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4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3篇 |
废物处理 | 19篇 |
环保管理 | 44篇 |
综合类 | 202篇 |
基础理论 | 47篇 |
污染及防治 | 28篇 |
评价与监测 | 28篇 |
社会与环境 | 10篇 |
灾害及防治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甲基紫吸附去除效率作为考核指标,研究了淀粉(ST)、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引发剂(K2S2O8/NaHSO3)用量、聚合温度以及聚合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微波辅助反相乳液法制备交联淀粉微球(CSM)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电镜扫描仪(SEM)、比表面积分析仪等对CSM进行了表征,对比了优化条件下水浴和微波两种不同加热方式合成CSM的吸附效率.结果表明,MBAA成功与淀粉交联成类球状聚合物,聚合微球平均粒径约为9.253μm,聚合微球明显增加了微孔面积,微波加热合成的CSM对甲基紫的吸附率高于水浴加热合成的CSM. 相似文献
92.
由于影响起重机强度的因素较多且较复杂,有设计的原因,也有人为使用的原因等,本文就影响起重机强度的原因提出几点看法,并就对起重机强度产生的影响提出定性分析,本文还就克服影响起重机强度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3.
94.
阳极溶出伏安法快速测定地表水中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原理,采用PDV 6000型重金属快速分析仪测定地表水中的镉。在1.25μg/L~40.0μg/L范围内,质量浓度与阳极溶出峰电流和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0.001 mg/L,水样平行测定的RSD为8.9%,加标回收率为80.5%~118%,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5.
96.
高CO_2浓度下水稻高产品种特三矮2号的生长、产量与米质的研究(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6年晚季,从移栽到收割水稻高产品种特三矮2号种植于高CO2浓度(xco2=600X10-6)与目前大气CO2浓度(xco2=350X10-6)的塑料大棚内.xco2浓度由自动监控系统调节控制在整个生育期内,地上部生物学产量在高xco2下显著增加抽穗前,绿叶面积在高CO2浓度下显著增加;但抽穗后,绿叶面积在高CO2浓度下下降更快高CO2浓度下,谷产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而穗数和每穗谷粒数下降蒸煮品质(包括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不受CO2浓度影响;而营养品质(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在高CO2浓度下显著下降.我们认为,为了获得水稻的最大生产力和保持米的营养品质,施氮的数量与时间在高CO2浓度下应该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97.
测算二氧化碳的边际减排成本有利于评估区域碳减排潜力与成本,也是落实区域碳交易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效率模型框架下,本文采用二次型方向距离函数,研究了全国30个省份2000—2012年期间的碳边际减排成本及其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二次型方向距离函数通过引用时间变量,反应环境治理的中性技术进步,因此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参数估计的灵活性。研究结果显示:1二氧化碳的边际减排成本平均约为1 519元/吨,远高于我国碳市场的交易价格,表明当前试点的自愿性碳交易政策是无效的;2区域碳边际减排成本的泰尔指数分解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减排成本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性,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碳减排空间逐渐变小。减排成本的地区性差异表明环境规制政策并不能保证各地区碳治理成本的边际均等原则,而利用政策工具,促使碳排放权从治理成本较高的地区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地区,可以减少总治理成本,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本文建议:一方面,为实现国家碳减排的总体宏观目标,各区域要加强合作,相互借鉴成功的碳减排技术与经验等,在执行政策上,应尝试执行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努力降低总减排成本;另一方面,各区域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及能源消费结构替代过程中要遵从循序渐进原则,避免碳减排成本过度波动,增加减排难度。 相似文献
98.
99.
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不确定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能够定量描述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量,探究区域生态系统NEP的时空变化及对气象、植被等因子的响应有助于明晰区域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和应对气候变化。基于TEC模型和生态系统呼吸模型评估了福建省森林2000-2020年NEP时空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和贡献率方法探究了福建省NEP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福建省森林多年年均NEP为528 g·m-2,呈极显著的增强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值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的内陆地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约48.3%的地区NEP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中部偏西南地区,而仅有1.00%的地区呈显著下降趋势;(2)空间分布上,影响福建省森林NEP的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为植被、地形和气象要素。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森林NEP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是影响福建省森林NEP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是地形和太阳辐射,高程的最适区间为891-1 491 m,而辐射的最适区间为128-130 W·m...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