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86篇
安全科学   114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74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81.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实验对象,通过水体暴露方式对其进行BaP持续染毒,随后进行消除试验,利用荧光定量qPCR技术研究三疣梭子蟹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1A1(P4501A1)、P-糖蛋白(P-gp)、热休克蛋白70(HSP70)等相关基因表达量随BaP暴露时间和暴露剂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BaP暴露对P4501A1、P-gp、HSP70基因的表达均起诱导作用,且对P4501A1的诱导最为显著(P0.05);消除期间P4501A1、P-gp、HSP7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且P4501A1表达量变化更为明显(P0.05)。实验结果表明BaP对三疣梭子蟹肝脏P4501A1基因诱导作用最为显著,可作为BaP暴露的敏感生物标志物,用以监测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污染。  相似文献   
582.
长江口北支水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3年7月(丰水期)和2004年1月(枯水期)在长江口崇明北沿滩涂潮间带,共设置3个断面,按《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进行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丰水期底栖无脊椎动物17种,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最高(占41.18%),枯水期7种,种类组成以多毛类最高(占57.14%);丰水期的优势种(优势度≥0.02)为伍氏厚蟹(Helice japonica)、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和无齿相手蟹(Sesarma haematocheir),枯水期的优势种为豆形短眼蟹、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和纽虫(Nemertinispp.)。丰水期的生物量为枯水期的20~65倍,枯水期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无齿相手蟹、伍氏厚蟹、弹涂鱼的生物量出现大幅度下降,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随离口门距离减小而呈增加的趋势,丰、枯水期底栖动物均分为3个群落,丰、枯水期群落演替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583.
洋山岛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2004年2月、5月和8月对杭州湾附近水域(30°32′~30°50′N、121°53′~122°17′E)20个取样站3个航次的采泥样品和阿氏网样品,结合2001年和2003年的同步资料,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重要种的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及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内动物共出现17种,种类组成贫乏,优势种变化明显,生物量较1982~1983年杭州湾调查资料有一定降低,物种多样性指数低并有下降趋势,群落结构极不稳定;底上动物底栖动物40种,组成有明显季节和年度变化,与2001年和2003年的同期资料相比,生物量有一定上升,优势种的种类及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季节和年际演替现象明显。生物多样性研究发现洋山岛周围水域春季群落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584.
污染的孝妇河对其流域裂隙水化学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孝妇河的纳污情况选择了3个断面,定期采样分析监测河水水质.对1989—1996年的监测结果的分析整理得到河水化学组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从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证明了引起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矿坑水的排入.研究了河水与裂隙水之间的接触关系,发现两者之间不仅存在联系通道,而且裂隙水的水头明显低于河水水头.说明河水可以渗漏的形式补给裂隙水,引起裂隙水的污染.同时也从水化学的方面找到了污染的河水影响裂隙水化学环境的证据.  相似文献   
585.
分别采用微波、微波耦合高铁酸钾对印染污泥进行脱水预处理.结果表明,适宜的微波辐射可改善污泥脱水性能.2320、3240、4000 W·L-1对应的最适时间分别是140 s、100 s和80 s.在3240 W·L-1的微波下辐射100 s后,污泥的沉降速率(SV30)、污泥比阻(SRF)和粘度较原污泥分别减少4.00%、18.89%、35.05%.同时,高铁酸钾的加入能更好地提高污泥脱水性能,其最佳投加量为0.1767 g·g-1(以SS计,下同),对应的污泥SV30、毛细吸水时间(CST)、粘度相比原污泥分别降低了13.50%、51.18%、40.79%.泥饼含固率相比原污泥则增加14.58%.微波耦合高铁酸钾能有效破坏污泥絮体结构.随着高铁酸钾投量增加,上清液的蛋白质含量持续增加,多糖含量则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586.
表层岩溶带及其植被、土壤构成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本文系统分析了兰电堂泉域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样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从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土壤水到岩溶泉水的水文过程中,电导率、暂时硬度、总碳量不断增加,不同阶段各阴、阳离子的吸附和淋溶存在差异,对大部分离子,植被层和浅层土壤有较强淋溶作用,深层土壤吸附作用较强。表层岩溶带水文过程是碳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植被层是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土壤层是无机碳、有机碳和HCO3-转化的重要化学场,植物-土壤系统主导了碳的转化和转移,影响表层岩溶动力系统。随植物群落正向演替的进行,表层岩溶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能有效调控水文地球化学性质变化。  相似文献   
587.
为了解决低熔点含氟氯类危险废物(简称"危废")在回转窑焚烧炉内燃烧时,灰渣熔化导致窑内结圈的问题,实验采用氧化物分析纯(SiO2、Al2O3、CaO、Fe2O3、Al2O3)和NaCl、KCl、NaF分析纯来模拟危废炉渣组分,研究了危废焚烧炉灰渣的熔融特性,并采用神经网络预测危废灰渣的熔融温度.结果表明,SiO2、Al...  相似文献   
588.
西湖底泥中的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反应(Denitrifying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DAMO)是一种最新发现的生物反应,该反应能够偶联反硝化和甲烷的厌氧氧化.催化DAMO反应的微生物是NC10门中一种被命名为“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oxyfera”的细菌.本研究采用基因克隆文库技术考察了西湖淡水底泥中DAMO微生物的分布与种群多样性状况.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西湖底泥中存在NC10门细菌,与已知的M.oxyfera的16S rRNA基因相似度为93%~98%.DAMO微生物功能基因(pmoA)的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西湖底泥中分布有此类微生物,与已知的Moxyfera的pmoA基因相似度为86% ~ 95%.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西湖底泥中DAMO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的拷贝数为2.15 ×105 copies·g-1(以干重计).  相似文献   
589.
以苇浆黑液为处理样品,利用超声与PFS/H2O2的协同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联合处理比单独用PFS/H2O2处理,CODCr的去除率提高11.39%-13.31%;与同等条件处理结果相比,利用超声可节约PFS14%,H2O250%-80%;同时也表明,处理效果与探头的辐射面积关系不大,即使增加电功率,效果也不明显,由此可推断这与黑液成份复杂有关。  相似文献   
590.
粗粒包气带结构对地下水氮污染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两个砂柱模拟实验研究了非均质及均质粗粒包气带结构对地下水氮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蒸馏水混合液注入的Ⅰ号柱的NO^-3的去除率为85.69%;Ⅱ号柱的NO^-3的去除率为38.25%,以地下水混合液注入的Ⅰ号柱的NO^-3的去除率为32.48%;Ⅱ号柱的NO^-3的去除率为28.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