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30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环境保护战略政策70年历史变迁与改革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环境保护战略政策的历史变迁,分析其演进脉络、阶段性变化特征和取得的成效,对于制定新时代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以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历史演进为主线,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历史变迁与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非理性战略探索阶段(1949-1971年);②建立环境保护三大政策和八项管理制度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1972-1991年);③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2000年);④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生态环境示范创建的环境友好型战略(2001-2012年);⑤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文明战略(2013年至今).分析表明,我国基本形成了符合国情且较为完善的环境战略政策体系,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法制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生态环境市场经济政策体系以及多元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下取得了重大成就,对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伟大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需求,提出了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的基本走向、改革目标,指出了管理体制、生态法治、空间管控、市场机制、公众参与、责任考核等六大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82.
厌氧-厌氧氨氧化组合工艺作为低能耗脱氮工艺,如何提供适宜比例的亚硝酸盐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部分反硝化为稳定提供厌氧氨氧化所需的亚硝酸盐提供了可行途径.本文重点针对厌氧工艺中可能产生的中长链脂肪酸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筛选出两株具有反硝化能力的细菌Pseudomonas veronii(W-22)和Pseudomonas alcaliphila(W-39),通过批次试验,考察了中长链脂肪酸和常用碳源对菌株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硝酸盐浓度为100 mg·L~(-1),C/N=15,30℃条件下,W-22利用葡萄糖、W-39利用乙醇和葡萄糖,可在36 h内达到稳定的亚硝酸盐累积,亚硝酸盐最大累积速率(R_m)分别为2.50、5.56和8.35 mg·L~(-1)·h~(-1),亚硝酸盐浓度分别维持在57.11、82.14和80.16 mg·L~(-1);W-39利用己酸钠为碳源的R_m为0.99 mg·L~(-1)·h~(-1),亚硝酸盐浓度逐渐升高至72.34 mg·L~(-1);W-22和W-39利用辛酸钠的反应迟滞期在57 h以上,后期伴随硝酸盐浓度降低和亚硝酸盐浓度升高,R_m分别为0.97和7.17 mg·L~(-1)·h~(-1).在本研究条件下,碳源类型对菌株反硝化进程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3.
亚硝酸盐型厌氧甲烷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 n-DAMO)是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利用甲烷还原亚硝酸盐的过程.本研究通过排泥的策略对n-DAMO过程进行强化,并比较分析了反应器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微生物数量.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排泥后实验组反应器的脱氮速率从17.00 mg·L~(-1)·d~(-1)提高到73.10 mg·L~(-1)·d~(-1).排泥后反应器中n-DAMO细菌的相对丰度从38.3%上升到67.7%,功能微生物的基因拷贝数由1.404×10~8 copies·g~(-1)增长到4.854×10~8 copies·g~(-1),污泥比活性提高了2.95倍.与之相反,初始反应器中其余优势微生物Unclassified_GCA004、Unclassified_Rhodocyclaceae、Unclassified_Fimbriimonadaceae与Methylosinu相对丰度分别下降为原来的27.66%、32.65%、4.35%、20.27%.结果表明,排泥可以有效地强化n-DAMO过程,同时促进功能微生物的生长,主要原因在于排泥排出了非目标微生物,使得目标微生物大量生长.本研究为强化n-DAMO过程及加快n-DAMO微生物的富集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并为进一步推动n-DAMO过程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4.
冬季水温12℃~15℃时,低浓度城市污水的营养限制使活性污泥的增殖很慢,为了剩余污泥减量和维持生物池中的MLSS浓度,通过实验室和生产试验,进行了无排泥运行模式的研究.对比无排泥与排泥两种工况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无排泥运行对COD、氨氮、总氮的去除无影响.聚磷茵的磷代谢量减少,除磷率只有31% ~42%(对照组除磷率53% ~65%).污泥代谢产生的无机物更多,胞外聚合物含量增大,导致污泥絮凝沉降性能变差,抗SS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差.MLSS浓度不会一直升高.  相似文献   
8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公众参与及参与内容、群体、目的和意义.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依据。从公众参与的方式、时机和参与对决策的影响三方面分析了当前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然后按项目进程.进行了公众参与模式研究.提出了“八步工作进程.五处信息交流.四次信息公开.三项监督举报”的公众参与模式。希望对公众参与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6.
目前国内外处理含铬废水的微生物仅局限于酸性或中性环境,且处理Cr(VI)的浓度仅为200mgL-1左右,难以工业化应用,尤其是不可能处理诸如铬渣渗滤液之类的碱性含铬废水及铬渣.本研究从铬渣堆埋场附近取得菌样,经富集、分离、驯化,得到能在碱性介质中高效还原Cr(VI)的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sp.)菌株,该菌为G-,具有周身鞭毛及可运动性.对其生理及还原Cr(VI)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嗜碱,好氧,耐盐及高Cr(VI),在有氧、pH为10.30、30℃等条件下,含Cr(VI)1570mgL-1的废水经该菌处理16h后浓度降至0.6mgL-1.处理后的沉淀物中铬以Cr(OH)3的非晶形态存在,其中总铬含量为21.44%,Cr(VI)检测不出,具有很大的回收价值.图4表3参16  相似文献   
87.
分析了某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汽缸缸体断裂的原因。宏观和微观观察表明,缸体的断裂性质为疲劳断裂,疲劳起源于缸体与缸头连接螺纹的起始处,晶间腐蚀是导致疲劳断裂的直接原因。能谱分析表明疲劳源区的腐蚀元素是氧,属于大气腐蚀。分析认为腐蚀发生于发动机长期存放过程中。  相似文献   
88.
麦糟是啤酒工业的副产物,富含有机物,具有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Pb2 ,本实验对麦糟进行了改性研究,实验过程中选择HCl、H2SO4、H3PO4、NaCl、NaOH作为改性剂.结果表明,用1mol·L-1NaCl溶液改性13h的麦糟对Pb2 有最好的吸附能力.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麦糟改性机理,发现经NaCl溶液改性后的麦糟新增N-Cl基团和C-Cl基团,容易和Pb2 配位结合,从而提高了吸附能力.改性麦糟吸附Pb2 的过程中,N-Cl、C-Cl、C-O(H)以及O-H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9.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宝应县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宝应县经济系统呈可持续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系统呈非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与生态环境处于非协调发展中,指出从系统整体优化的视角,构建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措施,是推进宝应县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90.
环境污染损害评估与赔偿修复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制建立的必要性目前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国家及公众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法律和制度的滞后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法律长期将自然资源损害排除在赔偿范围之外的做法是法律和制度滞后的典型例证.因此,完善法律法规,拓展环境损害赔偿范围是大势所趋;而随着赔偿范围的拓宽,如何对纳入赔偿范围的"自然资源损害"予以救济的问题必将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