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5篇
综合类   91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浮萍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利用浮萍治理受污染的水体进行了介绍,包括浮萍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治理水体污染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等.提出了利用浮萍科植物治理受污染水体的前景,同时预测了该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2.
以学生食堂的厨余垃圾为原料,接种运动发酵单胞菌同步糖化发酵制取燃料乙醇,探讨其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并与酵母发酵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较适宜的乙醇发酵条件为:固液比1:0.5,pH5,接种量10%,温度30 , ℃ 发酵时间40h,在此条件下,乙醇产量为53g/L.与接种酵母进行乙醇发酵相比,运动发酵单胞菌发酵具有乙醇产率高,发酵速率快等优点,可以有效地从厨余垃圾中生产乙醇.  相似文献   
93.
准好氧填埋结构中氧气扩散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准好氧填埋的原理构建了填埋试验装置.对试验装置的φ(CH4),φ(CO2)和φ(O2)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 在装填完成21周后,垃圾体进入产甲烷阶段,第27周时φ(CH4),φ(CO2)和φ(O2)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4.7%,18.6%和4.0%.在准好氧填埋结构中,空气通过渗滤液收集主管道和竖直导气管道在垃圾体中进行扩散,并在这些管道周围形成耗氧区域,在空气扩散不到的地方为厌氧区域. 通过数学分析判断该装置内的耗氧区域,并对浓度等值线进行拟合,得到O2在纵剖面内呈双曲线分布,在垃圾体内呈双曲面分布,且φ(O2)呈顶部>底部>中部的状态.推导出了氧气水平方向的扩散方程,并得出装置的水平耗氧半径为94.2 cm,约为导排管直径的23.5倍. 分析得到纵剖面内的耗氧区域占93.6%,并得出耗氧区域的纵剖面方程和空间方程.   相似文献   
94.
糟液循环对开放式餐厨垃圾乙醇发酵的影响及工艺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餐厨垃圾乙醇发酵糟液进行多次循环使用,以减少废液的排放量.重点考察了糟液循环对餐厨垃圾产乙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未经处理的乙醇糟液在全回流条件下,对乙醇发酵产生明显抑制,全循环4次后乙醇产量由28.4g/L 降至2.56g/L.随着循环利用次数的增加,乳酸、SS、DS和盐分均产生积累,分别达5.45、64.7、99.5和12.3g/L.为提高糟液循环次数,本研究采用2/3的糟液回流和絮凝处理后全回流的方式,其糟液循环利用7次后,前者乙醇产生量维持在25.5~35.5g/L,而后者的乙醇产量在12.2~32.4g/L.糟液2/3回流循环效果要优于絮凝处理后全回流的方式,今后需考虑两者相结合进行糟液循环的方式.  相似文献   
95.
针对塑料类、纸类和金属类等典型包装废物,采用3种包装废物分类收集模式,并在3个居民小区进行示范. 3种分类收集模式为:①自然状态;②在小区进行分类收集的宣传教育;③在宣传教育的同时由专业人员对小区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采用物质流分析的跟踪观察法,通过问卷调查、现场采样和入户采访,对不同模式下各类包装废物的产生量、回收量与回收率等废物流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包装废物从产生、回收到再利用和最终处置的物流分析图. 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包装废物也有一定的回收率,即我国现有的回收体系对包装废物的分类收集有一定的效果;不同类型包装废物的主要回收环节不同,纸类和金属类包装废物在家庭的回收率较高,而塑料类包装废物的回收主要依赖社会人员分拣;辅以宣传教育等方式,回收价值低、分类收集难度大的包装废物也能得到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96.
解淀粉乳酸细菌在厨余垃圾乳酸发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水解淀粉乳酸细菌对厨余垃圾发酵生产乳酸的强化作用.从厌氧发酵的厨余垃圾中分离到6株水解淀粉的乳酸细菌,其中菌株FH164具有最高的淀粉降解率和乳酸产量.在pH5.5~6.0条件下,经48h发酵,菌株FH164从40.50g·L-1的可溶性淀粉产生32.67g·L-1的乳酸.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将菌株FH164鉴定为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sp.)细菌.接种菌株FH164可强化厨余垃圾的乳酸发酵,采用垃圾不灭菌的开放式发酵,菌株FH164可得到28.23g·L-1的乳酸,比自然发酵(不接种的对照)的乳酸浓度高19.2%.  相似文献   
97.
活性炭吸附处理锂电池厂含酯废水及微波再生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活性炭吸附的方法对锂电池产生的含酯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了吸附时间、初始pH值和活性炭投加量对废水COD去除的影响.吸附饱和后的活性炭用微波进行再生,考察了辐照时间、微波功率及再生次数对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活性炭投加量为10g/L时,吸附60min,含酯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9.5%,可生化性从原水的0.05提高到0.25.当微波功率为420W、辐照时间为6min时,活性炭可被有效地再生,再生效率高达98.0%,活性炭损失率约为5.2%.再生前后活性炭的红外光谱图表明,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发生了变化,促进活性炭对污染物质的吸附.  相似文献   
98.
Zn2+及Fe3+对嗜淀粉乳杆菌开放式发酵产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在餐厨垃圾中接种嗜淀粉乳杆菌进行开放式乳酸发酵(即发酵原料不灭菌)的可行性,探讨了添加Fe3+、Zn2+的发酵体系中相关酶活与代谢产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开放式发酵体系的乳酸产量高于非开放式发酵体系.加Fe3+体系的乳酸脱氢酶活性较高,导致乳酸产量增加(最高达29.5g/L),比未添加微量元素的对照体系增加了24.2%;而加Zn2+体系的乙醇脱氢酶(ADH)活性较高,导致副产物乙醇产量的增加,从而使乳酸产量低于对照体系;添加不同微量元素时嗜淀粉乳杆菌对底物中淀粉的利用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加Fe3+体系(65.7%) > 对照体系 (38.5%)>Zn2+体系(28.1%).此外,在嗜淀粉乳酸菌的发酵体系中,蔗糖和麦芽糖比乳糖容易降解成葡萄糖,果糖,最终被乳酸菌利用.  相似文献   
99.
餐厨垃圾含丰富有机质,是潜在的廉价优质生物质资源;丁醇是继乙醇后的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燃料。探索了以餐厨垃圾糖化液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取生物燃料丁醇。首先从实验室现有5株产丁醇梭菌中,优选出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NCIMB 8052作为丁醇生产菌,并考察在未添加任何营养物质,且不调节pH的条件下(简称非调控状态),以糖化液作为底物进行丁醇发酵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非调控状态发酵的丁醇产量仅为5.96 g/L,并产生"酸崩"抑制;添加0.3%(w/V)Ca CO_3提高了糖化液pH缓冲能力,可解决"酸崩"问题,并将丁醇产量、总溶剂产量及丁醇生产速率分别提高了57.8%、53.1%和90.6%。这证明餐厨垃圾做为原料用于燃料丁醇生产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0.
重点考察了乙醇预发酵对餐厨垃圾甲烷发酵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了预发酵产生的乙醇作为甲烷发酵底物——"缓释乙酸"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与一级动力学模型相比,修正的Gompertz模型更适合描述餐厨垃圾复杂底物的厌氧发酵体系。预发酵组最大产甲烷速率Rm比对照组高2.22倍,且T80(底物降解80%所需时长)和产气停滞期λ比对照组分别减少了1.67 d和0.64 d,表明乙醇预发酵可加快甲烷发酵的启动,显著提高底物降解速率和产甲烷速率。在单一碳源(乙醇、乙酸)的厌氧消化实验中,累积甲烷产率由高到低顺序为乙醇组(372 m L)>乙酸组(155 m L)>对照组(62 m L)。乙醇预发酵不仅可防止酸化,还能使乙醇起到"缓释乙酸"的作用,为甲烷菌提供足够的底物,从而显著提高餐厨垃圾甲烷发酵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