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41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为合理评价煤矿安全状态,针对煤矿安全影响因素多、指标体系关联度复杂等问题,提出融合权与集对云的安全评价模型。运用云理论特征值修饰集对分析联系度,兼顾系统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并引入融和后的各指标最优权重,得出系统综合云联系度;绘制等级云图判定系统安全状态及偏向趋势;结合煤矿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案例煤矿所处安全状态为较安全,有偏向一般安全状态微势。分析结果与实际相符,且充分考虑煤矿安全评价体系的随机性,该模型可为煤矿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2.
苏州河底泥3种内分泌干扰物的空间分布及环境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苏州河及其支流底泥中3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NP)、辛基酚(4-t-OP)和双酚A(BPA)的含量进行检测和调查,结果表明,这3种物质在河流底泥中的浓度变幅分别为<1.0~5 800、<0.10~39和0.90~180μg.kg-1,空间分异显著.总体上看,底泥污染物浓度与河流周边人为活动密集程度有关:在苏州河上海市区段底泥的含量显著地高于上海远郊和江苏省内河段底泥含量;苏州河支流底泥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苏州河干流底泥含量.苏州河及其支流底泥中这3种内分泌干扰物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其有相似的物源.以含量较高的壬基酚为例,进行底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除苏州河江苏省内吴家港桥段外,其它河段均存在潜在的生态毒害风险,需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3.
微生物群落作为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组分,长期低含量抗生素干扰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选取石家庄市为研究区,在2020年9月采集12个样点的表层土壤(0~25 cm),并根据空间方位将其划分为4个区(S1、S2、S3和S4);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方法测定土壤中典型抗生素——喹诺酮类(quinolones,QNs)含量,明晰QNs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进行研究,识别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4个区域的QNs总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S3(313.5 μg·kg-1)>S4(65.54 μg·kg-1)>S1(46.19 μg·kg-1)>S2(12.63 μg·kg-1).其中诺氟沙星(NOR)含量最高(平均值为91.99 μg·kg-1),而喹草酸(OXO)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4486 μg·kg-1);②土壤颗粒以粉粒(2~50 μm)占比最高(66.7%~93.2%),而黏粒(小于2 μm)占比最低(2.50%~9.10%);土壤中总磷(TP)和氨氮(NH4+-N)无显著空间差异,而硝氮(NO3--N)、亚硝氮(NO2--N)和土壤粒径呈现显著空间差异;③6种,优势菌属有5种,其中放线菌门(18.3%~34.6%)和变形菌门(13.6%~34.1%)为主要优势菌门,Arthrobacter(3.24%~8.61%)和Nitrososphaeraceae(2.93%~9.46%)为主要优势菌属;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Shannon值在S2区最高(6.48),而在S3区最低(5.89);④相关性结果表明,QNs和土壤理化参数均会显著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OXO、NO3--N和土壤粒径会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而FLU、NH4+-N和NO2--N和土壤粒径会对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产生影响.因此,需进一步加强石家庄市土壤环境中抗生素的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104.
近期,我国科学家运用独创的加卸载响应比理论(LURR)在深腾6800上开展国际范围的地震预测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经多次得到验证。深腾6800是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运行维护的国家最顶级的超级计算机。  相似文献   
105.
先采用化学沉淀/煅烧法制备Mn3O4,再采用水解法制备Mn3O4/SiO2磁性复合材料,并用于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Mn3O4/SiO2的表征结果表明,Mn3O4/SiO2为多孔的核壳结构,BET比表面积达到184.3 m2/g.Mn3O4/SiO2对MB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06.
太湖作为重要的工农业用水水源以及周边居民饮用水源,其水质安全受到高度关注。在太湖西部入湖口采集7个沉积物样品,研究了合成麝香、多环芳烃(PAHs)、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增塑剂(OPs)和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水平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多种污染物分布广泛,含量水平差异较大。其中,Σ15PAHs含量371 ng·g~(-1)~2.53$103ng·g~(-1),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和化石燃料高温裂解;沉积物中检出4种多环麝香,主要组分为佳乐麝香(HHCB)(0.0792 ng·g~(-1)~1.17 ng·g~(-1))和吐纳麝香(AHTN)(0.123 ng·g~(-1)~1.29 ng·g~(-1)),它们指示了太湖水体已遭受一定程度生活污水输入影响;沉积物中Σ6OPs含量范围为1.63 ng·g~(-1)~21.9 ng·g~(-1),主要污染组分为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和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并呈现明显的点源排放特征;沉积物中六六六系列(HCHs)(0.310 ng·g~(-1)~1.11 ng·g~(-1))和滴滴涕系列(DDTs)(0.551 ng·g~(-1)~6.40 ng·g~(-1))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位于太滆流域的几个入湖口沉积物中多种污染物含量多高于浙江省辖区3个入湖口沉积物。  相似文献   
107.
在分析洋河-戴河沿海平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FEFLOW软件,建立了三维变密度溶质运移模型。以2002-12至2004-12的地下水位和水质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用检验后的模型对研究区海水入侵原因进行了模拟分析,对不同开采条件、不同防治措施下的海水入侵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模拟结果表明:滨海地区超采地下水是造成海水入侵的根本原因,河流长期低水位导致海水倒灌加剧了海水入侵的程度;在滨海地区,只要地下水降落漏斗存在,就会引发海水入侵进一步向内陆移动;同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防止和减缓海水入侵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8.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氯联苯由于具有较强的化学惰性和热稳定性,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土壤是其在环境中最主要的归宿.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多样,有覆盖、稳定化技术相结合的物理修复方法;微波分解的热处理技术;氧化还原、化学淋洗以及光解等化学修复方法;还有以植物、微生物、动物为主体的生物修复方法,每种修复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一定的局限性.如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原位修复正朝着绿色、环境友好的生物修复以及多元联合杂交的综合修复等技术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9.
近些年来湖南省臭氧(O3)污染程度呈现持续恶化态势,针对该区域O3污染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的现状,基于观测数据对2015~2020年期间湖南省14个地级市O3污染浓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O3污染长期趋势变化的主控因素进行了识别(气象校正).结果表明,时间上,湖南省区域O3具有明显的日际、...  相似文献   
110.
在研究海岸带广泛存在的凸凹不平的不透水层的几何及地质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地下水渗流运动的特征,运用数理分析的手法,建立了不同于以往的模拟海岸带含水层咸淡水界面变动规律的二维数值仿真数学模型.其后,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其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