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基础理论   4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以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由乔木林、灌木林和灌草丛等不同退化程度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物种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C、N、P全量及有效态质量分数,分析各优势物种根际土壤的养分变化。结果表明:3个生态系统中不同优势物种根际各类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变化较大,其中,土壤C、N、P养分为乔木林中园果化香根际土壤质量分数最高,白枥根际养分质量分数最低。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为乔木林中最低,其平均水平不超过10 mg·kg-1。土壤磷素的供给能力为乔木林的园果化香和刺秋相对较强,其中园果化香中达到1.5%。而且优势树种间根际土壤有效态养分质量分数的差异明显高于全量养分,说明喀斯特地区根际土壤养分差异性主要受植被因素的影响,土壤有效态养分较全量养分对植被群落演替的响应更为灵敏,而且根际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和形态的变化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说明喀斯特地区植被类型的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2.
杂交水稻对Cd的吸收与籽粒积累:土壤和品种的交互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龚伟群  李恋卿  潘根兴 《环境科学》2006,27(8):1647-1653
土壤-作物-食物是人类摄取Cd的主要途径,而水稻是籽粒Cd积累最强的粮食作物.选择2种杂交水稻(普通杂交稻“汕优63”和超级稻“Ⅱ优明86”)与乌栅土和红沙泥田2种水稻土为材料,采用添加Cd(2.5 mg/kg)和不添加Cd处理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在成熟期对土壤中Cd的吸收及籽粒积累特点.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对Cd的吸收及籽粒积累依土壤、品种及两者的交互作用而变化.杂交稻对土壤中原有Cd的吸收与积累,基因型影响高于土壤类型的影响,但对外源Cd的吸收与籽粒积累,土壤类型的影响强于品种基因型,而土壤与品种间的正交互作用(Cd吸收强的超级稻种植于土壤Cd化学有效性高的红沙泥田)可使水稻籽粒Cd积累成倍提高.说明在未污染条件下,杂交稻对Cd的吸收与籽粒积累主要受品种的吸收能力控制,而在污染条件下,土壤化学性质对Cd有效性的影响成为土壤-水稻系统Cd迁移的主要控制因素.本实验显示,在酸性土壤或污染条件下,超级稻对Cd的吸收与籽粒积累十分强烈,就地消费人群的籽粒Cd暴露风险水平达到数倍于临界摄入剂量水平.加Cd处理下,汕优63中Cd滞留于根部,而Ⅱ优明86有较强的将Cd向上运输的能力,Ⅱ优明86籽粒Cd积累的不利效应远远超过其产量的增加效应.因此,在高产水稻育种中必须考虑水稻对Cd吸收的基因型差异与籽粒Cd的暴露风险,推广高产杂交水稻根据其Cd的吸收特性考虑土壤-品种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73.
土壤环境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集了南京市附近及苏南吴县地区不同土壤及相关水样,用苯胺兰1号比色法分析阴离子表面活性浓度,结果表明土壤环境中其浓度为0.14mg/kg~3.84mg/kg,水样中为0.17mg/kg~0.46mg/L,并且其浓度与土壤剖面深度、环境污染冲击类型及土壤利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74.
以太湖地区代表性的青紫泥、黄泥土、白土等3种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低能量分离-分散法提取得到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用HPLC测定了本土和分离得到的团聚体颗粒组中16种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土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中PAHs含量分布存在差异,PAHs总含量以<2μ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最高,其次是200~2000μ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PAHs在这2个团聚体颗粒组有明显富集现象(富集系数为1.25~3.92);而20~200μm和2~20 μ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中PAHs含量小于本土,呈现亏缺现象(富集系数为0.64~0.88).考虑到不同粒径团聚体颗粒组的相对组成,水稻土中PAHs主要分布于20~200μm和200~2000μm 2个团聚体颗粒组中,而在<2μ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中最少.PAHs在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中的含量分布与其总有机碳、腐殖质碳、胡敏酸碳的含量有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受芳构化疏水性有机物含量的控制.因此,水稻土不同粒径团聚体颗粒中有机碳及其组分的性质影响着这些团聚体颗粒组分对PAHs的吸持与固定.  相似文献   
75.
江苏吴县土壤环境中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变化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以江苏省吴县市农地为例,研究了高强度经济开发下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变化,结果表明,除Zn接近背景值外,Cu、Pb全量已超过背量值;工业快速发展地区土壤中Pb已显著高于农业环境,它们的有效态含量已达到丰富或过多的供应水平,且工业环境中显著高于农业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活化率显示工业发展对土壤环境金属元素的强烈污染冲击。  相似文献   
76.
中国部分市售大米中Cd、Zn、Se的含量及其食物安全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机抽取国内部分市场的精米样品(44个籼米和47个粳米样品),分别测定样品中Cd、Zn和Se的含量并分析籼米与粳米中Cd、Zn和Se含量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91个样品中Cd含量超标(食品卫生质量标准)的达10%左右.若以USEPA推荐的成人RfD(Cd)值计算摄取量,则70%的大米潜存着Cd食物暴露风险问题.稻米的Zn、Se含量偏低,不能满足正常的膳食摄取需要.稻米的Cd含量与Cd/Zn(Cd含量/Zn含量)之间、Se含量与Se/Zn(Se含量/Zn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稻米中Zn的积累强度低于Cd和Se.90%的样品中Cd/Zn未超出美国学者提出的建议临界值0.015,且Cd超标与Cd/Zn超标可能不同时出现.籼米的Cd、Se含量明显高于粳米的,且90%的籼米潜存着Cd健康风险,这表明食用籼米时的Cd食物安全风险远大于粳米.我国稻米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相互关系应在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