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4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8篇 |
废物处理 | 15篇 |
环保管理 | 18篇 |
综合类 | 276篇 |
基础理论 | 71篇 |
污染及防治 | 50篇 |
评价与监测 | 32篇 |
社会与环境 | 19篇 |
灾害及防治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有限元法研究塔段连接对多塔悬索桥中间钢桥塔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考虑中间钢桥塔的几何、材料非线性及塔段连接的接触非线性影响,采用ANSYS建立该桥局部塔段为板壳单元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计算并对比在两种典型加载方式下该模型与杆系有限元模型的钢桥塔极限承载力结果。研究表明:两种加载方式下,桥塔的破坏模式基本一致,表现为材料不连续的上塔柱节段局部形成塑形铰而使桥塔成为机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与杆系模型获得的荷载位移曲线基本一致,而多尺度模型的极限承载力稍高,且差异在2%以内,可认为塔段连接不是桥塔结构的薄弱点,其对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22.
由于目前缺乏对生物质原料来源的管控办法,极有可能用产自受污染农田土壤的秸秆制备出具有高重金属含量的生物炭,因此,研究生物炭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其释放特性对于防控生物炭应用产生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分别采集江西省贵溪铜冶炼厂周边九牛岗污染区和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清洁区种植的水稻秸秆制备生物炭(分别记为“九牛岗生物炭”和“红壤站生物炭”),分析两种生物炭中Cu、Cd的含量及其化学形态分布,考察不同固液比及pH对生物炭中Cu、Cd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九牛岗生物炭中Cu、Cd的总量(以w计)分别为119.99、3.83 mg/kg,显著高于红壤站生物炭(19.50、0.96 mg/kg).尽管九牛岗生物炭中w(酸溶态Cu)、w(酸溶态Cd)显著高于红壤站生物炭,但在形态分布上,九牛岗生物炭中Cu、Cd主要为相对稳定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二者占比分别为80.3%、76.7%,高于红壤站生物炭(二者占比分别为53.2%、48.0%).高固液比和低pH可有效增加两种生物炭中Cu、Cd的浸出毒性,其中,九牛岗生物炭在固液比为1:20和1:60时,浸出液中ρ(Cu)、ρ(Cd)均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Ⅱ类标准限值.动力学及累积释放试验表明,两种生物炭中的部分Cu、Cd可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而后逐渐平稳并有上升趋势,且九牛岗生物炭中Cu、Cd释放量显著高于红壤站生物炭.研究显示,来自污染区水稻秸秆生物炭中的Cu、Cd活性显著高于清洁区生物炭,具有更高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23.
为尽可能减少PM2.5重污染带来的环境和健康危害,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预警显得十分关键。文章使用WRF气象模型和CMAQ空气质量模型输出的2015年1-12月逐小时的中国地区27 km×27 km网格化气象场、污染排放和细颗粒物模拟浓度数据,训练深度学习预报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深度学习预报结果与CMAQ模拟结果在测试集上的均方误差为10.52μg/m3,优于已有的大部分其他研究,深度学习在重点城市的PM2.5预测浓度趋势与CMAQ基本一致,其RMSE为28.82μg/m3,整体空间分布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准确重现CMAQ模拟结果。该研究进一步使用国控点实际观测数据对训练完成的深度学习预报模型进行优化,以减少CMAQ理论模型所带来的固有误差。优化后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报结果在总体上更接近实际观测的真实结果。此外,深度学习模型的预报速度在相同CPU环境下比CMAQ模型提升93倍,在GPU加速环境下提升高达465倍,可以做到快速实时的浓度预报响应。该研究构建的耦合数值模型和实际观测数据的深度学习预报技术... 相似文献
124.
采用H_2O_2/Fe(Ⅲ)/柠檬酸类Fenton体系和CaO_2/Fe(Ⅲ)/柠檬酸类Fenton体系修复土壤石油污染,考察了氧化剂种类、氧化剂投加量、 Fe(Ⅲ)浓度和柠檬酸浓度对柴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比较了CaO_2/Fe(Ⅲ)/柠檬酸和H_2O_2/Fe(Ⅲ)/柠檬酸2种修复方式对土壤原著微生物群落变化及豌豆植株生长所带来的生态毒性效应。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CaO_2类Fenton降解柴油效果优于H_2O_2类Fenton降解效果;柴油降解率随着氧化剂投加量、Fe(Ⅲ)和柠檬酸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当CaO_2浓度为166.67 mmol·L~(-1)、Fe(Ⅲ)浓度为27.78 mmol·L~(-1)、柠檬酸浓度为27.78 mmol·L~(-1)时,反应24 h后,土壤中柴油降解率达到44.14%。生态毒性实验表明:CaO_2类Fenton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有所提高,H_2O_2类Fenton处理后均有所降低,2种处理方式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优势菌门构成;CaO_2及H_2O_2类Fenton处理均抑制了豌豆植株的生长,发芽率、植株干重、株高、叶绿素含量等测试指标均下降,其中H_2O_2类Fenton处理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可知,CaO_2类Fenton处理技术比H_2O_2类Fenton处理技术更适用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 相似文献
125.
采用批实验研究了蒙脱石对左氧氟沙星的吸附机理及对左氧氟沙星抗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条件下存在培养基时,左氧氟沙星在蒙脱石上前2 h即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吸附率达90%以上;蒙脱石吸附左氧氟沙星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氢键作用、疏水作用、阳离子键桥作用、静电吸附作用等物理化学过程;蒙脱石本身不具有抑菌、杀菌活性,且由于蒙脱石增大了微生物附着的比表面积,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扣除其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后,蒙脱石吸附左氧氟沙星降低了后者的毒性效应,其抑菌率降低约25%。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毒理效应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6.
工业溶剂三氯乙烯 (TCE)是地下水污染物中发现的最普遍的氯代化合物。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以葡萄糖为初始基质时好氧条件下TCE生物降解的可行性 ,以及以TCE为单一基质时的生物降解情况。微生物培养是在好氧条件下以驯化好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体。实验结果表明 ,在 2 5℃时 ,葡萄糖可以在好氧条件下作为共代谢基质使TCE发生生物降解 ,其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 0 32 12d-1,半衰期为 2 16d ;TCE可以作为单一基质发生好氧生物转化 ,其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 0 2 6 2 4d-1,半衰期为 2 6 4d ;降解过程中无二氯乙烯 (DCE)和氯乙烯 (VC)等中间产物的形成 ;表明葡萄糖共代谢降解TCE的速率大于TCE作为单一基质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27.
128.
污染河流中Cr(Ⅵ)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污染河流中Cr(Ⅵ)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选用3种天然砂土作为渗透介质进行室内试验,以生活污水模拟污染河水,发现铬在粗砂中第13d发生穿透,此后粗砂对铬的去除率为77%~99%;2种中砂对铬的去除率始终大于91%和96%,铬很难进入地下水.凉水河野外试验表明,凉水河沿岸的1#、2#、3#采样点和煤厂井中Cr(Ⅵ)浓度均不大于地下水中Cr(Ⅵ)的背景浓度,凉水河中的Cr(Ⅵ)对地下水影响较小.还原和沉淀反应是Cr(Ⅵ)去除的主要机理,由于长期污染河流下部渗透介质始终处于厌氧环境,其中富含还原性物质,Cr(Ⅵ)可以通过沉淀反应大部分得以去除,本次试验研究表明污染河流不是地下水铬污染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