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11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9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为探究外源信号分子的群体感应效应对反硝化菌FX-4及活性污泥系统脱氮的影响,将外源AHLs (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 的C6-HSL和C12-HSL信号分子投加至反硝化复筛培养基中,探究AHLs对反硝化菌FX-4去除NO3-N的影响。结果发现,外源投加C6-HSL和C12-HSL均可有效地提高反硝化菌FX-4的NO3-N去除性能,增加反硝化菌FX-4的生物量,且C12-HSL协同反硝化菌FX-4的NO3-N去除效果最佳;不同浓度的C12-HSL对反硝化菌FX-4的NO3-N去除效果均有提升,且50 nmol∙L−1的C12-HSL可较大提升菌株FX-4的NO3-N去除效果。将浓度为0、5 nmol∙L−1、50 nmol∙L−1、200 nmol∙L−1、500 nmol∙L−1和1 000 nmol∙L−1的C12-HSL和反硝化菌FX-4同时投加至SBR活性污泥系统中,考察两者协同下系统脱氮性能、信号分子浓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两者协同作用可对NO3-N去除性能产生明显影响,投加信号分子的实验组R1~R6相对于空白对照组R0的NO3-N积累量减少20~50 mg∙L−1,且C12-HSL投加量为100 nmol∙L−1的反应器R3的NO3-N消耗量最多,NO3-N出水质量浓度较R0降低约45 mg∙L−1;此外C12-HSL信号分子对TN去除产生正影响显著,且C12-HSL投加量为100 nmol∙L−1的反应器能更有效地提升活性污泥系统TN去除效能。信号分子浓度变化检测结果显示,外源投加C12-HSL可以刺激系统其他AHLs分泌,特别是促进系统C4-HSL的分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外源投加反硝化菌FX-4和信号分子C12-HSL可显著影响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加快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种群演替,使Thauera、Brevundimonas等脱氮相关菌属占比升高。以上结果可为信号分子作为应急手段强化活性污泥系统生物脱氮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2001年4-7月国内安全事故数据   总被引:4,自引:43,他引:4  
统计了发生在2001年4-7月的国内安全事故408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和中毒,建筑事故等。统计分析表明,在这些事故中,矿业事故245起,占60.0%,平均每天2起,其次是交通事故(16.4%),爆炸事故(10.8%),毒物泄漏和中毒(4.4%),建筑事故(3.9%),火灾(3.2%),408起事故共死亡1735人,伤2320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矿业事故60.3%,交通事故18.3%,爆炸事故8.4%,其他事故5.8%,建筑事故4.2%,火灾2.8%,泄漏中毒0.2%,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泄漏中毒28.1%,交通事故19.8%,矿业事故17.2%,火灾14.1%,爆炸事故13.9%,建筑事故5.8%,其他事故1.1%。  相似文献   
53.
由于传统水处理工艺不能满足微污染水源水中氨氮和有机质高效去除的要求,在组合填料生物滤池基础上,设置了超声辐射与无超声处理的生物滤池净化微污染水源水的对比实验,研究了超声波在最佳工况条件下对沸石-颗粒活性炭生物滤池预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强化作用。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的影响因素(水温、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分别建立了NH_4~+-N、COD_(Mn)浊度去除率与上述因素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得到最佳工况条件:水温为20℃、水力停留时间为30 min、气水比为0.5:1。研究结果显示,最佳条件下,对微污染水中NH_4~+—N、COD_(Mn)、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4%、87.1%、96.9%,出水水质好于缺少超声波强化作用的情况。还进一步分析了超声波促进生物活性的机理,以期为净水工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4.
不溶性腐殖酸对六价铬离子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溶性腐殖酸(IHA)对六价铬(Cr(Ⅵ))的吸附作用及反应接触时间、pH、IHA投加量、温度等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实验表明,在反应接触时间60min、酸性pH7左右的水溶液条件下,IHA对Cr(Ⅵ)去除率可达98%。绘制了IHA对Cr(Ⅵ)的反应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  相似文献   
55.
对传统高分子絮凝剂聚乙烯亚胺进行接枝改性,使其在去除水中浊度的同时捕集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将巯基乙酸通过酰胺化反应接入聚乙烯亚胺的分子链中,生成改性高分子絮凝剂巯基乙酰聚乙烯亚胺(MAPEI)。主要研究MAPEI的制备条件,如反应物比例(n(PEI)∶n(TGA))、反应物浓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初始pH值、反应温度等,最终得出MAPEI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物n(PEI)∶n(TGA)=1∶2,4%浓度的PEI溶液;反应时间为12 h;反应体系的pH值无需调节,pH为2.5;反应温度为室温。同时通过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MAPEI进行性能表征。  相似文献   
56.
2006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0  
简要统计了2006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97起,包括沙尘天气18起,污染事件48起,地震13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22起,虫害12起,旱灾15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69起.对自然灾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7.
文章通过原位化学氧化法,利用过硫酸钠对总石油烃(TPH)污染黄土进行处理,并对氧化效率进行比较。针对3种不同浓度污染黄土实验,过硫酸钠处理低浓度TPH(1 000 mg/L左右)污染黄土效果较差,去除率仅有10.8%~38.4%,TPH在7 000 mg/L左右浓度较高时效果较好,去除率最高为65.6%。同时过硫酸钠原位修复对TPH降解选择性较强,投加量控制在0.4 mmol/g土壤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较高,且对有机质影响较小。2#土壤进行正交实验,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20℃,pH 7,水土比为6∶1,氧化剂投加量0.4 mmol/g。对土壤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和X射线衍射,判断土壤污染情况以烷烃类的峰为主,还包含少量羟基、羧基、羰基、氨基、杂环基团和高分子碳氢化合物,使用氧化剂后土壤物相变化明显,修复后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8.
水体环境中天然有机质腐殖酸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亚军  马军 《生态环境》2012,(6):1155-1165
腐殖酸作为一种资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是影响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潜在的、可大力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有机资源。腐殖酸类物质具有多种活性官能团,具有酸性、亲水性、界面活性、阳离子交换能力、络合作用及吸附分散能力。腐殖酸概念、理论出现了重大突破,已从传统腐殖酸重点或仅研究腐殖酸自身发生中的物质流动、能量转化规律,同时着眼研究腐殖酸与土壤、水体和生物多界面的环境过程和机理。文章主要以水环境为例,天然有机质研究历史、化学结构,对环境污染物效应和去除技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对现代腐殖酸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9.
综述了活性污泥法、膜生物反应器、人工湿地等国内外常见抗生素生化去除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通过工艺对比发现,膜生物反应器和人工湿地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抗生素,活性污泥法对抗生素的去除率不高,且选择性较强;污泥龄和水力停留时间对抗生素的去除率有着显著影响,多数情况下反应器的运行改进也能提高抗生素的去除效果。针对抗生素污染问题,提出了采取加强型的复合式处理工艺、开展分区研究、出台相关管理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60.
大熊猫基因组微卫生DNA的分离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pBS^ 为克隆载体,构建圈养大熊猫基因组DNA的小插入文库,分别用生物素标记的(CAC)5和γ-^32P-dATP标记的(CA)15寡核苷酸为探针,对重组质粒进行斑点杂交,获得15个阳性克隆,并测定了插入片段的DNA序列,其中有一部分序列已被分析,本文对剩余的8个DNA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大小不一,从259bp-881bp,有6个序列含有不同重复单位的一、二、四核苷酸的完整串联重复,斑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证明,这些序列均来自大熊猫基因组,上述结果为利用PCR技术研究大熊猫遗传多样性和了解大熊猫基因组结构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