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58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专用肥料是根据不同的作物特性和土壤特点进行科学配方设计生产的肥料.它适宜于特定的作物,其肥效及其肥料利用率最高,是农业上科学施肥、配方施肥的新成果.多功能专用肥,是在专用肥的基础上,引人诸如防治病虫害、除草、保温保肥、一次施肥等理念配制成多功能性的专用肥料.  相似文献   
62.
硅藻砷甲基化和氧化过程在淡水生态系统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硅藻的重金属抗性与营养元素硅酸盐有效性紧密相关。然而,不同硅藻对无机砷的转化能力和砷抗性差异,硅酸盐对硅藻砷转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选取2种淡水硅藻,即针状菱形藻(Nitzschia acicularis)和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砷甲基化和氧化作用,以及硅酸盐影响下砷转化和此过程中的相关基因转录活性。结果表明,硅藻暴露于As(Ⅲ)的10 d培养期内主要产生二甲基砷,针状菱形藻的二甲基砷转化率为5.54%,高于谷皮菱形藻的转化率(0.80%)。谷皮菱形藻的As(Ⅲ)氧化作用比针状菱形藻强,前者和后者的氧化率分别为90.1%和3.2%。2种硅藻砷甲基化和氧化能力的差异表明不同硅藻As(Ⅲ)胁迫下的主要砷抗性策略不同。针状菱形藻在As(Ⅲ)胁迫下显著上调砷甲基转移功能基因(arsM)表达,并显著下调硅酸盐转运基因(sit)表达。这表明硅藻驱动胞内砷甲基化反应和减少硅/砷转运活性,从而有助于胞内砷解毒和减少As(Ⅲ)吸收。硅酸盐添加对针状菱形藻的arsM基因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但...  相似文献   
63.
针对袋式除尘器大型化后在结构轻质化、模块化结构的可靠装配和焊接变形控制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发展了不同结构类型袋式除尘器快速参数化建模、整体和局部联合计算、梁柱连接节点的简化设计、整体计算中复杂花板结构简化、非线性多约束结构优化等复杂关键技术,开发了袋式除尘器结构计算和优化设计软件;提出了基于世界树的实体层次系统结构建模框架,开发了大型模块化袋式除尘器虚拟装配软件;分析了主要结构焊接变形、应力和应变分布及变化规律,提出了反变形法消除焊接变形的控制方法,并开展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64.
NDA-66树脂对邻苯二甲酸的吸附及脱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NDA-66新型超高交联树脂对邻苯二甲酸的吸附及脱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静态吸附过程中,在初始邻苯二甲酸质量浓度1 000 mg/L、溶液pH=2.0、吸附时间600 min的条件下,吸附量可达190 mg/g;动态吸附过程中,处理11吸附床层体积倍数(BV)的邻苯二甲酸溶液,当溶液流量为1.5 BV/h时,吸附率可达100%;动态脱附过程中,在w(NaOH)=6%、脱附温度328 K的最佳脱附条件下,脱附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65.
大气颗粒物采样器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行开发设计大气颗粒物双通道采样器,通过更换粒径切割器实现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或细颗粒物(PM2.5)样品的采集。该仪器通过流量传感器、比例阀和流量控制板精确控制每个通道的采样流量,控制系统还可实时采集大气环境温度、压力、湿度、风速和风向5个气象参数,并根据环境温度、压力的变化对采样的体积流量进行补偿计算,以确保进样口体积流量恒定,保证粒径切割准确。在2011年深圳大学生运动会期间(8月12—23日)和后期(8月24日至9月4日),利用该仪器进行了大气环境野外观测实验,并对该仪器和Thermo2300采样器的结果进行了平行性分析和对比分析,其平行结果和对比结果相关系数均大于0.99。  相似文献   
66.
基于OPAC模型,利用太阳-天空辐射计观测,对2015年世界田联锦标赛期间(2015-08-02-2015-09-23)北京地区的气溶胶各成分:黑碳(BC)、可溶性成分(WASO)、不可溶性成分(INSO)、沙尘成分(DUST)进行定量反演研究。结果显示:赛会中的气溶胶光学厚度(0.37)明显小于赛会前(0.98)和赛会后(0.95);赛会中BC、WASO、INSO、DUST质量浓度(6.3、14.8、60.9、66.0 μg/m3)明显比赛会前的质量浓度(10.9、49.1、86.5、290.1 μg/m3)和赛会后的质量浓度(9.6、148.8、112.8、143.8 μg/m3)低。利用气溶胶成分的离线分析技术验证了BC的反演结果,两者的相关性较好,r为0.93。气溶胶光学厚度及各成分质量浓度的变化说明赛会期间北京地区采取的保障措施对空气质量提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为研究细颗粒物(PM2.5)中类腐殖质(humic-like substances, HULIS)的生物氧化应激效应,对北京市区和郊区不同季节大气PM2.5及其中碳质组分和金属元素浓度进行测定,并以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作为细胞模型,分析PM2.5及其重要组分诱导产生内源性ROS的能力,研究了PM2.5中HULIS对诱导产生内源性ROS的贡献. 结果表明:①冬季PM2.5中碳质组分浓度及内源性ROS浓度(单位为μg zymosan/m3,以酵母聚糖(zymosan)表征的单位体积空气中内源性ROS的浓度)明显高于夏季,但夏季PM2.5具有更高的生物氧化潜力(单位为μg zymosan/mg PM,以酵母聚糖(zymosan)表征的单位质量颗粒物的生物氧化潜力). ②PM2.5中碳质组分和一些金属元素浓度均与PM2.5生成的内源性ROS浓度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③HULIS单独诱导生成的内源性ROS浓度也呈冬季〔市区和郊区分别为(55.46±22.69) (43.27±23.89) μg zymosan/m3〕高于夏季〔市区和郊区分别为(18.73±11.94) (7.88±3.63) μg zymosan/m3〕的特征. 在北京市区和郊区两个采样点,由HULIS单独诱导生成的内源性ROS浓度与PM2.5诱导生成的总内源性ROS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研究显示,HULIS是PM2.5中诱导ROS生成的关键组分,在北京市区和郊区两个采样点HULIS对PM2.5诱导的内源性ROS的贡献率分别为42%和37%.   相似文献   
68.
为确定镁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Fe-LDH)添加对水体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及机制,本文首先研究了Mg/FeLDH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特征和机制,再研究了其添加对底泥磷吸附能力的影响以及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的影响进而评估了吸附磷酸盐后Mg/Fe-LDH中磷的稳定性.结果发现,与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比,Mg/Fe-LDH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好地满足Elovich模型;与Langmuir模型相比,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更加适合用于描述Mg/Fe-LDH对水中磷酸盐的等温吸附行为;当溶液pH值为4~10时,吸附容量相对较高,而当pH值由10增加到11时,吸附容量则显著下降;共存Ca~(2+)和Mg~(2+)对吸附起促进作用,Na~+和Cl~-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SO_4~(2-)和HCO_3~-则对吸附起负面影响.阴离子交换、静电吸引、配位体交换和内层配合物形成是Mg/Fe-LDH吸附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机制.Mg/Fe-LDH添加不仅会降低上覆水中溶解性活性磷(SRP)浓度而且会降低间隙水中SRP浓度.Mg/Fe-LDH添加也会显著增强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且投加量越大,促进效果越明显.被Mg/Fe-LDH所吸附的磷酸盐主要以NH_4 Cl提取态磷(NH_4Cl-P)、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和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rP)形态存在,分别占总磷的13.7%、34.0%和52.3%.被Mg/Fe-LDH所吸附的磷酸盐中大约有一半的磷会以较为稳定的形式存在不容易被重新释放.考虑到被Mg/Fe-LDH所吸附磷酸盐中大约有一半的磷会以不稳定的形式存在,存在重新释放的风险,因此将吸附饱和后的Mg/Fe-LDH进行回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9.
介绍了现场试验河道以"缓流沉淀+生态河床+悬浮生态岛+生态滤坝"为主要工艺的河道水体原位生态净化工程,重点描述了工程的主要构筑物、技术参数以及功能作用,工程建成后,对微污染河水的实际净化效果进行研究。实践证明,采取河道水体原位生态净化措施对水质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COD、NH_3-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 26%、32. 19%和17. 72%,改善了水体溶解氧环境,系统下游出水水质基本稳定能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贵州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逐一调查研究表明:我省"十一五"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全省投资超过47亿元,新增94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40.7万m3/d,配套建设管网2 259 km;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总体运行良好、稳定,环保验收合格率达87.23%。通过70个污水处理厂投资、工艺、规模的经济分析和38个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十一五"我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效益良好,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符合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