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112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0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闽江福州段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其生态风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闽江福州段37个沉积物样品中的15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种PAHs的总量在241.5~1310.8ng·g-1之间,均值为630.9ng·g-1,且从上游到下游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但在福州市区附近有突增的现象.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SOM)与PAHs总量呈显著正相关(r=0.58,p<0.01).同时,应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PAHs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煤燃烧来源占31.7%,汽油燃烧占25.2%,柴油燃烧占28.7%,石油泄漏源占14.5%,石油燃烧是闽江福州段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用效应区间中值ERM(the effects range median)和效应区间低值ERL(the effects range low)及其商值平均方法对闽江福州段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有4个样品芴的含量超过ERL指导值(19ng·g-1),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其余PAH单体和PAHs总量都不超标.  相似文献   
22.
发酵稻壳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发酵稻壳对Fe2+和S2-离子的固定潜力,采用静态批式法研究了发酵稻壳对Fe2+和S2-离子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反应时间、溶液中Fe2+和S2-浓度、溶液p H、吸附反应环境温度及溶液离子强度对发酵稻壳吸附Fe2+和S2-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解吸附试验了解发酵稻壳吸附态Fe2+和S2-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发酵稻壳吸附Fe2+(r=0.912 1)和S2-(r=0.901 1)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Elovich动力学模型,且Fe2+(R2=0.965 1)和S2-(R2=0.936 6)的等温吸附特征可较好地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描述.发酵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为非优惠型吸附,其中对Fe2+的吸附为非自发反应,对S2-的吸附为自发反应.发酵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过程是一吸热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作用的进行,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主要为配位吸附,而对S2-的吸附主要为阴离子交换吸附.一定p H范围内(1.50~11.50)发酵稻壳吸附Fe2+和S2-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量有所增加,而对S2-的吸附量略有减少,进一步证明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以内层配位为主,对S2-的吸附以外层络合为主.此外,不同p H条件及离子强度下发酵稻壳吸附的Fe2+和S2-解吸率很低,解吸率均小于10.00%.上述结果说明,发酵稻壳对Fe2+和S2-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吸附态Fe2+和S2-稳定性好,不易再释放.  相似文献   
23.
1.引言核反应堆使用过的燃料进行后处理,将回收有用的铀和钚以后的高能放射性废液,其管理是很容易的,但是,为了将来的安全,计划采用硼硅酸盐玻璃固化是很有必要的。玻璃固化处理,是按照原子能委员会的基本方针,从1975年正式开始进行研究的结果进展到验证设施开始建设的阶段。玻璃固化处理,作为2000年实际使用的深层处理重点开发的计划正在进行中。本文将这一现状作如下概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4.
合成高分子物质,按其结构可大致区分为四类。即,我们曾已介绍过的聚酯、聚酰胺、聚烯烃和聚醚。这里介绍聚醚的生物分解性能。聚醚(烷基醚),除用作聚氨酯及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原料外,还广泛被用作湿润剂、润滑剂和增塑剂等。代表性的聚醚有:聚乙二醇(简称PEG)和聚丙二醇(简称PPG)。  相似文献   
25.
对福州市4个不同功能区秋季、冬季和春季大气中PM10的浓度以及PM10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大气中PM10及PM10中PAHs的平均含量均为工业区>交通干道>住宅区>公园,且不同功能区均为冬季>春季>秋季。3个季节中,整个福州市PM10质量浓度在0.02~0.26 mg/m3之间,平均值为0.1 mg/m3,处于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内。PM10中∑PAHs质量浓度范围为未检出~33.1 ng/m3之间,平均值为10.4 ng/m3。PAHs组成中以高环为主,低环含量较低或低于检测限。PAHs主要来源于汽油的燃烧。  相似文献   
26.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首先确定选择评价指标的原则,然后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并根据评价指标的指数值计算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值,再根据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值确定城市生态环境的状态。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闽江福州段表层沉积物中Cr、Zn、As、Cd、Cu和Pb等6种有毒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基于共识的沉积物质量基准(CBSQGs)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毒性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Zn(195.57 mg·kg~(-1))Pb(79.41 mg·kg~(-1))Cr(66.62 mg·kg~(-1))Cu(42.33 mg·kg~(-1))As(10.02 mg·kg~(-1))Cd(0.90 mg·kg~(-1)).Zn、Cd、Pb含量从河段上游到下游呈递减趋势,Cr、As呈递增趋势,Cu含量分布均匀.平均可能效应浓度商Q值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毒性判定结果表明,有18%的沉积物样品具有毒性,说明闽江福州段沉积物整体毒性效应低.从RI值来看,闽江福州段沉积物的生态风险属于中低等级;风险等级为中的样品占55.3%,主要分布在河段上游和中游(福州市区的南港和北港段),风险主要来自Cd的污染.  相似文献   
28.
泉州市表层土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来源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集了泉州市不同功能区的33个表层土壤(0~10 cm)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UPLC)-荧光检测器法,研究了土壤中15种优控多环芳烃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并利用比值法、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以及采用苯并(a)芘的毒性当量浓度(TEQBaP)评价了土壤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15...  相似文献   
29.
互花米草作为入侵物种,在我国沿海分布广泛,对沿海生态造成负面影响.本研究以互花米草资源化利用为出发点,在300℃和600℃下将其热解分别制得BC300和BC600两种生物炭,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生物炭添加对土壤吸附三氯生(TCS)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BC300内含有未炭化有机质,对TCS的吸附以分配作用为主,有利于对高浓度TCS的吸附;BC600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对TCS的吸附以表面吸附为主,有利于对低浓度TCS的吸附.生物炭添加能够促进土壤对TCS的吸附,且吸附量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添加BC300的土壤对TCS的吸附量要显著高于添加BC600的土壤,这主要与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土壤p H值的影响有关.因此,添加300℃下制备的互花米草生物炭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TCS的环境风险,同时也能为护花米草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0.
光纤光栅(FBG)传感器在尾矿库在线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纤光栅(FGB)传感器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监测中,在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应用也在逐步增多。为提高某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的抗干扰和运行稳定性,某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工程采用以光纤光栅传感器作为主要采集设备。应用结果表明:光纤光栅传感设备的突出优点是运行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精度满足使用要求;明显不足是安装条件要求高,前期投入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