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9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623篇
安全科学   901篇
废物处理   136篇
环保管理   416篇
综合类   2707篇
基础理论   486篇
污染及防治   322篇
评价与监测   222篇
社会与环境   155篇
灾害及防治   177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81.
基于复杂系统的民族地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族地区非常规突发事件属罕见非常规突发事件,是典型的复杂系统。传统的应急管理模式不能适应这类具有非线性复杂系统特征的罕见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需求。因此,应该将民族地区的各类民族因素和社会特征作为民族地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基础变量,并进行复杂性分析,进而构建民族地区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规律的可视化仿真模型,然后在PeMS(平行应急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对该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评估、反馈与改进。  相似文献   
882.
基于化工发展胁迫的连云港生态风险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区域生态风险预警为目的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工作,可以为政府实现有效的生态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构建了包括化工风险压力指数、区域环境状态指数、区域生态风险管理指数的区域化工生态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根据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进行生态风险状态以及趋势预警的具体方法.并据此对连云港地区进行了区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及状态预警.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多数镇化工总体而言风险不大,处于无警和轻警状态,分别占总数的11.1%和71.4%;中警状态占15.9%,包括人口稠密的连云港市区,云台乡和花果山等自然保护区以及灌河入海口;堆沟港镇属于重警区域,占总数的0.02%;无巨警区域.  相似文献   
883.
分别从省、市、地(市)和企业角度分析危化品安全监管电子政务系统对危险源、事故隐患和危险化工工艺等的监管流程和报表.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设计系统数据库,并提出该系统应该具有事故隐患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危险化工工艺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和企业基本信息这5个主要功能模块.危化品安全监管电子政务系统可为政府和危化企业等单位提供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4.
国外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是灾害风险管理的科学工具,为灾害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对国外几个应用较为广泛的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了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方法及要点,从评估方法、应用特点、使用效果等多个角度对这些模型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同时,总结了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具备良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应符合的基本原则,并以本文介绍的风险评估模型为例,对其基本原则的符合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只有在科学性与实用性之间获得最佳平衡点,并与应急规划、风险管理与减灾过程充分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应用效果;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尤其要重视公众充分参与、在风险相关部门和人群中通过风险沟通建立统一的认识、准确界定脆弱性人群、有效解决数学模型或专家判断的不确定性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85.
为了探究磷石膏淋滤液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赋存状态,文章以贵州某磷石膏堆场为研究区,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与土壤吸附实验,分析磷石膏淋滤液磷在红黏土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并探讨了红黏土对磷的吸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磷石膏厚度与红黏土厚度,对磷石膏淋滤液磷的迁移有显著影响,其中磷石膏厚度越大,淋滤液中磷浓度越大,而红黏土土层厚度越大,淋滤液中磷浓度越低;磷石膏淋滤液磷在红黏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其各形态之间不断发生转变,并有一部分会被红黏土所吸附,从而使磷浓度随之降低,主要存在形态为可溶磷与无机磷,占比分别为80%~94%和80%~95%,有机磷与颗粒态磷含量较小,占比分别为5%~20%和5%~16%;红黏土对磷石膏淋滤液中磷的最大吸附量为0.23 mg/g,且红黏土对磷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相关系数R2为0.986 78,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R2为0.964 14。  相似文献   
886.
以‘早熟5号’大白菜(Beassica pekinensis L.)为试材,采用土施和叶面喷施三聚氰胺方式,观察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在土壤中可发生缓慢降解,90 d后不同浓度处理(40、160和800 mg.kg-1)的土壤中三聚氰胺均有残留,分别残留21.1%、15.8%和43.6%.三聚氰胺处理浓度越高,大白菜吸收的量越大.土施试验,根中最高和最低含量分别为105.7和8.0 mg.kg-1,茎叶中为139.9和7.1 mg.kg-1,根吸收三聚氰胺后,可将其转运到地上部的茎叶中;叶面喷施试验,根中最高和最低含量分别为4.3和0.9 mg.kg-1,茎叶中为8.5和3.2 mg.kg-1.土施40 mg.kg-1三聚氰胺可增产9.8%,土施800mg.kg-1三聚氰胺减产15.9%,土施可增加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维生素C含量,叶面喷施三聚氰胺对大白菜的生长影响较小.三聚氰胺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长,大白菜可通过根和茎叶吸收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可影响大白菜的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887.
恶臭是生态环境投诉的热点之一,目前大多数的恶臭控制措施着眼于末端治理,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降低恶臭投诉率的目的 ,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恶臭源对周边环境敏感点影响程度为目标,在梳理和分析恶臭污染源特性、恶臭感官评价方法、恶臭污染源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从减少恶臭源发生、控制恶臭散发、有效末端治理及应急管理等...  相似文献   
888.
建立电子制冷预浓缩仪-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空气中10种含硫化合物的方法。经考察不同采样容器、优化预处理条件、研究样品保存等获得了最佳实验条件,并通过实际样品的测定,考察了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硫化氢、甲硫醇和乙硫醇3种高活性含硫化合物校准曲线线性回归系数在0.990以上,另外7种含硫化合物在0.995以上;高、中、低空白加标样品相对标准偏差均为9.5%以内,乙硫醇由于具有高活性和吸附性,低浓度空白加标回收率为63%,其余组分回收率范围为83%~110%;当进样体积为400 mL时,各目标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0.2×10-3~1.1×10-3 mg/m3。分析污水处理厂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空气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低的检出限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较好地满足目前监测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889.
打造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样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对于国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发展转型的传统动能基础上,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从内生性、外源性和激励性三方面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既为实现向高水平、强协调升级提供新的历史机遇,更需直面地区发展分化与要素流动固化、产业升级与基础设施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以及跨区域和跨板块协调体制机制创新等新的现实挑战。基于此,应按照“五协五共”的新路径,通过园区设施共建、产业发展协作;空间布局协接、发展机会共享;权利责任共担、生态保护协同;主体利益协商、体制机制共谋;强化区域共同体意识,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更高水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90.
在光伏电池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光伏电池板在阴影遮蔽时产生的热板效应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热板效应产生的原理,基于PSCAD仿真平台建立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等效模型,并根据工程实际选取合适的参数。继而对无阴影遮挡电池板和有阴影遮挡时的光伏电池板进行仿真研究,对比后分析得出加装旁路二极管对热斑效应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