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33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铅锌冶炼厂渣堆场周边土壤铅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属冶炼过程留下的废渣经过雨水冲刷及渗滤液等的作用使残留在废渣中的重金属发生迁移转化,导致渣堆场下及周边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了解冶炼厂渣堆场下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对场地修复及土地利用规划均有重大意义。本研究调查了湖南某铅锌冶炼厂渣堆场0~4 km内三个采样区0~20 cm表层土壤及0~100 cm深度土壤中铅的污染状况,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进行铅污染评价,并分析了铅纵向迁移随深度变化和横向迁移随距离变化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铅锌冶炼厂渣堆场下及周边0~1 km范围内土壤受到了铅污染,渣堆场下、距渣堆场10 m处及1 km处表层土壤中重金属铅的质量分数分别可达775.25、645.33和309.80 mg·kg^-1,超过了当地土壤中铅的背景值,也超过了土壤二级质量标准甚至三级质量标准。三个采样区的铅污染指数分别为2.6、2.1及1.03,污染等级均为Ⅱ级,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三个采样区土壤中铅污染主要集中于0~20 cm土壤层中,铅的质量分数分别达775.25,645.33和309.80 mg·kg^-1,20~100 cm土壤层中铅的质量分数低于0~20 cm的,分别在88.48~120.96 mg·kg-1、235.01~380.16 mg·kg^-1及309.80~59.32 mg·kg^-1之间。渣堆场下土壤中的铅从0~20cm土壤层往下至20~100cm土壤层迁移量远小于距渣场10 m处及1 km处的。三个采样区表层0~20 cm土壤层中铅的变化规律为距渣堆场0 m(渣堆场下)〉距渣堆场10 m〉距渣堆场1 km〉距渣堆场4 km,质量分数随距离增加而降低。20~40 cm及40~60 cm土壤层中铅的变化规律为距渣堆场10 m〉距渣堆场1 km〉距渣堆场0 m处(渣堆场下)〉距渣堆场4 km,60~80 cm及80~100 cm土壤层的变化规律为距渣堆场10 m〉距渣堆场0 m处(渣堆场下)〉距渣堆场1 km〉距渣堆场4 km,铅的质量分数随距离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242.
以FeSO4化学还原法为对照,开展硫酸盐还原菌原位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田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法处理后,土壤中Cr(Ⅵ)含量从6.48 mg/kg降至0.95 mg/kg,下降率为85.33%,修复后的土地质量符合国家一类建设用地的标准;土壤浸出液中Cr(Ⅵ)质量浓度从0.162 mg/L降至0.004 mg/L,下降率为97.53%;土壤中硫酸根浓度略有降低,硫酸盐还原菌的丰度显著增加。微生物原位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效果好于化学还原法。  相似文献   
243.
本研究利用土柱试验研究了铬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喷淋强度、以及修复工艺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最佳的工艺参数为:土壤粒径1~2 cm、喷淋强度在29.6~59.2 mL·min-1、工艺制度Ⅱ(先用自来水淋洗1 d,接着用菌液循环喷淋).在土柱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25吨/批的中试试验,铬污染土壤经过7~10 d的处理,土壤中Cr(Ⅵ)浸出毒性浓度由53.8 mg·L-1降低至0.4 mg·L-1,达到《铬渣污染治理环境技术规范》(HJ/T301~2007)中铬渣用作路基材料和混凝土骨料的标准限值,证明铬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工业化具有可行性,为铬污染土壤工程化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44.
以静置沉降后的工业酚醛树脂废水为研究对象,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NaOH溶液为反萃取剂,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萃取和反萃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吸收光谱表征TBP与苯酚可能的络合形式。结果表明:(1)TBP对苯酚在一个较大的浓度范围内都有较高且稳定的分配系数。(2)红外吸收光谱图显示,TBP的P=O特征吸收峰和苯酚的C—O特征吸收峰较未缔合前发生了较大的红移,说明TBP的P=O与苯酚C—O形成了较稳定的氢键缔合。(3)经TBP对苯酚的分配系数与温度关系的线性拟合,可以求得TBP对苯酚的焓变为-10.1kJ/mol,可以确定TBP与苯酚的络合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4)TBP对苯酚的最佳萃取条件:室温,油水比1∶3(体积比),萃取时间20min,4级萃取。在最佳萃取条件下,4级萃取后苯酚残留质量浓度平均值为0.45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挥发酚一级排放标准(0.5mg/L)。(5)最佳反萃取条件:0.50mol/LNaOH溶液,油碱比1∶1(体积比),反萃取级数2级。在此最佳反萃取条件下,可回收90%左右的固体苯酚。  相似文献   
245.
糯扎渡水电站环境资源价值核算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识别和筛选出13项影响因子,按照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运用市场价值法、生产力损失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核算了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各项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价值损失,并对核算结果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糯扎渡环境资源损失为18.84×108元/a,以2001年为基准,价值损失现值为175.89×108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电站建设的可行性及生态环境资源补偿措施,指出了水电开发过程中应将生态环境资源纳入电价成本及额度,并实行耕地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246.

为了更好地指导民用机场航空器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对机场航空器噪声影响评价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发现航空器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评价范围确定合理性不足、噪声标准适用性不强、噪声预测模式相对落后及噪声防治措施不全面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推荐了合理的评价范围划定方法、噪声评价标准,提出了噪声预测模式发展方向,汇总了较全面、较先进的噪声防治措施,并针对未来航空器噪声影响评价提出了建立我国航空器噪声源数据库、开发航空器噪声预测软件及加快制定适应性强的技术导则和标准等建议。

  相似文献   
247.
活性污泥吸附废水中的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活性污泥吸附处理含铍废水的吸附动力学特性及吸附模型,研究了吸附后铍在活性污泥上的存在形态。实验结果表明,铍离子在活性污泥上的吸附行为遵循二级动力学规律,活性污泥在溶液中的分散性非常好,污泥微孔内扩散效应不是吸附过程的主要控制步骤,扩散速率主要由液相向固相的传质速率所控制,铍在污泥上的吸附主要为快速的表面吸附。铍在活性污泥上的吸附数据既可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也符合Langmuir吸附规律,Langmuir曲线的相关性还较Freundlich曲线高,吸附过程受温度影响不大,通过对处理后污泥的连续提取实验研究可知,处理后的活性污泥中铍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和交换态。  相似文献   
24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广告业的蓬勃发展,全国用纸量的需求大幅增加.造纸行业的生产量突飞猛进。与此同时.也导致了日益恶化的水体污染。例如.1963年,全美国共产生4.96×10^7立方米的工业废水,而其中6.78×10^6立方米.即13.7%的工业废水排放来自生产纸浆、纸张和相关产品的造纸业工厂。  相似文献   
249.
苯系化合物好氧降解菌的驯化和筛选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为了筛选降解苯系化合物的优势菌种,选用城市污水处理场和石化废水处理的活性污泥作为菌源,分别以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本,1,3,5-三甲苯作为底物,在好氧条件下,驯化,筛选和分离出了能以上述6种化合物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25株,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鉴定,这些菌株的好氧生物降解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对苯系化合物具有良好生物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250.
生物法解毒六价铬技术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物法治理含铬废水、废渣具有经济、高效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生物解毒六价铬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总结了解毒机理及工艺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这一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