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84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146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41.
地表水所含微塑料(MPs)的老化破碎过程可导致溶解性有机物(DOM)释放,进而对水环境及水处理过程造成潜在风险.为探索MPs在典型水处理氧化过程中的老化和有机物释放特性,本研究选取聚酰胺66 (PA66)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典型工业级MPs在模拟水处理氧化(UV、UV/H2O2、O3)过程中的DOM析出规律.结果表明:(1)3种典型氧化过程均加速了MPs-DOM的溶出,PA66的DOM生成量[以溶解性有机碳(DOC)计]相对于PET更高.(2)在对照组、UV氧化、O3氧化下,PA66-DOM和PET-DOM的DOC值均随反应时间及氧化剂浓度的增加呈上涨趋势,而在UV/H2O2氧化下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且3类氧化中O3技术对2类MPs的氧化效果相对更好.(3)MPs表层的官能团在氧化处理前后未有较大差异,其羰基指数(CI)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4)PA66与PET所产生的DOM在官能团构成及荧光组分上较为...  相似文献   
242.
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滹沱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为缓解滹沱河超采区水资源矛盾,2018年开始实施了河道回补工程,回补水源为黄壁庄水库水和“南水北调”水.为了研究回补后地下水化学效应变化,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学和统计学等理论方法,开展了现场动态监测、地下水化学检测工作.结果表明:①实施滹沱河补水后地下水位上升显著,滹沱河沿线地下水位平均回升5.83 m;2019年较2015年滹沱河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5.93 m,地下水漏斗形状发生改变,地下水向漏斗中心汇集已不明显.②滹沱河多年受上游高硫酸盐水源补给的影响,滹沱河沿岸分布HCO3·SO4-Ca·Mg型地下水,并在HCO3·SO4-Ca·Mg型水两侧形成了条带状的HCO3·SO4·Cl-Ca·Mg型水.与2015年相比,2019年HCO3-Ca·Mg型水的面积减少了20.6%,HCO3·SO4·Cl-Ca·Mg型水和HCO3·SO4-Ca·Mg型水的面积增加了13.6%.③河道补给有效缓解了地下水环境恶化,区域地下水中硫酸盐平均含量基本持平,氯化物浓度、TDS(溶解性总固体)浓度、总硬度呈下降趋势;受上游黄壁庄水库补水影响,滹沱河沿岸附近地下水中硫酸盐的浓度升高,高浓度的硫酸盐主要分布在滹沱河、石津灌渠及黄壁庄水库副坝附近,随着补水的不断推进,水位持续回升,在水动力作用下,其有向下游扩散的趋势.研究显示,科学合理地选择补水水源与回补方式是减缓该地区地下水硫酸盐污染及保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43.
通过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8个城市2015—2019年春季(4—5月)地面臭氧浓度及超标情况表明,春季成都平原平均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O3_8 h)呈上升趋势,成都、眉山O3超标日较多,雅安最少但呈逐年增加趋势,资阳、乐山O3_8 h平均值和O3超标率高于夏季.同时,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PCT客观天气分型方法,对近5年春季成都平原及周边海平面气压场、700 hPa和500 hPa的位势高度场进行客观分型研究以揭示重污染期间高低空天气型配置,并分析天气系统及气象要素与臭氧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成都平原春季容易发生O3污染的地面天气形势为低压场和均压场,气象特征表现为高温低湿、强辐射、小风、混合层较高、有弱的辐合运动,该天气型下成都市平均O3_8 h达140 μg·m-3.②700 hPa臭氧污染天气形势为南支槽和高原低涡型,500 hPa为南支槽和平直纬向型.高空为南支槽的环流形势下,地面均压和低压场的占比超过六成.污染较重的月或年份,地面、700 hPa和500 hPa污染天气型占比均较高.③对近5年春季成都平原持续O3污染过程分析发现,污染前期,成都平原处于地面高压后部或均压场中,随着700 hPa低值系统东移,其前部暖平流和正涡度平流的输送,促使平原地区整层大气增温及地面天气型由均压场向低压场转变.④污染过程中,500 hPa高空气流受高原-盆地地形的作用发生下沉,与地面低压场的辐合上升运动促进了低层局地环流的形成,这一方面限制了污染物向高层的扩散,另一方面造成边界层内O3的下传,加重成都平原O3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244.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于2020年6月发布普查公报,历时3年的国情摸底调查宣布结束.聚焦数据收集和结果应用情况,及时凝练此次普查过程中的实践方法,尤其是挖掘和总结358万多家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在参与普查数据填报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对于完善和利用普查成果、评价应用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普查最重要的入户调查任务,该文分析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前期筹备、数据审核、产排污核算时期的靶向目标与具体应用,回溯基层普查机构的现场开展实况,找出各阶段影响普查数据准确性、有效性的突出问题,如数据来源单一、数据采集方式落后、缺乏审核技术应用等.针对入户调查阶段,分别对按普查对象地区分布拉网式入户、按类型及规模分步入户以及按地域分布为主、类型为辅规划入户这3种普查形式进行逐一分析发现,拉网式较适用于普查对象分布均匀、各小区资源配置均衡的区域,分布式受时间等成本因素制约,综合式要求普查机构入户便进行精良组织与规划.通过案例分析和文献调研进行现状分析,并据此提出对应的优化方法,包括普查报表中简易指标填报与审核同步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前置数据逻辑校验、整合相关资源优化调查流程等应用手段或分析策略.   相似文献   
245.
茭草、芦苇与水葫芦的污染物释放规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昆明某人工湿地中的茭草、芦苇和水葫芦进行浸泡试验,考察因植物组织的溶解而导致的污染物释放规律.最快的释放发生在最初的24h内.COD的释放率小于TN和TP的释放率.芦苇的COD和TN释放速率最小,茭草的TP释放速率最小,茭草的COD释放速率最大,水葫芦的TN和TP释放速率最大.在停留时间为5d,水力负荷为8.7cm/d,TN、TP和COD负荷为1.52,0.11,13.7g/(m2d)条件下,植物组织释放N、P、COD的量分别占去除负荷的29%,20%和38%.这表明对于进水负荷较低的人工湿地,收割植物可以改善湿地低效率时期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246.
为系统掌握稳定塘的设计、运行规律,应用国家“六五”科技攻关9个稳定塘中试基地的运行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综合,总结出稳定塘的数学模型和技术参数。确定了稳定塘型的依据,提出了全国范围稳定塘负荷的设计值。   相似文献   
247.
稳定塘中氧传递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稳定塘污水处理过程中,氧是有机物好氧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塘中氧的来源有藻类光合放氧和大气复氧。本研究通过有光无光对比试验、大气复氧试验及对实际稳定塘中运行数据进行总结研究,定量分析藻类光合产氧和大气复氧量,计算在稳定塘中有机物的总去除量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确定出大气复氧是稳定塘中氧传递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48.
向春华 《劳动保护》2021,(12):98-100
在本文所述案例中,派遣保安服务的合同于2018年8月31日到期后,人力资源公司与道路公司没有书面续约,道路公司仍继续使用人力资源公司的保安服务,故人力资源公司与道路公司签订的保安服务合同自动延展,由此,在延展阶段,突发疾病死亡的保安王某与道路公司仍是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关系,王某与道路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49.
将四川盆地分为西部平原、中部丘陵和东部山地,采用2014-2020年的ERA5再分析资料、生态环保部官网18个站点的每日AQI监测数据,以及4个探空站的探空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检验的方法,讨论通风量及逆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空气质量逐年变好,贴地层的通风量等级越大,空气质量越好.总的年均通风量呈先...  相似文献   
250.
可变电荷土壤对水体中磷酸根的吸附去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一次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4种可变电荷土壤对磷的吸附容量,结果表明可变电荷土壤对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4种土壤对磷吸附鲢的大小顺序为昆明砖红壤>柳州红壤≈徐闻砖红壤>鹰潭红壤,与土壤游离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大小顺序一致.说明土壤铁、铝氧化物对磷酸根吸附有重要贡献.被土壤吸附的磷酸根在NO-3体系中的解吸量很小,一般不超过吸附量的10%,但在柠檬酸体系中磷酸根的解吸量量著增加,说明磷酸根主要通过非静电吸附机制被可变电荷土壤吸附.根据淋溶试验结果,昆明砖红壤、柳州红壤、徐闻砖红壤和江西红壤对磷的吸附量分别可达1 792、1 536、1 408和1 280 mg·kg-1,说明富铁可变电荷土壤可以用作水体中磷的有效吸附剂.从土柱淋溶试验获得的吸附量大于一次平衡试验所得值,说明由于磷吸附慢反应的贡献,磷的吸附量随平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