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uFeO_2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比表面分析仪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对CuFeO_2催化剂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组成元素、比表面积及禁带宽度等特性进行了表征分析.同时,以CuFeO_2为催化剂,加入过硫酸盐(PS),以模拟印染废水中的亚甲基蓝为目标污染物,在可见光照射下,耦合光催化技术与高级氧化技术,构建了CuFeO_2/PS/可见光(Vis)体系,并将其应用于降解亚甲基蓝染料废水.结果表明,与Cu_2O/PS/Vis、Fe_2O_3/PS/Vis体系相比,CuFeO_2/PS/Vis体系在同等条件下具有更好的降解效果.为探究该体系的最佳操作条件和适用的pH范围,系统地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PS投加量、pH值等因素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总有机碳含量(TOC)和重复实验表明,CuFeO_2可重复使用4次,该体系的降解效果基本不变,但矿化程度降低8.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结束后溶液中残存1.7 mg·L~(-1)Cu(占CuFeO_2投加总量的0.34%)和24.9μg·L~(-1)Fe(占CuFeO_2投加总量的0.05‰),推测其来自于CuFeO_2中金属离子的溶出.此外,对反应后的CuFeO_2进行XRD和SEM表征发现,其物相组成和形貌未明显变化,表明少量的金属溶解对材料稳定性的影响较小.结合自由基掩蔽实验和CuFeO_2能带结构分析发现,该体系良好的降解效果首先得益于耦合反应过程中产生的SO_4~-·,其次是·OH,另外,还有CuFeO_2受光激发产生的光生空穴及其表面键合的Cu(Ⅰ)/Cu(Ⅱ)和Fe(Ⅱ)/Fe(Ⅲ)氧化还原对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2.
分析了可燃液体的分类依据,以闪点60℃、电导率1 000 pS/m为分界点,把可燃液体分为本质静电危险类、外部静电危险类和特殊工况静电危险类3类,根据分类提出了人体静电消除装置、静电消除器、缓和器和静电在线监测设施的配置要求。  相似文献   
63.
乙醇汽油是变性燃料乙醇(以下简称乙醇)与车用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以下简称组分油.主要成分是汽油)以一定的比例组成的混合物。乙醇汽油的装车过程如下:首先乙醇与组分油分别通过不同的管道输入到混配器中混合,然后完成混合的油品通过管道直接输入到罐车中。  相似文献   
64.
铈及其配合物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静态水体富营养化状态下,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Ce3 溶液和不同浓度的Ce3 -EDTA配合物溶液,在相同自然条件下进行培养,研究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状态下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浓度为1.00 mg·l-1的Ce3 和Ce3 -EDTA配合物对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生长有抑制作用,添加浓度为0.25mg·l-1和0.50mg·l-1的Ce3 和Ce3 -EDTA配合物对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生长有促进的作用,其中添加浓度为0.50mg·l-1的Ce3 和Ce3 -EDTA配合物溶液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相同浓度的Ce3 和Ce3 -EDTA配合物溶液相比,Ce3 -EDTA配合物溶液的作用相对弱一些,即添加EDTA可抑制稀土元素对藻类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针对大型罐区存在重大火灾燃爆的风险,提出以油罐区重大事故防控环节的"风险评估—危害控制—监测预警—应急管理"为主线,重点研究罐区风险评估与布局规划、雷电监测预警与危害控制、油品管线静电在线监测与联锁控制、罐区安全动态监控与应急管理等技术的策略,建立油罐区本质安全理论和重大事故防范体系,为大型油罐区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提升罐区本质化安全水平,遏制罐区重大燃爆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66.
在石化重点防护区布设雷电预警设备,相临预警点自动组网,实现小区域雷电临近预警,同时可预判雷电运动趋势。根据预警等级执行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到及时管控雷电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关键作业,并通过雷电运动趋势提前告知雷电运动下游企业采取必要应急措施,从而防止发生雷击引起的燃爆和人身伤亡事故,促进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67.
介绍了隔振隔声操作室的设计方法;论述了对隔声性能起关键作用的几个设计要点。研制样板的现场应用取得了很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68.
半轴套管(图1)是我厂生产的110型微型汽车上的一个零件。材料为08钢管,毛坯尺寸为φ60×3312。σ_s 为1.96×10~8pa。利用如图2所示模具可在保证完成管坯上端扩口的情况下使管坯下端缩口.设备为 YB—300型油压机。成形模具中的凸模、凹模和定位板工作部份的尺寸见图3、图4、图5。凸模和凹模的粗糙度均为 Ra0.8。材料 T10A,热处理 HRc56~60。  相似文献   
69.
城市垃圾中生物质在热分析仪中燃烧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合理有效利用城市垃圾中的生物质能,实现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开发适合我国城市垃圾中生物质的焚烧技术,特地对昆明市城市垃圾中生物质进行了特性分析,并在热重分析天平上对其进行了动力学实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垃圾中生物质的燃烧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脱水干燥阶段、挥发份的析出和燃烧阶段、过渡阶段和固定炭燃烧阶段。城市生活垃圾中生物质具有着火温度低、燃尽率高等特点。通过对热重(TG)、差示扫描曲线(DTA)的深入分析,对城市垃圾中生物质的燃烧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为实现城市垃圾无害化提供理论与技术的支持。  相似文献   
70.
为减小海面溢油,自主设计吸油单元组装结构,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吸油单元形状对吸油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吸油阵列单元速度场、油组分浓度场分析发现:圆形结构吸油单元表面平滑,运动阻力小,与流体接触面积大,有利于增加吸油效率。采用上下间隔三角阵列方式对吸油单元进行排布,研究不同流速下阵列单元横向间距、纵向间距、分布排数以及入口含油浓度对吸油效率的影响,发现吸油单元的横向间距对吸油效率作用显著,而纵向间距和入口含油浓度对吸油效率影响不大,随吸油单元分布排数的增加,吸油效率趋于稳定。在工程应用范围内,保持阵列单元横向间距为1.5 D,运动速度低于1m/s,阵列单元的吸油效率能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