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1.
重庆东北部地区是重庆岩溶石漠化重点治理区,该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植被退化现象严重。了解该地区的植被分布特征,对该区环境的改善和石漠化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Landsat OLI等数据,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研究区植被信息进行提取,然后对分类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制图和分析,并在空间布局上进行总结和探讨,旨在了解该区域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在eCognition 9.0软件中进行多尺度分割,再结合地物类型特征使用隶属度函数法进行分类,该方法符合山地地物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分类精度达到81.35%;(2)研究区属典型的中山地区,海拔在500~1 500 m之间的地区约占64.49%,林地和耕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地物类型,所占总面积为8 872.2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6.50%,各地物类型分布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较大;(3)综合研究区地形因子(高程和坡度)与植被分布的相关性可知,耕地和草灌主要分布在高程为200~1 500 m且坡度等级在2~4级(5°~35°)之间,该区域人类活动频繁,故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植被覆盖度低,群落生长不稳定,容易受到干扰。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高程>500 m且坡度等级在2~4级(5°~35°)之间。马尾松林、阔叶林和柏木林主要分布在高程大于500 m且坡度等级在2~5级(5°~45°)之间。 关键词: 多尺度分割;面向对象分类;地形因子;植被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2.
紫外光度法臭氧自动监测仪及其标准传递方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污染问题已成为大气环境保护领域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对臭氧进行自动监测是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文中介绍了臭氧自动监测仪和臭氧量值溯源体系,重点探讨了臭氧监测干扰因素及标准传递方法,并通过实验比较验证了带光度计的臭氧校准仪具有较好的输出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3.
为了优化二次铝灰中AlN氧化焙烧脱除工艺,基于响应面法建立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铝灰粒径等工艺参数与AlN脱除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方差分析,对铝灰中AlN的脱除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够准确预测AlN脱除率,预测值与实验值误差为0.93%.经优化设计得到铝灰中AlN的最佳脱除工艺参数为...  相似文献   
114.
广州南沙区O3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州南沙区气象探测基地2010年O3浓度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O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南沙区2010年O3浓度最高时均值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超标时数最多的是9月;O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O3浓度日变化最大的季节是秋季,其次为夏季、春季、冬季;O3浓度呈现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的变化特征。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云量与O3浓度相关系数大,是影响南沙O3浓度的主要气象因子。秋季O3浓度高,O3主要以局地光化学反应生成为主;春季、夏季和冬季O3主要以外来源的输送为主。气团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南沙区秋季气团主要来自污染的大陆地区,春季、夏季和冬季气团主要是来自东南沿海附近或较为清洁的南海。  相似文献   
115.
水环境容量核算能为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而工程减排效益分析能为水污染防治提供优先顺序,两者都直接关系到流域总量减排任务的完成和水质目标的实现。以承德市武烈河为例,根据水环境容量核算的基本原理,结合污染状况、水质现状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对COD和氨氮的水环境容量进行核算;结合流域污染防治规划,以输入响应关系为基础,对两类主要污染防治工程的水环境质量减排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武烈河COD、氨氮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 519.7、159.6t/a,水环境容量处于超载状态;主要污染防治工程能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对改善水环境质量贡献明显,工程的落实将有利于改善武烈河水环境现状。  相似文献   
116.
马春燕 《四川环境》2010,29(4):125-130
由于水资源的流动性,水污染事故常常影响到上下游不同的行政区的生态环境,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几乎成了中国水污染治理的一项制度痼疾。200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对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的解决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所以根据该条的规定对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的范围、解决方式的效力以及救济方式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的解决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  相似文献   
117.
污染物减排目标是"十一五"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科学的污染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简称三大体系)是污染减排的重要基础.对污染源普及安装在线监测设备是建设"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我国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普及和产品认证工作现状、政策驱动效应,发展态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8.
119.
马斌  许鑫鑫  高茂鸿  委燕  彭永臻 《环境科学》2020,41(3):1377-1383
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是一种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深度脱氮有望大幅降低外碳源投加量.本研究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考察了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的深度脱氮性能与污泥特性.结果表明,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可迅速启动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系统,在进水COD/TN为2.19±0.08时,出水TN浓度为(4.82±1.84)mg·L~(-1),实现了低碳源污水深度脱氮.系统粒径大于0.20 mm的污泥占86.16%,污泥实现了颗粒化,有助于厌氧氨氧化菌在系统内的有效持留.将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深度脱氮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深度脱氮,可降低外碳源投加量,同时可降低污水处理厂硝化池耗氧量.  相似文献   
120.
薪柴和经济作物秸秆燃烧VOCs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薪柴及经济作物秸秆在中国农村地区仍普遍使用,其燃烧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排放源,当前对其排放特征研究仍比较薄弱.本研究选取了3种薪柴(白杨树、杉木和柑橘枝)和6种经济作物秸秆(黄豆秆、芝麻秆、玉米棒、棉花秆、花生秆和玉米秆),通过实验室模拟燃烧和稀释通道采样系统,采用Tedlar袋和Agilent 7820A/5977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采集和分析了烟气中102种VOCs组分组成,并对不同类型生物质燃烧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生物质燃烧排放的VOCs组分存在差异,乙烷(11.1%)、反-2-戊烯(15.4%)、乙烯(8.3%)和二氯甲烷(11.9%)是白杨树和杉木燃烧排放的主要VOCs组分;甲苯(49.8%)是柑橘枝燃烧排放的VOCs含量最丰富的物种;乙烯(11.8%~17.5%)和丙酮(9.2%~14.7%)是秸秆类燃料燃烧的主要VOCs组分.玉米秆、花生秆和柑橘枝具有相似的VOCs源成分谱,分歧系数小于0.1.本研究及已有报道中的生物质燃烧排放苯/甲苯比值范围是0.030~6.48,在开展源解析研究中,采用苯/甲苯比值大于1认定为受到生物质燃烧排放影响值得商榷.烯烃、含氧VOCs和芳香烃对生物质燃烧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分别为30.6%~80.3%、 6.5%~21.0%和3.8%~56.5%,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比例超过10.0%的组分为乙烯、丙烯、反-2-戊烯、顺-2-戊烯、甲苯和丙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