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03篇 |
免费 | 561篇 |
国内免费 | 36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59篇 |
废物处理 | 107篇 |
环保管理 | 340篇 |
综合类 | 2145篇 |
基础理论 | 412篇 |
污染及防治 | 334篇 |
评价与监测 | 172篇 |
社会与环境 | 130篇 |
灾害及防治 | 1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122篇 |
2022年 | 160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47篇 |
2019年 | 139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108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255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188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57篇 |
2009年 | 185篇 |
2008年 | 130篇 |
2007年 | 148篇 |
2006年 | 128篇 |
2005年 | 132篇 |
2004年 | 147篇 |
2003年 | 159篇 |
2002年 | 108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87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85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为了给废水处理生产中最佳孔径的生物载体选型提供依据,本研究系统考察聚氨酯海绵生物载体5种孔径(0.6~4mm)大小对生物膜微型动物群落多样性以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鞭毛虫、肉足虫等是运行前期与中期的优势种属,游泳型与固着型纤毛虫、轮虫是后期的优势种属.不同孔径载体在不同时期,微型动物多样性、稳定性等参数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小孔径(0.6mm)载体微型动物仅在运行中期内表现出较高多样性,中小孔径(1mm)载体多样性总体偏低,中大孔径(3mm)和大孔径(4mm)载体微型动物多样性波动剧烈.小孔径、中小孔径载体内微型动物稳定性好,中大孔径载体稳定性波动大,而大孔径载体最不稳定.中等孔径(2mm)载体内微型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高,多样性高且稳定(后期H=2.12、R=1.19、λ=0.16),其微型动物群落最为稳定(后期WH=0.13),且表现出较好的废水处理效果,中等孔径是理想的生物载体内部孔径大小.在生物膜系统中,微型动物多样性稳定指数WH可作为废水中CODcr去除效果的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322.
在黄大湖设置13个采样点,采集表层及柱状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浓度进行测定,分析黄大湖沉积物营养盐的空间及垂直分布,研究黄大湖沉积物营养盐来源,并对沉积物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大湖表层沉积物中TN浓度为1 112~3 277 mg/kg,平均值为2 016 mg/kg;TP浓度为547.19~784.43 mg/kg,平均值为651.84 mg/kg;OM浓度为5.21%~11.21%,平均值为8.6%;TN、TP和OM浓度空间分布较为一致,主要表现为西北部>东南部>湖心中部,浓度垂直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下降;沉积物中TN和OM污染比TP严重,且三者污染程度空间分布与浓度空间分布一致。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TN和OM显著正相关,二者具有同源性;TP和OM无显著相关关系,二者同源性较差;沉积物中碳氮比(C/N)平均值为25.43,OM主要来自外源颗粒有机物的输入,柱状沉积物-20 cm以上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的增加表明沉积物中营养盐受近年来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23.
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理研究——以苏南为例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乡村重构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新内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阶段性的转变,是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论文通过建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测度指数和理论框架体系并以苏南地区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受乡村系统内外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城镇化、工业化、政府调控、乡村自身的更新改造和空间生产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未来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路径应是基于多重作用力和不同作用模式基础上的、以城乡资源空间重构为导向的综合创新路径,研究有助于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324.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蠡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磷和无机磷的形态及其赋存特征,同时结合间隙水体中DTP(溶解性总磷)的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各形态磷的生物有效性及其释放风险. 结果表明,蠡湖沉积物中的磷以IP(无机磷)为主,w(IP)占w(TP)的58.09%. IP中以生物可利用性差的Ca-Pi(Ca结合态无机磷)占优势,w(Ca-Pi)为(207.75±48.56)mg/kg,占w(IP)的48.97%;沉积物OP(有机磷)中以活性最差的NA-Po(非活性有机磷)占绝对优势,w(NA-Po)为(195.33±50.73)mg/kg,占w(OP)的67.09%. 间隙水中的磷以DIP(溶解性无机磷)为主,ρ(DIP)占ρ(DTP)的11.86%~86.13%,平均值为59.65%. WA-Pi(弱吸附态无机磷)、PA-Pi(潜在活性无机磷)、Fe/Al-Pi(Fe/Al结合态无机磷)、WA-Po(弱吸附态有机磷)、PA-Po(潜在活性有机磷)的质量分数均与间隙水中ρ(D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w(Ca-Pi)与间隙水中ρ(DTP)呈正相关(P<0.05),w(NA-Po)与间隙水中ρ(DTP)无显著的相关性. 因此,即使在外源磷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沉积物中的IP及高活性有机磷的释放仍有可能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状态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325.
326.
基于区域产量法测算的福建省农业生态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生态足迹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区域实际,文章对生态足迹模型中的计算项目做了较大改进。首次计算了肉类的耕地生态足迹和人畜排泄物污染生态足迹。新建了纳污土地、CO2吸收林地、水资源地三种生态足迹类型以强调农业污染的严重性和土地、林地的多重生态功能;将化石能源地并入CO2吸收林地;剔除牧草地类型,将肉类耗粮生态足迹并入耕地类型;将污染源从化石燃料扩展到人畜排泄物、化肥、农药领域,计算了CO2、N、P和农药等污染物的生态足迹。用福建省最近5 a的平均产量测算了2007年福建农业生态足迹,包括农业投入品生态足迹、农业劳动力消费生态足迹和农业污染物排放生态足迹三部分,然后与生态承载力分类比较以测度农业生产的生态占用情况。测算结果表明,2007年福建省农业生态足迹中,林地、水域、建成地、纳污土地占有实际生态承载力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4%、1.2%、13.4%和24.6%;而耕地占生态承载力的比例达到了94.2%;水资源地是实际生态承载力的2.2倍,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27.
328.
329.
330.
制药废水属于高浓度含微生物难降解,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有机废水,水质水量波动大,本文对制药厂厌氧处理出水,分别采用SBR和SBBR法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其COD去除效果。当曝气量控制在0.02m3/h,沉淀时间在2h时,在2~10h反应时间段内,对比了SBR和SBBR法对CODCr的去除率。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上,SBBR法CODCr去除效果优于SBR,且更稳定,CODCr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而SBR在反应时间6h时达到CODCr最大去除率:82.03%后,出水中CODCr不降反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