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48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1.
露天矿山的开采,不可避免的要毁坏一些土地和森林,破坏一些自然环境。为了弥补这些损失,《土地管理法》第18条、《矿产资源法》第18条和第30条都分别规定:“采矿、取土后能够复垦利用的土地,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然而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来,笔者多次参加过云南冶金和地质系统的有关专业  相似文献   
82.
中国城市街头典型的夜宵小吃大排挡,这种经营方式出常常令“老外们”好奇和不解。  相似文献   
83.
王峰  王世新  周艺  阎福礼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11):2259-2266
基于Ⅱ类水体短波红外(Short-Wave Infrared,SWIR)波段离水反射率为0的假设,提出一种反演Ⅱ类水体上空气溶胶参数的算法(CaseⅡWater Algorithm, C2W),并与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太湖站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0.670μm与0.870μm两个波段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与实测值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74、0.971),在气溶胶光学厚度τ>0.2时不确定性在Δτ=±0.03±0.05τ范围内.11期气溶胶有效半径(Aerosol Effective Radius,AER)数据中,9期的不确定性在±25%范围内,另外两期数据的不确定性在±30%以内.反演精度符合MODIS气溶胶产品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4.
以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试验生物,研究了2,4-DCP、2,4,6-TCP和PCP的急性毒性和21d慢性毒性,并在同一条件下测试了这3种氯酚类化合物对河蚬软体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2,4-DCP、2,4,6-TCP和PCP对河蚬96hLC50值分别为19.25(17.58~21.20)、41.98(35.48~58.24)和0.23(0.18~0.27)mg·L-1;以致死作为观察指标,其21d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和最低观察效应浓度(LOEC)值分别为1.00、2.00、0.06mg·L-1和2.00、4.00、0.08mg·L-1.3种氯酚类化合物对河蚬软体组织抗氧化系统几种酶的活性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SOD和GSH-Px的影响最为明显.2,4,6-TCP和PCP对SOD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对GSH-Px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2,4-DCP对SOD和GSH-Px表现为明显的诱导作用;3种氯酚类化合物对CAT均表现为明显的诱导作用;对GST活性也有一定影响,但与对照组相比变化范围不大(62.95%~137.04%).3种氯酚类化合物暴露后生物体抗氧化酶有不同的响应,表明不同氯酚类化合物所导致的氧化损伤及其应激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85.
水生态基准的研究和制定对于控制进入水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护水体生物多样性及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现有的主要水生态基准推导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从基准保护目标、数据的收集与评估、基准的计算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各国水质基准推导方法进行了比较.参照国外水质基准的推导过程及我国水生态系统的特征,探讨了合理可行的水生态基准保护目标、计算方法及推导流程,并对我国水生态基准的推导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6.
1988-2017年洞庭湖共记录浮游植物8门110属,其中蓝藻门15属、绿藻门45属、硅藻门28属、裸藻门7属、甲藻门4属、隐藻门4属、金藻门5属、黄藻门2属。洞庭湖所出现的物种主要是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全湖种类的40.9%、25.5%和13.6%,而其他5门只占20.0%。洞庭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以隐藻和硅藻为主转变为目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在个别湖区(如大小西湖)已经出现以蓝藻为优势种群的现象,洞庭湖已经到了由中营养到轻度富营养化的转折点。洞庭湖浮游植物密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世纪90年代左右的2.06×104 cells/L上升到目前的32.3×104 cells/L。东洞庭湖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显著高于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近30年来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和种类都与总氮显著正相关,都与溶解氧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7.
依据数据包络分析法、最佳产出函数以及SDA两极分解法,构建了测算旅游经济增长源泉的非参数分解框架,并以2005~2012年中国30省份的旅游业为研究单元,结合投入与产出指标数据,对旅游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解与测算。研究表明:2005~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步超过资源要素投入,成为推动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相应贡献率从2006年的49.01%上升到2012年的82.18%,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攀升的关键,而技术效率特别是其中的规模效率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且处于下滑态势,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微乎其微,资源要素投入的贡献率则从2006年的50.99%下降到2012年的26.52%;分区域来看,各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源泉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中部、西部旅游经济增速超越东部,其中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速加快主要受规模效率驱动,而西部地区则主要受纯技术效率驱动,并呈现出2005~2008年资源要素投入驱动与2009~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两个阶段;从2006年到2012年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愈发趋于集约型,越来越多省区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超过资源要素投入贡献,旅游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驱动。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以投入产出分析思路与IPCC的CO2折算方法为基础,对湖北省17个城市的区域旅游能源消费与CO2排放进行了估算,并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区域旅游低碳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作出了测度与分析。研究结论显示:湖北省旅游业能源消费量从2007年的2 008 518吨上升到2011年的5 121 460吨,对应CO2排放总量从2007年的6 340 302吨上升到2011年的15 773 041吨;住宿、餐饮、景区游览、购物、娱乐、邮电通信及其他服务等二级部门间接能源消费量(间接CO2排放量)远高于直接能源消费量(直接CO2排放量),而交通部门直接能源消费量(直接CO2排放量)远高于间接能源消费量(间接CO2排放量)。效率评估显示,若不考虑非期望产出,则旅游业发展效率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湖北省旅游业低碳效率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区域旅游业的低碳效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区域旅游经济系统内部生产要素使用潜力尚待发掘;在分析期内,湖北省区域旅游业低碳效率整体上处于上升状态,规模性因素所推动的技术进步是区域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效率攀升的关键动力,而纯技术效率变化则不利于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89.
用热处理方法对泥炭进行活化改性,探讨了对甲苯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并研究了甲苯在泥炭上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粒径在0.6~1 mm之间的泥炭在160℃热处理5 h,在pH为7的条件下对甲苯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对甲苯的吸附量为0.32 mg/g。泥炭对甲苯的吸附在20 min内基本达到平衡,可用二级吸附速率方程进行拟合。甲苯在泥炭上的吸附和解吸均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用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泥炭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为0.939 mg/g。甲苯在泥炭上的平均解吸率为6.393%,并且出现了滞后现象,表明苯系物与泥炭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研究结果为应用泥炭作为PRB装填介质进行原位修复甲苯污染的地下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采用菖蒲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型生态浮床净化模拟污水厂尾水,以探究在不同季节、不同进水氮形态下两者的脱氮性能差异;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组成,以考察两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植物和水温对系统TN的去除具有显著影响,在夏季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和复合型生态浮床组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春、秋季,在系统水力停留时间为3 d、水温为(34±2)℃的条件下,两者对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4. 97±3. 90)%和(82. 23±4. 83)%;进水氮形态对系统的运行效果有显著影响,当水温为(25±2)℃时,进水中ρ(NH+4-N)/ρ(NO_3~--N)=1∶1时,系统对TN的去除负荷达到最大,湿地组为1333 mg/(m~2·d),浮床组为923 mg/(m~2·d),适当提高进水中氨氮的比例有利于植物生态系统中总氮的去除。菌群分类结果表明,两种处理系统均具有很高的细菌多样性,相较于浮床组,湿地组的反硝化菌相对丰度更高,表现出更强的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