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6篇
安全科学   128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278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71.
何静  吕志刚  彭嘉培 《环境科技》2009,22(2):46-47,50
絮凝沉降法一般用于城市污水污泥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在城市河、湖底泥的处理方面还未有大规模使用的报道,为了研究絮凝沉降法在河、湖底泥处理的作用,无锡市河海、湖泊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2个示范工程.利用絮凝沉降法对河、湖底泥进行处理,分析了絮凝剂对水质常规指标的影响.分析结果为:①絮凝沉降法可以有效降低水中SS,COD,BOD和TP的浓度,特别是对TP和磷酸盐的去除效果显著.最大可达80%以上;②絮凝剂可以有效降低泥浆水中氨氮(NH3-N)和总氮(TN)的浓度,但是余水中的NH3-N和TN的浓度比河水中的高.  相似文献   
172.
菲在渤海湾潮滩不同粒径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批量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菲(PHE)在渤海湾潮间带不同粒径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吸附等温式参数与有机质含最和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粒径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含量(0.86~10.67 mg/g)表现为:粘粒>砂粒>粉砂粒;岐口不同粒径沉积物中碳黑(BC)含量(0.25~1.46mg/g)与T...  相似文献   
173.
"形而上"、"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范畴之一.古人借此推演出很多指导人们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重要思想,并取得一系列的成功.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曾遥遥领先世界数千年之久--在结构抗震性能上也是如此,这些都与华夏先贤的哲学思维不无关系.本文通过一些实例的对比,重点分析了古今建筑结构抗震哲学思想的一些异同,这些异同可以从"...  相似文献   
174.
针对工业生产体系的基层班组安全压力难以缓解,梳理安全管理现状提出主要问题,结合安全复杂学理论,以简化的发电厂汽轮机EH油压保护工艺单元为例,剖析维修作业过程的多种风险涌现机制,阐明了基层班组技术系统的安全复杂性,明确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应对安全风险涌现的不足。提出基于技术系统时空风险公式的核化安全策略,罗列了4种风险成分的主要应对策略,阐述了在班组层面的关联化、信息化手段,分析了企业整合班组策略的作用点与总体步骤,并为安全信息化技术指出新的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75.
易志刚  王新明 《环境科学》2011,32(8):2236-2239
通过静态箱采样和Entech7100预浓缩仪-GC-MS分析了半胱氨酸、硫化钠和硫酸钠对土壤吸收或释放羰基硫(COS)、二甲基硫醚(DMS)、二硫化碳(CS2)和二甲二硫醚(DMDS)等4种挥发性有机硫化合物(VOSCs)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半胱氨酸后,土壤由COS和CS2汇转变为源,DMS和DMDS通量显著增加,且...  相似文献   
176.
排水循环灌溉下稻田磷素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平金  许迪  朱建强  于颖多 《环境科学》2016,37(10):3842-3849
排水循环灌溉具有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潜力,为缓解我国南方地区降雨分布与水稻作物需水时间不匹配和农田磷流失污染的问题,开展了排水循环灌溉条件下稻田磷素时空分布规律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监测藕塘水和鱼塘水循环灌溉下水稻田面水和渗漏水中总磷、可溶性磷和可溶性反应磷的质量浓度,及土壤剖面总磷与Olsen-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排水循环灌溉下水稻田面水和渗漏水中不同形态磷素质量浓度沿程降低,尤其渗漏水磷质量浓度的减少趋势更为显著,排水循环灌溉水源中磷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增加田面水和渗漏水中的磷质量浓度.田面水和渗漏水中不同形态磷质量浓度在不同灌溉时期的变化较大,8月田面水和渗漏水的磷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其它时期.表土Olsen-P含量随距进水口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并随排水循环灌溉水中磷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剖面TP含量受排水循环灌溉的影响不明显.在8月水稻需肥高峰期进行排水循环灌溉或延长灌溉水的流程,可明显改善排水循环灌溉下稻田的磷素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77.
粪肠球菌是一种通常寄居在人和动物胃肠道中的机会致病菌,并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其可通过基因的水平转移获得抗生素抗性。纳米二硫化钼(molybdenum disulfide, MoS_2)是一种新型的二维层状材料,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缺乏对纳米MoS_2完整的生物安全评价。本研究以粪肠球菌为接合模型,将纳米MoS_2加入接合体系中研究其对信息素诱导质粒pCF10接合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MoS_2具有促进接合转移的作用,其中25 mg·L(-1)的纳米MoS_2促进效果最明显,可以将接合频率提高5倍~8倍。因为纳米MoS_2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接合转移调控基因的表达都没有产生明显影响。纳米MoS_2具有吸附性能,而且又是片层状的结构,这使得其可以附着在细菌表面,促进细菌的聚集,进而促进pCF10质粒接合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8.
179.
滇池沉积物内源氮释放风险及控制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淹水培养法测定了滇池20cm沉积物可释放态氮(EN)、潜在可释放态氮(MN)及稳定态氮(FN)含量,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物定年数据计算了不同形态氮蓄积量.依据沉积物-水界面氮释放通量、EN蓄积量及MN蓄积量对滇池沉积物内源氮污染状况进行分区,评估了不同区域滇池沉积物内源氮释放风险,并对不同分区提出了污染控制措施.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内源氮释放风险:外海南部 >外海北部 >外海中部 >草海,潜在释放风险:外海南部 >外海中部 >草海 >外海北部;滇池沉积物氮污染有由北向南转移趋势;滇池全湖20cm沉积物蓄积TN5757.90t,EN637.72t,MN1320.76t,FN3799.42t.根据沉积物氮污染滇池可划分为高污染区、中度污染区、低污染区及安全区,分别占全湖面积的13.51%、15.02%、46.06%、25.42%,其中高污染区主要分布在草海、外海北部盘龙江附近;中度污染区主要分布在高污染区以下从宝象河到观音山区域及滇池出水口海口等区域;低污染区主要分布在中度污染区以下从广谱大沟到整个外海南部区域.高污染区可采取底泥环保疏浚技术,中度污染区可采取安全生态性高的原位控制技术,低污染区可采取覆盖技术,配合水生植被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80.
为探讨影响洱海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对洱海近20年的水质变化及2009—2010年水质和ρ(Chla)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上覆水中ρ(TN)、ρ(TP)和ρ(Chla)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下降,ρ(Chla)与ρ(TN)和m(N)/m(P)呈显著正相关. 2009年5月—2010年12月上覆水中ρ(TN)为0.20~0.96mg/L,ρ(TP)为0.018~0.042mg/L,ρ(Chla)为6.02~22.48μg/L;年内ρ(TN)和ρ(TP)最高值均出现在7—8月,m(N)/m(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8—9月,ρ(Chla)与m(N)/m(P)呈极显著正相关.随水深增加,ρ(TN)和ρ(TP)呈上升趋势,ρ(Chla)呈下降趋势;1d内ρ(TN)最高值出现在17:30前后,ρ(T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14:30前后,ρ(Chla)与ρ(TP)呈显著正相关;年内7—8月水质最差. 洱海水体ρ(Chla)年际变化主要受ρ(TN)和m(N)/m(P)影响,年内变化主要受m(N)/m(P)影响,而日变化则主要受ρ(TP)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