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于超  王书肖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10,31(7):1464-1469
为定量地综合评价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建立了包括环境、技术、经济3个方面共11项指标的多因素多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选择低氮燃烧器(LNB)、燃尽风(OFA)、再燃(Reburning)、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和SCR/SNCR联合6种典型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定量评估其技术、经济和环境性能,以筛选出燃煤电厂最佳适用控制技术组合.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燃烧贫煤或无烟煤的墙式锅炉,要求脱硝效率70%,SCR与LNB联用技术是最优选择;对于使用烟煤或褐煤的W火焰和切圆燃烧锅炉,脱硝效率30%即可达标排放,LNB和再燃等燃烧中脱硝技术是最佳选择.因此,在经济较发达、生态环境脆弱的重点地区,建议燃用无烟煤和贫煤的大型机组安装LNB和SCR,燃用烟煤和褐煤的机组或者100MW机组可考虑LNB和SNCR联用来减少NOx排放;在其它尚有环境容量的地区,建议燃无烟煤和贫煤的机组安装LNB和SNCR,其它机组通过安装LNB减少NOx排放.  相似文献   
32.
大气汞污染模拟研究进展及控制策略优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评了国内外大气汞污染模拟相关研究情况,指出目前我国大气汞排放模拟及污染控制研究工作非常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汞污染控制策略制定以及"汞环境外交纠纷"的积极应对;并据此建议应该对我国大气汞污染模拟及控制策略优化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内容包括:汞排放清单的建立、大气汞的长程输送、响应面模型软件(response surfac...  相似文献   
33.
民用生物质燃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李兴华  王书肖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11,32(12):3515-3521
民用生物质燃烧是我国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主要来源.采用罐采样-GC/MS和DNPH衍生-HPLC这2种方法联用采集和分析了5种主要民用生物质燃烧排放烟气中的VOCs组分,并利用碳平衡法确定其排放系数.研究表明,秸秆和木柴等民用生物质燃烧总的VOCs排放系数分别为(4.37±2.23)g·kg-1和(2.12±0.77)g·kg-1,秸秆燃烧排放高于木柴燃烧排放;民用生物质燃烧排放VOCs中,最为丰富的物种为芳香烃和醛类,含量均在25%以上;秸秆和木柴燃烧除卤代烃和腈类含量差异较大外,其余物种分布比较类似;秸秆和木柴燃烧VOCs排放总的臭氧生成潜势分别为(16.9±8.2)g·kg-1和(10.8±4.9)g·kg-1;臭氧生成潜势比较高的物种依次为:醛类、芳香烃和烯烃/炔烃,其中醛类贡献基本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34.
分析了我国油品储运行业的VOCs排放环节和特点。选取燃烧法、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膜分离法等VOCs排放末端控制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各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建立了包括环境性能、技术性能、经济性能3方面共10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分析了油品储运行业VOCs排放末端控制备选技术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冷凝法和膜分离法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是油品储运行业VOCs排放的最佳末端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35.
广东省工业点源大气汞排放清单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包含工业点源位置、排放信息的2006年广东省环境统计数据和能源统计年鉴,编制了广东省2006年工业点源汞排放清单.利用该清单更新了1999年中国区大气汞排放清单中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点源清单数据内容.采用CMAQ-Hg模型基于同一气象、初始浓度和边界浓度输入条件对两套清单进行了更新效果评估.结果表明,使用包含工业点源位置及排放细节的bottom-up方法编制的排放清单有效提高了模拟结果的准确度.更新清单前后,本地和跨省大气汞沉降增量差异的初步研究结果说明不同形态的大气汞具备不同的干、湿沉降特征.据此提出,需要尽快开展符合我国实际的各类工业源大气汞排放因子和排放形态因子更新研究.  相似文献   
36.
我国人为大气汞排放的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书肖  张磊 《环境保护》2013,41(9):31-34
汞是环境中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由于汞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性、易迁移性和高度生物蓄积性,汞污染已经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25届理事会与会各方就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汞文书达成共识,要求执行主任成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2010年,启动汞问题有法律约束力国际文书的谈判,并在2013年初完成。  相似文献   
37.
陈军辉  冯小琼  李媛  王书肖 《环境科学》2021,42(12):5594-5601
基于污染源排放调查、空气质量和组分站观测数据,利用WRF/SMOKE/CMAQ模式系统,分析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四川盆地除ρ(03)同比上升外,ρ(S02)、ρ(N02)、ρ(CO)、ρ(PM2.5)和ρ(PM10)均同比下降,下降幅度为8%~41%.②疫情期间成都市PM2.5组分与2019年同期相比,ρ(Cl-)、ρ(K+)、ρ(Si)、ρ(Al)、ρ(Ca)和ρ(EC)的占比均同比下降,说明疫情期间施工工地、机动车、工业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排放减少是ρ(PM2.5)下降的主要原因.③疫情期间,工业源S02、NOx、PM10、PM25和 VOCs排放量分别同比下降32%、31%、40%、39%和41%;成都市机动车车流量仅为正常时段的40.3%,车速提升19.7%,NOx、VOCs和CO日排放量降幅分别为44.7%、49.6%和38.0%,污染物的非等比例下降使得机动车排放贡献的大气氧化性进一步增强.④2020年疫情期间四川盆地气象条件同比不利,使得ρ(PM2.5)、ρ(NO2)、ρ(SO2)、ρ(O3)和ρ(PM10)分别上升2%、4%、23%、6%和8%,扣除气象条件变化影响后,ρ(PM2.5)、ρ(NO2)、ρ(SO2)和ρ(PM10)分别下降21%、45%、31%和30%,ρ(03)上升12%.  相似文献   
38.
夏季长三角地区臭氧非线性响应曲面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8月上旬,长三角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高浓度臭氧污染事件.本研究基于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系统,结合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构建了臭氧与其前体物之间的非线性响应曲面模型(Response surface modeling,RSM).基于RSM探讨了长三角地区O_3化学的敏感性特征,分析了上海市O_3的来源并预测不同情景下O_3的变化,提出O_3污染的最优控制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夏季O3主控因素区域差别较大,上海环科院、杭州卧龙桥、南京玄武湖等城区点位属于VOC控制型;徐州铜山、合肥肥西、丽水青田等郊区属于NOx控制型.O_3的敏感性特征在不同浓度水平下也呈现较大差异,随着O_3浓度水平的升高,各地区NOx敏感性均有所增加.从区域来源来看,远距离传输对平日上海O_3贡献较大,占50%以上;而在O_3污染日,本地及区域贡献为72.1%,而远距离传输贡献下降至27.9%.快速预测了110组减排情景,表明在本地及区域前体物均减排70%的情况下,2013年8月上海O_3浓度能完全达标.  相似文献   
39.
固定源是氮氧化物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通过对主要固定源氮氧化物生成机理及现有的排放控制技术进行论述,分析我国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氮氧化物排放标准相对宽松,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有待进一步普及,并提出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治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0.
基于全国城市PM2.5达标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第3代空气质量模型WRF-CAMx 和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开发了以环境质量为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迭代算法,并以我国333个地级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为目标,模拟计算了全国31个省市区SO2、NOx、一次PM2.5及NH3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分析结果表明,以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标为约束,全国SO2、NOx、一次PM2.5和NH3的环境容量分别为1363.26×104,1258.48×104,619.04×104,627.71×104t.2010年全国实际SO2、NOx、一次PM2.5和NH3排放量分别超过环境容量的66%、81%、96%、52%.空气污染较严重的河南、河北、天津、安徽、山东及北京6省市4项污染物排放量均超过环境容量1倍以上,环境容量严重超载区域与PM2.5高污染地区具有显著的空间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