统与生活污水混合后进行处理;最后,氯消毒后达标排放或进行中水回用。本文为生物制药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9.
徐冰冰  陈忠林  齐飞  杨磊  黄露溪 《环境科学》2008,29(12):3421-3427
对UV/O3和UV/H22 2种高级氧化工艺降解水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控制二甲胺(DMA)生成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UV/H22能够有效降解NDMA,但不能控制NDMA降解产物DMA的生成;UV/O3高级氧化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去除NDMA,同时对DMA的生成量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进一步考察了不同臭氧浓度、溶液pH值以及NDMA初始浓度对UV/O3工艺控制DMA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对UV/O3控制DMA的生成有一定的影响,DMA的生成量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臭氧浓度为6.64 mg·L-1时,降解7.7 mg·L-1 NDMA生成DMA的量为0.98 mg·L-1.溶液pH值对UV/O3控制DMA的影响较大,酸性和中性pH条件下,DMA的生成量随着pH的增大略有增加;碱性pH条件下,DMA的生成量明显减小,pH=11.0时降解初始浓度为7.7 mg·L-1 的NDMA,DMA的生成量仅为0.3 mg·L-1.NDMA的初始浓度对UV/O3控制DMA的生成也有影响,NDMA初始浓度较小时,UV/O3对DMA生成的控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0.
为了明晰新疆生态补偿主体,以及精准制定生态补偿标准并完善效益评估体系,采用文献调查及实证调查法分析了当前新疆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结果表明,当前新疆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逐步趋于完善,而且生态移民、生态公益林补偿、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草原生态补偿等生态补偿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足,而且当前自治区生态补偿机制存在补偿标准过低、补偿方式单一、补偿组织不全以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自治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补偿机制时相应的实施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