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91篇
安全科学   123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413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梁止水  邓琳  高海鹰  李宏卓  杨才千 《环境工程》2013,(Z1):124-127,183
为了研究合肥市南淝河底泥中总氮、总磷的污染状况,在南淝河及支流选取22个取样断面采集底泥柱状样,并分别利用碱性过硫酸钾消化紫外比色法和酸性过硫酸钾消化接钼锑抗比色法对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南淝河底泥中氮、磷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总氮和总磷的各级断面上的含量与《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研究报告中的数据相比,含量明显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生态危险区。  相似文献   
252.
南四湖内源氮磷释放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和Peeper间隙水采集器分别于2011年8月获取南四湖不同湖区原位柱状沉积物和间隙水,通过原柱样静态释放实验及间隙水分子扩散模型对其氮磷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四湖不同湖区夏季氮磷界面交换速率差异显著,静态释放实验沉积物NH4+-N和PO43--P的释放速率分别为3.1~10.3 mg·m-2· d-1和0.3~2.7mg·m-2· d-1,总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南阳湖明显大于其他各湖区,这与其距离济宁市区较近,沉积物受污染较重有关.Peeper法与离心法分别获取不同湖区间隙水,利用分子扩散模型计算出NH4+-N和PO43--P的释放速率分别为3.69~4.51 mg·m--2·d-1、0.24 ~0.66 mg·m-2·d-1和2.54~4.16 mg·m-2·d-1、0.04~0.51 mg·m-2·d-1,同一采样点,Peeper法计算出释放速率比传统离心法高出约20%.通过静态释放实验获得的NH4+-N和PO43--P释放速率(R)在空间分布上与间隙水分子扩散模型计算出的结果相一致,但前者明显大于后者,将其进行比较,氮和磷的R/F值分别为0.84 ~2.64和2.03 ~13.79,表明原柱样静态模拟实验进行内源释放速率估算时,可能比分子扩散模型法计算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53.
为了探明东江流域氮素污染现状及氮素污染来源,在东江流域设置31个采样点位,于2020年枯水期(1月)和丰水期(7月)进行水体样品和主要污染源样品的采集及检测,结合氮氧双稳定同位素及SIAR模型,绘制典型污染源的δ15N、δ18O特征分布图并估算其贡献率,定量分析识别氮素来源,从而对东江流域的氮负荷进行更加有效地控制.结果表明:(1)东江流域氮素污染以支流区最为严重,其次为源头区,这两个区域的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氨氮浓度的Ⅲ类水平,相比之下,上游区、中游区污染较轻,且氨氮浓度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I类水平.(2)东江流域氮素以硝态氮为主要赋存形态,枯水期、丰水期各研究区域内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分别为43.29%~74.83%、65.51%~80.08%.(3)东江流域枯水期生活污水是主要的污染来源,贡献率为44.45%~61.39%,丰水期降雨径流是主要的污染来源,贡献率为36.67%~46.11%,究其原因跟流域内不同水文期降雨量大小和河道水量有关.(4)氮素浓度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从2009年至今,水体氮素污染程度呈现加重趋势,建...  相似文献   
254.
以赤泥固废为原料,采用酸溶-碱沉淀耦合焙烧处理方法制备低成本改性赤泥催化材料,通过XRF,BET,H2-TPR,热重分析,FT-IR等手段进行表征测试分析,结果发现,酸溶-碱沉淀法耦合焙烧改性后的赤泥比表面积较原始赤泥提高了约26倍,较原始赤泥的甲苯催化活性大幅度提高.H2-TPR结果表明,改性后赤泥的还原峰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还原峰面积增大,说明改性后的赤泥氧化还原能力增强.在反应温度为300℃时,原始赤泥的甲苯转化率仅为11.6%,改性赤泥的甲苯转化率接近100%.甲苯浓度在1000~4000mg/m3条件下浓度升高,催化甲苯活性降低;空速对甲苯催化活性影响较大.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稳定性测试,研究发现催化剂并无失活或恶化迹象,表明催化剂具有较优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55.
分别以钼酸钠(MA)和乙酰丙酮钼(MC)作为钼(Mo)源,采用热聚合法合成不同类型Mo-C3N4材料(MACN和MCCN),并通过XRD、SEM、XPS、UV-Vis DRS等表征技术探究不同Mo源的引入对g-C3N4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Mo的引入增大了g-C3N4的晶格间距,以MC为Mo源合成的MCCN催化剂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宽的可见光响应范围和更低的能带宽度.将所合成的催化剂应用于耦合过一硫酸盐(PMS)可见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RhB)研究,发现在催化剂浓度为0.5 g·L-1、PMS浓度为1 mmol·L-1、罗丹明B浓度为10 mg·L-1的条件下,MCCN-4/PMS/Vis催化体系在25 min内对RhB的降解率高达94.1%,分别是MCCN-4/Vis和单独PMS催化体系的5.6和19.2倍,并且RhB光催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为进一步探索MCCN/PMS/可见光(Vis)催化体系的最佳工艺条件,系统考察了Mo的掺杂量、催化剂投加量、PMS浓度、污染物浓度、pH值等实际因素对RhB降解效果的影响.同时,循环实验表明,MCCN-4复合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3次循环之后仍保持89.1%的RhB降解率.此外,捕获实验和电子自旋共振测试(ESR)结果表明,在MCCN/PMS/Vis催化体系下,光生空穴(h+)和超氧自由基(·O2-)作为主要活性物种参与了RhB的降解.  相似文献   
256.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土地用途冲突、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但面对土地利用急剧变化、土地管理效率低下及生态系统退化等现实问题,传统的以“数量—空间耦合”为核心的优化配置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与此同时,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将直接影响并作用于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协调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立足和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与重点区域发展(长三角及沿海地区),以保障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目标为导向,围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耕地利用格局优化、耕地集约利用转型、耕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国土整治与农用地管理、土地利用制度创新、土地经济政策优化等特色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地理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优势,为国家土地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利用的学科发展和制度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综上,通过系统梳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中国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在回顾南京大学学术贡献的基础上提出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图为可持续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57.
为了解我国不同城市PM2.5源的碳成分谱特征和地域差异,采集沈阳市、十堰市和乌鲁木齐市的燃煤源、柴油车尾气源、汽油车尾气源和餐饮源样品,使用热光透射法分析PM2.5中的总碳(TC)、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以及细分的8种碳组分(OC1,OC2,OC3,OC4,EC1,EC2,EC3和OPCT),构建各类污染源碳成分谱.结果表明:3个城市4类源TC/PM2.5从高到低分别为:餐饮源(65.1%±8.4%)、柴油车尾气源(46.2%±9.5%)、汽油车尾气源(37.7%±3.5%)和燃煤源(17.3%±8.0%);OC/TC在餐饮源中最高(98.0%±0.5%),EC/TC在柴油车尾气源中最高(38.6%±8.5%).3个城市同类源的碳组分含量受污染源细分后的不同类型影响有一定差异,但归一化处理后总体仍表现为燃煤源中OC2(14%~30%)和OC3(13%~23%)含量最高,柴油车尾气源中EC2(22%~56%)含量最高,汽油车尾气源中OC2(24%~41%)、OC1(16%~42%)和OC3(12%~26%)含量最高,餐饮源中OC2(21%~43%)和OC3(23%~49%)含量最高.不同污染源的OC/EC值为燃煤源在0.4~7.6之间,柴油车尾气源在0.2~5.6之间,汽油车尾气源在1.1~38.5之间,餐饮源在6.4~170.2之间.分歧系数结果显示3个城市不同源的碳成分谱具有差异性,同类源的碳成分谱具有相似性.将3个城市同类源碳成分谱合并后利用化学质量平衡灵敏度矩阵得到OC2,OC3,OC4,EC1和OPCT可共同作为燃煤源的标识组分;EC2是柴油车尾气源的标识组分;OC1,OC2和OC3可共同作为汽油车尾气源的标识组分;OC2和OC3可共同作为餐饮源的标识组分.沈阳市、十堰市和乌鲁木齐市相同污染源相似的碳成分谱和一致的标识碳组分可为国内其他城市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58.
基于硫氰酸钠(NaSCN)和硫代硫酸钠(Na2S2O3)在水-乙醇体系下的溶解度,通过脱色与水-乙醇体系分溶分离法对焦化厂2类脱硫混盐进行分盐提纯,得到纯度为94%~96%的NaSCN产品及纯度为95%~98%的Na2S2O3产品,其中第一类废盐(白色,改良ADA脱硫法)中NaSCN和Na2S2O3的回收率分别为90.8%和68.3%,第二类废盐(绿色,PDS脱硫法)中NaSCN和Na2S2O3的回收率分别为91.3%和81.8%。通过XRD、TG-DSC以及FT-IR等表征手段分析发现,经过水-乙醇体系分溶分离法提纯分离后的产品接近市售的纯NaSCN和Na2S2O3的品质。因此,水-乙醇体系可以代替无水乙醇、甲醇等纯溶剂对废盐进行分离提纯,且操作过程相对安全;此外,与分步结晶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产品纯度高、耗能少等优点。因此,脱色与水-乙醇体系分溶分离法对焦化脱硫废盐的资源化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9.
为了研究溶解氧对SBR单级颗粒污泥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基于活性污泥ASM3模型和短程硝化-硝化-反硝化模型,将颗粒污泥传质过程与氨氧化菌(AOB)、厌氧氨氧化菌(AAOB)、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反硝化菌(DNF)的生长过程、好氧内源呼吸及缺氧内源呼吸过程等耦合,建立了单级自养脱氮颗粒污泥动力学模型,并对颗粒内部基质浓度分布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当DO为0.4mg/L时,好氧区和缺氧区(厌氧区)的比例为0.4:1;当DO为0.6mg/L时,颗粒污泥好氧区与缺氧区(厌氧区)的比例为3:1.同时,根据基质反应速率方程,建立了颗粒污泥的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动力学模型,对SBR系统运行效果进行预测,结果显示,DO为0.6mg/L时,氨氮反应完全,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在5mg/L以下,总氮去除率模拟值为89%左右,略低于实际测量脱氮率95%.  相似文献   
260.
通过RA-915测汞仪与程序升温热解仪联用,分析了云贵川交界区晚二叠世煤在氩气、氮气和氧气3种不同气氛下的汞释放规律及煤中汞的存在形态.研究表明,煤在还原环境下热解时,汞的释放范围较广,且由于煤中汞的存在形态不唯一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释放特征,在氮气和氩气气氛下煤中汞的释放行为接近一致.在氧气气氛下热解时,HgS和HgSO4可能以HgSO4·HgO和HgSO4·2HgO这种过渡形式而使汞的释放温度范围趋于集中.云贵川交界区晚二叠世煤中的汞以HgS和HgSO4为主要存在形态,部分煤样中含有一定量的Hg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