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6篇
安全科学   128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278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1 毫秒
311.
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及其定量测量探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实证方法,限定性地给出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认为它是企业安全管理所需要的若干核心理念。该核心理念在企业得到接受的状况就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它可以用测量设备进行测量,并可用于定量跟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安全文化测量值的提高标志着企业安全业绩的进步;安全文化的观测值可以作为企业重大事故预警的指标值。实际测量得知,在所研究的案例企业,安全文化水平大约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的85%,是我国的一个较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312.
广东和深圳是中国第一批碳交易试点地区,具有全国碳交易机制试验田的属性,研究粤深碳交易试点机制运行经验对全国碳市场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广东和深圳碳交易机制的关键要素进行剖析与比较发现,两地碳交易机制在覆盖范围、配额总量、分配方案、MRV机制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这些差异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碳交易机制的排放管理设计特点(覆盖范围、配额总量、分配方案、MRV机制)取决于地方的区位条件和政策目标。粤深经济规模和结构差异较大,由此导致两地碳交易机制的管理对象不同,管理对象的行业特征又决定了其他管理要素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第二,碳市场运行状态受碳排放管理要素的影响:当配额总量较紧、允许使用的碳抵消比例低、惩罚严苛时,碳市场交易相对活跃,更容易催生碳金融等衍生品市场。在对粤深碳交易机制的运行情况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到如下启示:1配额有偿分配制度应循序渐进地实施,收紧配额总量是关键。应根据碳交易机制对不同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确定免费配额的比例;2分配给企业的配额量与节能考核目标衔接,保持相关环境管理政策的一致性,减少制度摩擦;3正确处理由产量变化和经济波动对配额分配带来的影响,保持配额分配标准的公平与统一;4稳定公众预期是促进碳交易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要素之一;5对未纳入碳交易机制的碳排放行为进行约束,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6提高企业与第三方机构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碳排放数据可靠性。  相似文献   
313.
采用添加阿科蔓生态基的曝气氧化塘对长春市新凯河污染河水进行了中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塘中COD、NH+4-N和TP的去除率随季节变化较大,高温溶解氧不足时,曝气能明显提高污染物去除率。低温时,低强度曝气有利于温度的传递,延长氧化塘的运行时间。溶解氧大于2 mg/L时,夏季时COD去除率最高达到40.89%,NH+4-N去除率最高达到57.11%,秋季时TP去除率最高达到34.65%。COD、NH+4-N和TP的平均出水浓度分别达到37.92、4.02和0.56mg/L,基本满足地表水Ⅴ类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314.
植物生态浮床的制备及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福州市闽侯县旗山大学城景观湖某富营养化实验水区,制备了一种应用型植物生态浮床。原位修复结果表明,负载美人蕉(Canna coccinea Mill)的生态浮床对浮床周围的小生境有一定的修复效果;对美人蕉根际圈的微生物数量跟踪显示,在60 d内,微生物数量增加了2个数量级,微生物种类无明显变化,但不同植株根际圈的微生物种类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15.
一种新型的矿井突水分析与预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矿井突水样本数少,信息不完整的特点,提出了矿井突水分析的线性核H-SVMs模型。推导模型的理论推广误差公式,设计自顶向下基于SVM最大间隔逐层分类构造H-SVMs的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的矿井突水预测。实验结果表明,线性核H-SVMs模型结构简单、泛化能力强,不仅能很好地预测矿井突水,而且其层次结构能正确反映突水的等级关系,各判别函数的法向量还可以指示各突水影响因素的权重,通过判决函数能有效分析突水影响因素并提取突水预测规则,为矿井突水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16.
从“商品环境影响评估”的角度,探讨环境标识与可持续发展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地现已因应环境保法例及商品的市场需求,循“品质圈”的模式革新产品。虽然生命周期评价(LCA)是环保标识的重要支柱,可惜迄今对估并需强化它在环境安全与健康资源运用、公众咨询、环境管理和审核(EM&A)、环境补偿和生态修复等重要领域的工作,确立它在区域性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文章以香港为例案,探讨推动环境标识所面对的困难和解决方  相似文献   
317.
云贵高原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选取滇池、洱海和抚仙湖3个云贵高原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泊,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类别、营养水平及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等进行研究,总结了云贵高原湖泊发展演化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滇池、洱海和抚仙湖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类别和营养状态均耦合良好,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流域人口和...  相似文献   
318.
滇池水生植物分布对沉积物间隙水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为揭示滇池水生植物分布对沉积物间隙水磷的质量浓度的影响,分别采集滇池有植物区域和无植物区域沉积物柱状样,测定间隙水和上覆水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活性磷(SR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的质量浓度,分析其沉积物间隙水磷的垂向变化特征,探讨水生植物对沉积物间隙水磷形态特征的影响及控制效果,结果表明:1水生植物对滇池不同湖区沉积物间隙水各形态磷的质量浓度影响显著,但因分布站点不同、深度层次变化所呈现的规律也各不相同;2水生植物显著降低了沉积物间隙水DOP的贡献率,有植物区域DOP平均贡献为32.87%,无植物区域则平均贡献为57.68%;3水生植物抑制了沉积物无机磷的释放,促进了DOP的转化.有植物区域SRP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比无植物区域平均降低39.99%;4水生植物生长对沉积物间隙水各形态磷的浓度削减比较明显,尤其是DOP,削减率达到了38.02%~85.49%.因此分析水生植物对沉积物间隙水DOP贡献率及削减率,对深入理解水生植物与间隙水DOP之间的关系及沉积物有机磷的矿化降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19.
茶树菇废菌体对水中Cr(Ⅵ)吸附的响应面优化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响应面优化(Box-Behnkendesign,BBD)法对茶树菇废菌体吸附水中Cr(Ⅵ)的过程进行了优化,并设定pH值、Cr(Ⅵ)初始浓度、反应时间、摇床转速和吸附剂用量为5个影响因子,Cr(Ⅵ)吸附率为响应值,对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废菌体吸附Cr(Ⅵ)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pH值、Cr(Ⅵ)初始浓度和吸附剂用量;废菌体对Cr(Ⅵ)吸附的最佳条件为pH=1.19,Cr(Ⅵ)初始浓度为148.58mg·mL-1,反应时间为89.02min,摇床转速为180.12r.min-1,吸附剂用量为10.90g.L-1,在此条件下,实测Cr(Ⅵ)的吸附率达96%以上.用Langmuir、Freundlich及Dubinin-Raduskevich吸附等温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发现,Langmuir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茶树菇废菌体对Cr(Ⅵ)的吸附特性,在298K时最大吸附量为46.95mg·g-1.对表观热力学参数ΔG、ΔS及ΔH的计算表明,废菌体对Cr(Ⅵ)吸附为吸热的自发过程,并且吸附过程增加了体系的混乱度.最后结合FTIR图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废菌体对Cr(Ⅵ)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可用于处理含铬废水,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20.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0个沉积物对氨氮固定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沉积物固定态铵含量与其理化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湖泊沉积物对氨氮的固定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均具有快反应和慢反应2个过程.在0~10 min内,各沉积物对氨氮的固定量均较大,快反应主要发生在前10 min内.而在10 min之后,沉积物对氨氮的固定量逐渐减小,12 h后基本达到平衡.②湖泊沉积物对氨氮固定的热力学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10个沉积物的本底固定态铵含量(w(NFN))、最大固铵量(Qmax)和固铵容量(w(NFN)+Qmax)分别为157.73~462.74,35.58~348.45和201.17~748.94 mg/kg.③湖泊沉积物的本底固定态铵含量、最大固铵量均与固铵容量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本底固定态铵含量与TN,TP,TOC,粘粒,Fe2O3含量及CEC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固铵容量与TN,TP,TOC含量和CEC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大固铵速率与Fe2O3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大固铵量与沉积物理化性质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