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1篇
基础理论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涂从  青长乐 《环境科学》1990,11(1):31-35
本文选用四川紫色土共8个样品,进行了莴苣、辣椒的土培试验和Cu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吸Cu能力因土壤不同而异,吸Cu特征指数按红棕紫泥>紫泥土>夹砂泥>豆办泥>大土泥>红砂土>红紫泥>砂土递减,高量Cu处理对莴苣、辣椒均有毒害,导致减产,不同土壤上Cu毒性大小的顺序正好与吸Cu特征指数相反,但是对于特定的作物都统一于平衡溶液浓度:莴苣0.5μg/mL,辣椒2.5μg/mL,初步认为,使用等温吸附方法估测作物Cu毒性临界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环境科学会、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协会等六个全国学术组织联合举办的第六次全国植物与环境保护学术讨论会,不久前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教学、管理、经营、监测等80多个单位的13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90多篇,从中选出130多篇作为大会交流,并将编辑出版《全国植物与环境保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一书。  相似文献   
13.
土壤镍各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涂从 《环境科学学报》1997,17(2):179-186
采用^63Ni示踪法和连续提取技术,并综合运用剔除法,人工模拟法,幼苗试验法和盆栽试验法及统计分析法研究了各形态土壤镍的植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土壤中水溶交换态Ni是植物可利用性Ni的主要形态,碳酸盐盐和有机态Ni有一定贡献,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留态Ni对植物几乎无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酸性、中性及石灰性紫色土中铅的水稻效应、形态特征及有效性。酸性与石灰性紫色土中水稻分别在含铅量1000、2000mg/kg时出现明显受害,中性紫色土在4000mg/kg时亦无明显影响。水稻各部位含铅量是酸性>石灰性>中性紫色土,并与添加铅呈显著正相关,且其大小顺序为根>茎叶>糙米。铅90%以上积累于水稻根部;施铅使土壤中无效铅比例下降。有效性较高的铅形态比例上升。交换态、碳酸盐态或弱结合态铅含量较高的土壤上,水稻反应大。用有效态铅为指标有可能使不同土壤铅临界浓度比较接近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环境科学研究生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8月12日至8月15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共150多位代表参加,来自全国60余所大专院校,20余个科研、设计管理和规划部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环保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的领导、老一辈科学家及一些研究生导师出席大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