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34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1.
混凝絮凝法去除腐质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行了混凝絮凝法去除水中腐殖酸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传统的絮凝剂相比,微生物絮凝剂不仅用量少,去除效果好(去除率可达60%),而且不产生二次污染,可应用于废水特别是给水中腐殖酸的去除工艺中,对絮凝剂的絮凝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微生物絮凝剂去除腐殖酸主要是通过架桥完成的,不同于A12(SO4)3的电中和机理。  相似文献   
42.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性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对目前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性质、处理方法和研究手段进行了系列介绍与比较。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渗滤液性质的研究,中观尺度的研究将更有助于指导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3.
老港填埋场渗滤液性质随工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老港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各处理单元处理后的流出液,用不同孔径的系列膜进行了梯度分离。分离前后的渗滤液进行了TOC、TP、TN、氨氮和可溶性P等参数的测定,并建立了各参数与不同孔径膜的关系。结果表明,此工艺对老港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功效;随着处理工艺的进行,渗滤液的组成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中细胶体部分的百分含量增加,而可溶性部分降低;渗滤液的绝大部分污染物质集中于可溶性部分,而渗滤液中的P主要与大分子的悬浮物和粗胶体结合。  相似文献   
44.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废水、土壤、活性污泥中筛选到2株絮凝剂产生菌。参照伯杰氏手册进行菌种分类鉴定,初步确定均属氮单胞菌属(Azomonas sp.)。将Azomonas sp.在产絮凝剂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后,测定其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活性。废水絮凝实验表明,该菌种所产絮凝剂絮凝效果明显,可絮凝各种水溶液中的悬浮物质。  相似文献   
45.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讨论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培养条件,研究表明该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尿素,最适培养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8左右,试验还发现过量的通气量不利于絮凝剂的合成。  相似文献   
46.
矿化垃圾除磷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主要研究了KH2PO4溶液在矿化垃圾中的吸附性能,静态和动态试验研究表明在静态试验条件下,初始浓度越高,固液比越小,矿化垃圾吸附磷量越多;pH对磷吸附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当pH在8左右时,矿化垃圾吸磷量达到最大吸附量.在动态实验条件下,湿干比减小,配水速率减小,都有利于矿化垃圾除磷率的增加,当初始溶液的磷质量浓度为50 mg/L时,矿化垃圾有最佳除磷率.  相似文献   
47.
李敏霞  牛冬杰 《四川环境》2011,30(1):133-138
湿地作为一种特珠的生态系统,在固碳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探讨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平衡过程,然后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普遍运用的几种碳汇计童方法,包括生物量法、静态箱法、动态箱法、GIS法、同位素法、涡旋相关法、涡度协方差法等,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未来湿地碳平衡及碳核算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8.
铬渣产量大、毒性剧烈,是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危险废物.介绍了铬渣各种无害化处理方法的解毒机理、工艺过程和应用实践,阐述了对铬渣进行综合利用的途径,并就铬渣的防治前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9.
当前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和实践中,一方面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指数构建方法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刻意追求统一的指标体系而忽视了不同行政层级间的差异性,对层级间指标衔接等问题缺乏考虑。依照生态文明内涵以及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生态文明考核指标要求,提出各行政层级构建“橄榄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框架体系。该指标体系强调国家的顶层宏观引导作用,并以市县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为基础,向上构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向下构建乡镇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体现“国家—省—市县—乡镇”之间的整体性、衔接性、协调性,真正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是“自上而下引导力”和“自下而上推动力”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和长效管理。  相似文献   
50.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废水、土壤活性污泥中筛选到2标絮凝剂产生菌。参照伯杰氏手册进行菌种鉴定,初步确定均属氮单胞菌属(Azomonas sp.)。将Azomonas sp.在产絮凝剂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后,测定其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生。废水絮凝实验表明该菌种所产絮凝剂絮凝效果明显,可絮凝各种水溶液中的悬浮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