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9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91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工作研究了蓟运河底泥汞与腐殖质结合态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从污染源到河口,腐殖质结合态汞的相对含量呈增加趋势。研究了腐殖酸对底泥中汞的溶出和对水相中溶解态汞产生沉淀的影响;收集了蓟运河水悬浮物。研究了腐殖酸存在时对汞的吸附。结果表明蓟运河腐殖酸对汞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及归宿有较大的影响,进而提出腐殖酸影响汞迁移的模式。  相似文献   
52.
刘俊华  王文华 《环境化学》1997,16(2):172-177
应用分级萃取法测定了12个北京有层浮土和3个水体底泥中汞的赋存形态,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北京市表层浮土中汞所含量分布变异较大,但其趋势为: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水溶态〉其它形态,各形态汞含量以决于土壤和底泥中汞含量的大小,其次才是环境因素,强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主要的赋存形态,对汞在土壤物底泥中的固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较易移动的水溶态、FA结合态和交换态对汞在环境中迁移转化也有一  相似文献   
53.
近些年来,有关施加电场以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报道较多,但是关于电动力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面的报道很少。文章研究了电动力学(1V·cm-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修复前后测量的指标有土壤有机质(SOM)、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ORP)、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镉质量分数约为100mg·kg-1的模拟污染土壤经电动力学处理60h后,镉的平均去除效率为71%。土壤中的有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平均增加38.49%、47.55%和26.81%,同时TOC也增加了7.96%。总之,电动力学修复后,土壤的肥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研究结果表明,电动力学在有效去除土壤中镉的同时还能提升土壤的肥力,是一种可行的土壤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54.
为探讨影响沉积物和生物膜对汞的吸附量及吸附形态的各种因素,采集了黄浦江底泥和生物膜样品,进行汞的吸附实验.发现pH值和Na+浓度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pH=6时,汞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在低的离子浓度范围内,吸附量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Na+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吸附量反而降低。通过对吸附数据的拟和发现,Freundlich方程更适于描述汞在底泥中的吸附过程,而Langmuir方程更适于描述汞在生物膜中的吸附过程。外加汞源后,生物膜所转化的气态汞和有机质结合态汞含量较高,而底泥中的有机质结合态的汞含量则较高。  相似文献   
55.
北京市表层浮土和水体底泥中汞的赋存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分级萃取法测定了12个北京市表层浮士和3个水体底泥中汞的赋存形态,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北京市表层浮土中汞的含量分布变异较大,但其趋势为: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水溶态>其它形态.各形态汞含量主要取决于上壤和底泥中汞含量的大小,其次才是环境因素.强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是主要的赋存形态,对汞在土壤和底泥中的固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较易移动的水溶态、FA结合态和交换态对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也有一定的影响.盐酸提取态汞主要包括水溶态、交换态、FA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  相似文献   
56.
水样中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库仑法对天然水样、自来水及工业废水中的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进行了测定。对比柱吸附法和振荡吸附法分析结果,表明柱吸附法在系统空白值、方法检测限、回收率和精密度方面都要优于振荡吸附法,其方法检测限为7·07μg(Cl)/L,回收率为99·3%~104·2%。去干扰实验表明,加入适量的亚硫酸钠溶液可以有效消除游离氯对AOX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以Pt/C气体扩散电极为阴极,对pH=3的60mg/L酸性红B溶液进行双室电解,8V下电解80min后,酸性红B溶液在阴极室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4.2%和66.8%,而酸性红B溶液在阳极室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73.3%和56.6%,表明O2能在阴极室还原为H2O2和.OH来氧化降解酸性红B.通过红外光谱和GC-MS对酸性红B在阴极室的降解中间产物进行了分析,检测出20种中间产物,包括14种酯、3种酸和3种含—NO2或N—OH基团的物质,给出了酸性红B染料在阴极室的可能降解路径.  相似文献   
58.
黄浦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用双柱GC/ECD对黄浦江表层沉积物中的20种有机氯农药进行了分析 沉积物中总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为2.65~19.54ng/g ,含量较高的组分有DDTs、BHCs、甲氧氯和狄氏剂等,DDTs含量高于BHCs ,含量范围分别为0.68~4.43ng/g和0.14~0.77ng/g 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呈升高趋势,说明工业污染及苏州河对黄浦江中下游水环境中的有机氯农药具有较大的输入贡献.有机氯农药组分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当前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来自于早期残留或是施用农药长期风化后的土壤.相关性分析表明,总有机碳是影响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的重要因素.与其它地区相比较,黄浦江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较低.与沉积物风险评估值相比较,黄浦江中下游沉积物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9.
细胞培养技术在藻毒素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藻毒素对人类的危害愈加明显,对其机理的研究也愈发显得重要。在目前广泛采用的小鼠活体实验不能很好满足研究需要的时候,细胞培养技术将实验带入了微观细胞世界,并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中体现出优越性,使对藻毒素毒理研究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对藻毒素研究的现状以及细胞培养较之常规方法的优势和其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展望该技术的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0.
本文采用三种不同催化机理的材料———半导体材料TiO2 、软锰矿石和混合稀土进行了电催化氧化 (ECO)染料酸性红B的研究 ,结果表明 ,稀土材料在ECO体系中呈负催化效应 ;软锰矿石的色度去除催化效果明显 ;TiO2 的催化效果最显著 ,其色度和COD去除效果可比无催化剂时效果分别提高60 %和 75% ,可以作为电催化氧化的催化剂。并进一步研究了TiO2 用量对电催化氧化 (ECO)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