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3篇 |
免费 | 155篇 |
国内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24篇 |
废物处理 | 38篇 |
环保管理 | 104篇 |
综合类 | 675篇 |
基础理论 | 206篇 |
污染及防治 | 84篇 |
评价与监测 | 35篇 |
社会与环境 | 34篇 |
灾害及防治 | 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64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活性炭吸附砷(V)和砷(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癸基三甲基溴化铵(MTAB) 以及三甲基正十四烷溴化铵(DTAB) 改性活性炭. 结果发现,表面活性剂加载使得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径体积和表面Zeta电位发生改变. 改性后的活性炭用来吸附水中的砷酸盐和亚砷酸盐. 吸附等温实验结果显示,改性后活性炭对砷酸盐的吸附能力有显著提高,但对亚砷酸盐则只有在pH>10才有明显吸附.无论对砷酸盐还是亚砷酸盐,CTAC改性效果均要好于MTAB和DTAB. 改性后活性炭对砷酸盐的吸附主要通过离子交换,但离子交换并不是唯一的吸附机理. 砷酸盐的吸附受到溶液pH值和水中其他阴离子的竞争吸附的影响.中性pH范围内吸附最佳,而阴离子对砷酸盐的竞争则是PO43- >SO42- > NO3-. 相似文献
982.
983.
人力资本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及动态转换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迈入经济新常态,农业现代化发展仍然是新四化中的薄弱环节与战略焦点。新时期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诸多争议,现有政策架构设计和任务聚焦虽然将农业现代化提到新的高度,但过多强调物质资本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在四化同步新时期以及谁来种粮困境倒逼下政策效果并不显著,而且随着四化同步深化,这种不兼容性可能还会凸显。现实困境与制度背离催促政策调整和路径创新。为此,本研究从人力资本视角探求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动态转换性,旨在对这种困境成因给予解答。基于相关量化数据,本文建立普通面板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省级样本跨期内,人力资本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效应显著为正,且相比其他变量其边际影响系数最大;人力资本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在不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不同工业化阶段存在显著的动态转换特征:具体来说,随着人力资本积累深化或者说当人力资本跨越相应门槛值后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强度亦会发生变化,但总体来说呈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从工业化阶段层面来看,随着工业化阶段转变,人力资本作用与地位会愈发凸显,尤其是其跨越第三个门槛值后迈入第四阶段后,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将达到最大。研究不但揭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人力资本之谜,也为四化同步新时期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政策调整指引了方向。此外,从控制变量层面来,农业分工、农业结构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显著为负,农业研发和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显著为正。最后,文章基于实证结论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4.
利用异相膜电渗析装置去除氨法烟气脱硫浆液中的F~-。考察了脱硫浆液p H、F~-初始质量浓度、Cl~-初始质量浓度、膜堆两端电压、浓缩室和淡化室循环流量等操作参数对F~-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F~-去除率更高;脱硫浆液中F~-初始质量浓度越高,F~-去除率越高;Cl~-初始质量浓度较低时会增加F~-去除率,过高时又会降低F~-去除率。优化的操作条件为:膜堆两端电压25 V,浓缩室和淡化室循环流量300 L/h。一级电渗析进行100 min后,Cl~-去除率接近100%,F~-去除率只有47.3%。二级电渗析进行100 min时,F~-去除率达92.2%。一、二级电渗析F~-累积去除率达96.1%。 相似文献
985.
用无纺布包裹珊瑚和丙烯酸树脂制成帽封材料,将底泥中重金属离子原位固定的同时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pb2和Cd2.通过红外光谱,电镜扫描和火焰原子吸收仪器来分析该帽封材料的吸附性能.通过改变pH值,吸附剂投放量来检测其吸附效果.结果表明,该帽封材料在pH等于5的时候,Cd2最大吸附量达到434.67 mg/g,pb2+最大吸附量达到524.27 mg/g.pH和吸附剂量保持不变,随着底物浓度增加吸附量也增加;电镜扫描图和红外光谱图表明,该材料能很好地吸附重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986.
从辽河油田的渣油中富集分离出24株细菌,经初步降解试验,筛选出对原油降解率高于30%的菌株10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中8株菌对渣油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原油中不同组分可被降解的程度不同,其中,芳香烃的降解率可达80%;沥青质的最高降解率为53%;饱和烃的最高降解率为37%;非烃的最高降解率为30%;GC-MS分析表明,饱和烃中的环己烷、长链烷基苯和二环烷系列均能被明显降解,芳香烃中的烷基萘系列经降解后几乎消失,三环的菲和甲基菲以及五环的苯并芘降解不明显;其次,不同菌对各组分的的降解能力也显著不同.菌株初步鉴定结果表明,降解力强,尤其对非烃和沥青质降解效果较好的ptr15和ptr20分别为芽孢杆菌和微杆菌,其对沥青质的降解效果高于目前已有的报道. 相似文献
987.
对地基监测PM2.5和气象数据、MODISAOD卫星数据与NCEP FNL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在与一元简单线性模型(模型1)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于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遥感监测近地面颗粒物(PM2.5)浓度的多元线性(模型2)和非线性(模型3)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评价验证和遥感监测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模型1,2,3分别能够解释PM2.5 32.5%,56.1%,62.7%的变异.反演的PM2.5浓度与站点监测值相关性分别为0.5488(R2=0.3012), 0.7449(R2=0.5549), 0.7431(R2=0.5523).对于站点监测PM2.5浓度63.1652μg/m3的均值,反演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43.5562, 35.3321, 36.8450μg/m3.模型2和3中气象因子分别能够解释PM2.5 23.6%和12.6%的变异,说明了气象因子影响北京地区春季PM2.5-AOD关系的显著性.3种模型整体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值高估和高值低估的现象. 相似文献
988.
研究了1%和10%2种浓度正丙醇废水在光催化氧化-Fenton组合工艺条件下的降解情况,分别考察了H2O2加药方式及剂量、Fe2+浓度、TiO2浓度,以及废水的初始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优化工艺参数。结果显示,在23 W的低压汞灯照射下,当Fe2+离子浓度为0.44 g/L,TiO2为0.4 g/L,H2O2分6次等幅递增投加,增幅为均值的10%,投加总量至28.6 g/L时,反应6 h后,组合工艺可将1%浓度正丙醇废水的COD从17 200 mg/L降低至2 000 mg/L。H2O2总用量为136.5 g/L,其他条件及加药方式不变条件下,废水浓度提高至10%,紫外光能量利用率明显提高,反应15 h后,可将COD从172 000 mg/L降至1 000 mg/L以下,降解速率随浓度降低而下降。 相似文献
989.
城乡结合部 ,是个体私营经营组织相对聚集地域 ,以其独特的区位及条件优势得以快速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事业的不断掘起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全面拉动农村现形产业结构的调整 ,振兴地域经济繁荣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对城乡结合部的安全生产与执法监督 ,并未随其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 ,形成了安全管理易疏漏的“死角”。当前 ,在城乡这一自然形成的交合处 ,安全生产管理存存在着不少隐患 ,据有关资料显示 ,发生在这一区域里的一般性火灾事故约占本地区全年统计总数的 4 5% ,重大火灾事故占 2 0 % ,工伤死亡事故占38% ,恶性重… 相似文献
990.
介绍了深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具体做法。指出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 ,规范样品管理 ,实施文件控制 ,严格环境监测设备 (标准物质 )管理 ,保证量值溯源准确 ,全面规范环境监测记录和环境监测报告等 ,是实施实验室认可的重要工作 ;领导重视 ,专人负责 ,全员参与是实验室认可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 ,加强人员培训 ,切实掌握ISO/IEC导则 2 5的要求是开展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