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8篇
  免费   348篇
  国内免费   683篇
安全科学   925篇
废物处理   134篇
环保管理   422篇
综合类   2691篇
基础理论   484篇
污染及防治   391篇
评价与监测   217篇
社会与环境   157篇
灾害及防治   178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含油污泥薄层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薄层干燥方式进行含油污泥热干燥的研究,引入薄层干燥模型对含油污泥干燥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Midilli模型比其他模型更适合含油污泥的薄层干燥分析。应用Fick扩散模型,得到80~140℃条件下含油污泥干燥的有效扩散系数变化范围为1.08×10-10~4.22×10-10 m2/s,其值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建立温度与扩散系数的关系,得到含油污泥干燥时水分扩散的活化能为27.26kJ/mol。  相似文献   
132.
乌鲁木齐河源区黑碳气溶胶浓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七波段黑碳仪对2016年8月—2017年7月乌鲁木齐河源区大气中黑碳气溶胶进行了实时监测,并结合同时期气象资料对该区域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影响因子和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乌鲁木齐河源区黑碳浓度在102~1525 ng·m~(-3)之间变化,均值为520 ng·m~(-3).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浓度分别为425、536、686和427 ng·m~(-3),呈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春季低的季节变化特点.日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双谷特征,在当地时间8:00—9:00(与北京时间的时差为2小时,即为北京时间10:00—11:00,下同)和16:00—19:00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可能与当地的排放和气象因素有关.乌鲁木齐河源区黑碳的本底浓度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为253、271和290 ng·m~(-3),而冬季黑碳的本底浓度仅为162 ng·m~(-3).与其他偏远地区相比,乌鲁木齐河源区因受较多排放源影响,黑碳浓度本底值较高.黑碳气溶胶浓度与气象因素相关性显著,当风速小于2 m·s~(-1)时,黑碳的平均浓度明显偏高,当相对湿度大于55%时,黑碳浓度明显偏低.由浓度权重轨迹分析和波长吸收指数(AAE)可知,乌鲁木齐河源区的黑碳浓度,除了受本地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影响以外,还可能受到中亚地区远距离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3.
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石油开采区土壤重金属的部分缺失试验数据进行补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石油开采区土壤中重金属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农业来源、交通来源和燃煤来源。以不同来源重金属作为输入条件、土壤生物毒性作为输出条件构建不同来源重金属土壤发光菌生物毒性神经网络模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0.05显著性水平下,25组验证样本模拟值和试验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396,满足模型验证要求。结合相对灵敏度计算,获得不同来源重金属对土壤生物毒性的贡献率分别为自然来源26.68%、农业来源52.71%、交通来源4.67%、燃煤来源15.94%,即农业来源为石油开采区土壤中发光菌生物毒性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4.
国内硝基苯废水治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基苯具有很高的毒性且难以生物降解,严重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综述了近年来国内硝基苯废水治理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硝基苯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化学法、生物法和物理法,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5.
孟洁  翟增秀  荆博宇  崔焕文  王亘 《环境科学》2019,40(9):3962-3972
为了深入了解工业园区恶臭污染情况、保障工业园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安全,以珠海市某工业园区为分析对象,采集园区内涉及8种行业类型、14个工业恶臭源的主要工艺流程中通过有组织方式排放的恶臭废气,分析了14个排放源的恶臭VOCs排放特征,测定了感官臭气浓度,应用理论臭气强度法确定了各排放源的特征恶臭物质,并对各排放源的恶臭废气进行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14个排放源排放的物质种类相同、含量差异较大,纤维和电池制造及烃类、酸酐、酯类和溶剂合成的恶臭VOCs排放以烷烯烃为主;炼油源、PTA合成源和乳胶合成源废气中苯及苯系物含量最高;酯类化合物是活性炭加工、树脂合成源和喷涂源废气排放的主要物质;陶瓷制造源和添加剂合成源排放的废气以羰基化合物和硫化物为主;②14个排放源的废气均具有较为强烈的感官刺激性,润滑油添加剂合成和乳胶类合成排放的废气感官刺激性最严重.其中,添加剂合成源的特征恶臭物质为乙硫醇、乙硫醚、正丁醇和甲苯,乳胶合成源的特征恶臭物质为苯乙烯、丙苯、异丙苯、丙烯酸丁酯和1,3-丁二烯;③14个排放源恶臭废气的终生致癌风险LCR值范围为3. 06×10-7~1. 06×10-2,其中炼油源、PTA合成源、酯类合成源和乳胶合成源排放废气存在较大潜在风险;非致癌风险HI总值范围为0. 02~51. 66,其中乳胶合成、酯类合成、炼油、PTA合成和纤维制造存在一定的非致癌健康风险.乳胶合成源、酸酐合成源和树脂合成源厂界均存在潜在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36.
甲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综述了甲胺磷降解菌的分布,类型及其实际应用,并介绍了微生物代谢甲胺磷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7.
皇甫川流域主要人工灌木水分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通过在丰水年(1998年)和欠水年(1999年)连续两个生长季对皇甫川流域主要灌木沙棘、沙柳和柠条的生物学特性、蒸腾特征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及分析,得出结果为:三种灌木蒸腾强度在晴天和阴天表现的日变化规律不同。在丰水年和欠水年的生长季内,三种灌木蒸腾强度均随土壤含水量和降雨量的增减而增减,环境因子综合作用于灌木蒸腾的过程。无论丰水年还是欠水年,三种灌木地上生物量的增长与蒸腾耗水量均呈同步增长,生长季内皇甫川流域主要灌木蒸腾系数均较高,灌木的生长是以消耗大量水分为代价,水分是其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柠条蒸腾系数较小,这反映了柠条能较有效利用水分,积累干物质,适合于在皇甫川流域生长;通过测定与计算,皇甫川流域沙棘适宜盖度为61%~79%、柠条为43%~55%、沙柳为46%~59%。  相似文献   
138.
利用聚丁二酰亚胺对聚氨酯泡沫体进行化学改性处理,研究改性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高氨氮模拟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当聚氨酯单元与聚丁二酰亚胺单元摩尔比为10∶1时,对泡沫进行改性后聚氨酯泡沫载体亲水性能良好,且具有较高的微生物负载量。改性后泡沫体上具有化学活性的官能团增加,有利于通过载体结合法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改性后的聚氨酯泡沫体作为微生物固定化载体用于模拟废水处理时,对主要污染指标呈现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39.
以重庆市主城区中的三个区为例,演示了GIS在城市生活垃圾回收方案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利用GIS的分类、计算和重叠功能,模拟各垃圾回收方案的运行,预测运行结果;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将回收行为的空间分布以形象直观的地图形式表现出来,能为管理部门决策制定规划方案和管理措施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依据。  相似文献   
140.
东江上游(河源段)水环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辉  王瀚 《环境与开发》2000,15(4):26-28
东江是珠江水系的主要干流之一,是广东东部至关重要的水系,文章详细分析了东江上游90年代中后期的水质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探讨了东江上游水质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水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