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2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83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2008年广元环境监察机构紧紧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建设生态广元”以及“5.12”地震恢复重建等中心任务,加强环境监察执法体系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坚持科学管理,提高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确保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圆满完成,确保了环境安全、杜绝了灾后次生环境污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2.
为探明鄂北岗地耕地土壤质量及影响因素情况,以湖北省枣阳市为研究区,选择样点240个,以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引入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模型结合佩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法,得出影响枣阳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格局的显著性因子。结果表明:(1)枣阳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空间格局呈弱变异,空间变异模型为球状模型拟合,分布格局呈现四周高,中心向东北向偏低的空间格局;(2)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单因子影响最强的5种因子均为降水量、土壤类型、NDVI、地表起伏度、公路距离;(3)各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均大于单因子作用解释力,表现为非线性协同作用。该研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统计学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多学科技术相结合,为探索控制鄂北岗地土壤养分的空间格局及其因素提供方法途径,尝试为水稻种植区及盆地地区进行农业管理、施肥管控及土壤养分空间预测等研究工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63.
不同涂层电极和抑制剂对电化学氧化降解苯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淼  王丽  刘波  李绍民  焦昕倩  糜仁  钱美荣  吴迪 《环境科学》2007,28(12):2745-2749
采用热分解法和电沉积法2种工艺制得4个二氧化铅电极,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电极表面形貌.以水杨酸(2-HBA)为捕获剂,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羟基自由基与水杨酸的羟基化产物2,5-二羟基苯甲酸(2,5-DHBA)的量作为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浓度.通过羟基自由基的浓度的测定和苯酚的降解,研究了不同涂层电极和抑制剂对电化学氧化对苯酚降解的影响.热分解电极、无掺杂电极、掺铋电极和掺镧电极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最大浓度分别为0.781、1.048、1.838、2.044 μmol/L,以这4个电极为阳极对苯酚进行电解, 1.5 h苯酚去除率分别为87.30%、93.55%、97.95%、98.70%,5 h TOC去除率分别为86.75%、94.26%、98.53%、99.60%;以掺镧电极为阳极,加入抑制剂CO2-3、PO3-4、CH3COO-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最大浓度分别为无检出、0.170 μmol/L、0.270 μmol/L,对苯酚进行电解,5 h苯酚去除率分别为99.06%、99.98%、99.79%.电沉积法制得电极对苯酚的降解效果优于热分解法制得的电极,而掺杂的电极优于无掺杂的电极,掺镧电极对苯酚降解效果最好,抑制剂CO2-3、PO3-4、CH3COO-存在时会对苯酚的降解起到阻碍作用,CO2-3阻碍作用最强.不同制备方法和掺杂不同添加剂制得的电极的催化性能不同,对苯酚的降解效果也不同;羟基自由基的浓度越大,苯酚的降解效果越好,抑制剂捕获了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不利于苯酚的降解.  相似文献   
264.
为了解南盘江流域(昆明段)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了流域水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诊断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提出流域治理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南盘江(昆明段)水质波动较大,既有优良水质断面,也还存在劣Ⅴ类水质断面,流域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点源和农业生产面源.南盘江流域(昆明段)长期以来治理投入不足,是下一步深入打好碧水保...  相似文献   
265.
城市绿地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保护,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维持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安康市公园、广场和附属绿地中8个代表性城市绿地的乔木物种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了主要城市绿地的树种组成、重要值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安康市城市绿地乔木共40科77属100种,以香樟、紫薇、桂花为优势树种,且具有较高的重要值;各城市绿地相似性系数为0.26~0.54;从调查样地看,以校园绿地(A6和A7)乔木物种多样性最高,安康大道(A8)则最低,其他居中;但从绿地类型看,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附属绿地(9.19)>公园绿地(7.15)>广场用地(6.24);Shannon-Wiener指数为公园绿地(3.24)>附属绿地(3.13)>广场用地(3.04);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为公园绿地(0.79)>广场用地(0.78)>附属绿地(0.70)。  相似文献   
266.
不同水期洞庭湖水体中磷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不同水期洞庭湖水体中磷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别于2016年1~12月对洞庭湖湖区及其入湖河流共18个代表性监测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样品中各形态磷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总体上,洞庭湖水体中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和磷酸盐(DPO)均表现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枯、平水期湖区水体磷质量浓度由西向东增加,丰水期由西向东减少.时间分布上,东、西洞庭湖和出湖口水体中各形态磷质量浓度季节性分布差异明显,西洞庭湖表现为丰水期大于枯、平水期,东洞庭湖和出湖口表现为枯、平水期大于丰水期.形态组成上,与三峡水库蓄水前不同,洞庭湖湖区及其入湖河流水体中磷以溶解态为主,DTP是TP的主要形态,DPO是DTP的主要形态.洞庭湖水体中悬浮颗粒(SS)和磷的分布有一定的协同性,各水期SS和磷质量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因此认为SS是洞庭湖水体中磷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南嘴断面、大小西湖断面、东洞庭湖湖区等区域受周边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水体磷污染较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67.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本文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原则,进行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总体设计,明确了识别生态环境风险及成因、支撑流域区域水质目标管理、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综合解决方案、推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先进适用技术、创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协调机制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智慧决策平台六项重点任务,并提出了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1+X"模式和行政管理与技术管理高度融合的联合研究组织方式。目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启动会已经召开,联合研究一期项目(涉及水质目标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和智慧决策平台)已经启动,联合研究的58个驻点工作组已经完成与地方的需求对接和方案编制,以水专项支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荐技术手册(第一册)和"三磷"综合整治技术为代表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形成初步成果,长江保护修复智慧决策平台"智汇长江"正在加快搭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正在从设计迈向现实。  相似文献   
268.
精细识别湖泊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是确定流域污染调控措施的基础.贝叶斯方差分析具有灵活的模型结构,可直接表征变量的时空动态特征.本文据此提出了基于该方法的湖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识别的方法框架,研究了异龙湖稳态转换条件下富营养化指标的变化特征和滇池外海特征污染物达标率的时空变化2个案例,验证了该方法在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和二项分布时的适用性.针对参数可交换性假设被忽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选择准则的判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滇池案例中.结果表明:(1)相对于清水稳态,异龙湖在浊水稳态时3种富营养化指标浓度更高,且年际方差所占总方差比例减小;(2)滇池外海总氮浓度超标率由2007—2013年间的40%左右降到2014—2016年间的10%左右,且波动性降低.随着监测数据的积累和监测时空精度的增加,贝叶斯方差分析在湖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识别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9.
环境硒及其复合因子与大骨节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大骨节病病区低硒环境和病区发样品的重复采样和多元素含量的测定及其与大骨节病病情的相关分析,探讨了大骨节病的致病因素。研究表明,环境低硒是大骨节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发硒与大骨节病检出率密切相关,且由永寿大骨节病考察队流行病学组和生态环境组调查数据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本文还探讨了除低硒外,其它与硒有关、可能与之结合致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270.
VR1+细胞模型的构建和Nielsen假说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类香草素受体(vanilloid receptortype 1,VR1)作为刺激性室内空气污染物的触发性生物靶分子的生理作用,在VR1-cDNA质粒基础上,应用分子克隆和细胞转染技术构建了体外培养的VR1 -HEK293细胞模型,应用此细胞模型进行辣椒素和甲醛致VR1 -HEK293细胞死亡实验.结果表明,VR1 -HEK293细胞模型构建成功,VR1 细胞死亡实验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鉴定VR1体外表达的实验方法;甲醛能够激活VR1,且激活反应能被VR1特异性拮抗剂capsazepine所阻断,从而推断甲醛对气道的刺激作用也是通过VR1所介导的.用体外细胞学实验证实了VR1是甲醛作用的生物靶分子,以实验证实了Nielsen假说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