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贵阳市秋、冬季PM_(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珍  郭军  陈卓 《地球与环境》2015,43(3):285-289
为研究贵阳市大气细粒子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污染特征,于2013年10月14日至2013年12月25日,采集2个监测点位秋季和冬季的PM2.5样品,检测分析PM2.5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秋季PM2.5中OC的平均浓度为14.9μg/m3,EC的平均浓度为2.31μg/m3;冬季PM2.5中OC的平均浓度为26.2μg/m3,EC的平均浓度为7.53μg/m3,呈冬季高、秋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冬季PM2.5中OC/EC的值均大于2,表明存在二次有机碳(SOC)的贡献;秋季SOC的值为6.89μg/m3,冬季SOC的值为8.29μg/m3。通过计算PM2.5中8个碳组分丰度,初步判断PM2.5中秋季碳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道路扬尘和生物质燃烧,冬季碳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燃煤尘和道路扬尘。  相似文献   
12.
渭河陕西段潜流带沉积物重金属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厘清潜流带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变化及与水量交换、沉积物颗粒结构间的关系,于2013年春夏两季对渭河陕西段5个研究断面66个测试点位沉积物的野外原位渗透系数、颗粒粒径、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渭河沉积物渗透系数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物粒径,同时沉积物垂向分层、排列组合也影响其渗透性能;沉积物重金属Cu、Zn、Pb、Cd质量分数在垂向上不同深度其含量大小不同,在时间上总体呈现春季夏季,富集系数(EF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春季Cu、Zn(除华县)、Pb(除眉县)、Cd富集严重且主要受人为输入源影响,夏季除Cd元素外,Cu、Zn、Pb的EF值均1.5,说明其含量主要来源于地壳和岩石圈的自然风化过程;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粘土与粉砂(粒径0.075 mm)百分比与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分数呈弱相关,重金属粒径效应不显著,粒径不是控制重金属含量的主要环境影子;对单一重金属垂向不同深度含量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除Cd外,其余3种重金属在垂向上的相关系数均0.5(p0.01),说明单一重金属在垂向上具有同源性且存在相互迁移与转化.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安徽省淮北地区24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及对应市(县)1961~2014年夏玉米产量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10℃积温、气温日较差、降水量等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夏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1)1961~2018年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玉米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太阳总辐射和日较差均呈极显著减少趋势(P<0.01),≥10℃积温和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太阳总辐射和气温日较差由北向南逐渐减少,≥10℃积温空间差异小,降水量总体呈径向分布,高值区位于淮北东部.(2)近58 a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和日较差分别在1981和1982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突变后较突变前分别减少了220.1 MJ·m-2和0.7℃;≥10℃积温、降水量无明显突变点.(3)降水量是影响淮北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的主要因子,并与气象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10℃积温对夏玉米气象产量影响为负效应,其中并进期达显著水平(P<0.05);太阳总辐射和气温日较差影响不显著.气候资源变化对夏玉米气象产量综合影响在全生育期和并进期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营养生长期达极显著水平(P<0.01).(4)安徽省淮北地区在夏玉米种植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分调节能力,提高夏玉米气象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界限温度日期变化特征,以安徽省22个双季稻生产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日平均气温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江双季稻区早稻安全播种期、移栽期和晚稻安全齐穗期、成熟期及双季稻安全生长期日数、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沿江地区早稻安全播种期呈显著提前趋势(P<0.05),其中薄膜育秧平均提前1.8 d/10 a,露天育秧提前1.5 d/10 a;早稻安全移栽期呈极显著提前趋势(P<0.01),平均提前2.5 d/10 a;晚稻安全齐穗期、成熟期推迟趋势不显著(P>0.05);安全生产期日数和积温增加显著(P<0.01),平均增幅分别为2.6和62.7℃·d/10 a。安全生产期日数和积温增加对双季稻种植和品种选择具有积极作用,但晚稻采用直播、机插等栽种方式有遭遇低温冷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合理设计采场及排土场边坡角是优化露天开采境界、保证露天矿安全生产、提高露天矿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针对土-岩复合边坡这一类复杂特殊的边坡,以宝日希勒露天煤矿二采区西帮边坡为工程背景,应用刚体极限平衡软件定量分析了二采区西帮采场边坡及内排土场边坡的潜在滑坡模式;优化设计了二采区西帮1-2煤底板以上内排边坡形态及1-2煤至3煤之间采场边坡形态;确定了二采区西帮采场与排土场之间的安全距离。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基于强度折减理论,对土-岩复合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二采区西帮土-岩复合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宝日希勒露天煤矿二采区西帮土-岩复合边坡滑移模式及稳定性主要受采场与排土场之间的安全距离和3煤顶底板弱层控制;边坡形态优化后1-2煤底板以上内排边坡角为12°,1-2煤至3煤之间采场边坡角为22°,采场与排土场之间的安全距离为120 m,土-岩复合边坡整体边坡角为13°。  相似文献   
16.
基于Fe~0的PRB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由于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普遍性、难去除性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性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柱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进水pH、砂/Fe0体积比和添加锯末)对基于Fe0的模拟渗透性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barrier,PRB)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黄土的碱性和缓冲作用,进水pH的影响不显著;5~6∶1的砂/Fe0(S/Fe)体积比既可提高铁粉利用率,又有利于硝酸盐的还原并延长PRB的有效期;铁腐蚀产物引起铁粉粘固而导致PRB的渗透性和反应性降低,尤其在反应区的进水口端;虽然酸预处理Fe0有助于硝酸盐的还原,但更容易引起堵塞,而在Fe0体系中加入活性炭不仅可提高硝酸盐的去除率,还可延长PRB的有效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填料;同时添加锯末和Fe0的生物-化学联合法更有助于硝酸盐还原并提高出水水质,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不同条件下,出水中的氨和亚硝酸盐的浓度相差较大,但可溶性铁浓度均低于饮用水标准(0.3 mg/L)。Fe0的化学还原和锯末的生物反硝化是硝酸盐去除的主要机理。本研究表明,基于Fe0的PRB用于去除中性或偏碱性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污染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火灾模拟软件FDS,以四川消防研究所高层实验塔二层为原型,建立模型研究了防烟空气幕防烟空气幕出口风速对高层建筑前室烟气运动的影响,试验中在前室内设置18个测点,测定前室内的温度、CO浓度及能见度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风速〈1m/s时,前室内各测点处各参数变化情况与无风幕时基本相同,防烟效果不明显,风速〉2.5m/s时,随着出口风速的增加,前室内各测点处温度、CO浓度降低,能见度增加,烟气蔓延途径由前室上部逐渐变为前室下部,且前室门处0.2m、1.25m高度处测点处各参数值瞬间波动很大,综合考虑防烟的有效性及经济性,认为防烟空气幕的最佳运行风速应为2.5m/s~3.5m/s。  相似文献   
18.
影响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的障碍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洁生产是基于污染预防的一种环境保护战略措施,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工作实践,发现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存在动力不足、认识不足、资金不足等诸多障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推动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  相似文献   
19.
生物反硝化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混合碳源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选取麦秸、锯末、乙醇为碳源,比较了这3种物质单独或两两组合作为碳源的情况下,生物反硝化去除模拟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效果.结果表明,以麦秸为碳源的反应体系具有较好的反硝化效果,但反应器出水具有颜色和异味;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的反应体系比单独添加锯末或乙醇反应体系的脱氮效果好;碳氮比(C/N)为40的混合碳源用量有利于硝酸盐...  相似文献   
20.
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器模拟增温的方法,探讨了增温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远红外线辐射器的增温作用,在2012年整个生长季内,增温样地10、20、30 cm土壤平均温度与对照样地相比,平均增加了0.39、0.38、0.31℃;各土层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平均减少0.76%、0.73%、0.60%。受温度升高及土壤含水量减少的影响,模拟增温6个生长季后,与对照样地相比,群落的高度整体增加,密度、盖度、频度表现为部分物种增加和部分物种减少的趋势,冷蒿(Artemisia frigida)等物种的重要值下降,阿氏旋花(Convolvulus ammanii)等物种的重要值上升,但是增温没有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同时,增温处理使荒漠草原禾草的盖度减少,杂类草的盖度增加,半灌木和一两年生植物分盖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增温使地上地下生物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在0~30 cm土壤深度地下生物量分配中,增温样地0~10 cm分配比例(81.23%)小于对照(86.07%),10~20 cm分配比例(11.55%)大于对照(9.16%);20~30 cm 分配比例(7.22%)大于对照(4.77%),增温使得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向深层转移。增温后,增温样地植物Shnnon-Winener指数降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升高,温度升高使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均匀度增加,但并没有提高草地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