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7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9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7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14篇 |
综合类 | 228篇 |
基础理论 | 41篇 |
污染及防治 | 54篇 |
评价与监测 | 6篇 |
社会与环境 | 6篇 |
灾害及防治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为获得核废料储罐与周围环境界面的温湿度信息,以便模拟不同地质处置时期储罐表面的腐蚀环境,通过对一些典型核能利用国家在高放核废料安全处置研究中对储罐表面温度的长期演变计算进行调研,结合不同埋藏模式推测出适于我国的核废料储罐表面温度演变规律。同时根据国内外对核废料储库中缓冲/回填材料饱和度的变化情况推测我国核废料储罐表面环境中膨润土含水量的时间演变趋势。研究表明,储罐表面初始时温度快速升高,至温度峰值后逐渐下降,为安全起见,最高温应设计低于100℃。膨润土的饱和度受到核废料衰变释热及地下水入渗的双重影响,早期以核废料衰变主导,后来受地下水入渗影响显著。一般认为储罐表面膨润土在3年左右含水量明显增加,约10年左右达到饱和。温湿度长期演变预测将为我国核废料储罐表面腐蚀演变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22.
城市污泥电渗脱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电渗脱水是一种能有效去除污泥中水分以实现减量的处理方法.本文采用自制电渗脱水装置进行了城市污泥的电渗脱水实验.通过监测脱水过程中电渗流量、电压梯度与剩余含水率的变化,考察了电压梯度、电极间距和处理时间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电渗处理过程中脱水效果变化的原因.处理中随着脱水效果由阳极向阴极发展,污泥可划分为已脱水污泥与未脱水污泥,已脱水污泥内电渗停止,电渗与水分的脱除发生在未脱水污泥内,并由未脱水污泥的电压梯度决定.已脱水污泥阻值上升,使未脱水污泥电压梯度逐渐降低,造成了电渗流量与脱水效果的衰减,并使得污泥剩余含水率由阳极至阴极逐渐增加.电渗脱水的整体效果随加载电压的增加而提高,脱水能耗亦随之增加,选取较小的电极间距时电渗脱水能效较高. 相似文献
223.
据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全球排污口治理技术市场正日益扩大,预计在2000年前,每年将超过3000亿美元,其它预防和清洁生产技术估计为 相似文献
224.
225.
相对湿度对室内细颗粒物粒径分布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相对湿度对室内2.5μm以下细颗粒物(PM2.5)分布的影响,设计了如下试验:在恒温房间中点燃卫生香,作为较稳定的污染源向室内释放细颗粒物,当室内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停止源释放,测量颗粒物粒径谱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利用蒸汽加湿器改变室内相对湿度,得到不同相对湿度下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同时,利用惯性捕捉法采集颗粒物样本,并用扫描电镜进行微观观察。结果表明,室内相对湿度达到80%左右时,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其中1μm以下细颗粒物数密度百分率都明显减小,而1μm以上较大颗粒物数密度百分率明显增加。扫描电镜微观观测结果表明,室内颗粒物从发生源产生后即容易凝并,而相对湿度大于65%时,可采集到较多由细颗粒并聚而成的较大颗粒物,特别是相对湿度达到80%时更加显著。研究表明,室内相对湿度增加可以导致颗粒物吸湿长大且可促进细颗粒物并聚成较大颗粒物,相对湿度较大导致颗粒物粒径分布向大的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226.
以人工配置的Pb污染土为对象,进行了超声波与EDTA单独及联合作用对污染土中Pb的去除实验,利用改进BCR法测定了不同作用下土中Pb的4种形态。结果表明,超声波单独作用时对土中Pb的去除率很低,EDTA单独作用时去除率可以达到55%~90%。二者联合作用下,可以明显缩短EDTA单独去除反应的时间、节省EDTA用量并增强去除效果。超声波与EDTA联用增强Pb去除的机理,可以被认为是超声波促进了土中残渣态的Pb向弱酸提取态(F1)和可还原态(F2)转化,而EDTA能够去除的Pb形态主要是F1和F2。对于实验土中Pb的去除来说,EDTA清洗起主导作用,超声波起加速和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227.
为了探究EDTA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优化处理方法,采用湿筛和水中重力沉降的方法,从人工Pb污染土壤(原土)中分离提取砂土、粉土和粘土,分析讨论了EDTA对土壤中Pb的去除效果,并从EDTA清洗前后土壤中Pb的BCR形态分布出发,分析了EDTA对不同粒径土壤中各形态Pb的去除效果。研究发现,实验用土壤中砂土、粉土和粘土含量分别为11.2%、75.6%和13.2%,EDTA浓度越高,土壤中Pb去除效果越好,且砂土中Pb最易被去除(~100%),粉土与原土其次(88.66%~96.50%),粘土最难被去除(64.78%~79.60%),但随着EDTA浓度增加,粒径对去除Pb的影响减弱。在土壤修复实践中,可通过利用不同浓度EDTA处理不同粒径土壤的方法达到优化效果。BCR形态分布说明外源性Pb进入土壤后主要以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存在,EDTA清洗主要去除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粘土中的各形态去除率均最小。 相似文献
228.
229.
通过大田试验和测坑试验,研究了水溶性农药的稻田流失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杀虫单和乐果的稻田流失量。结果表明:杀虫单的稻田排水流失量为208.0g·hm-2,渗漏流失量为222.0g·hm-2,总流失量为其稻季用量的14.3%;乐果的稻田排水流失量为238.5g·hm-2,渗漏流失量为160.8g·hm-2,总流失量为其稻季用量的13.4%。 相似文献
230.
情景分析法在赣江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在水污染控制规划中有广泛应用的情景分析法,从流域水环境功能分区出发,根据赣江流域各市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污染源排放量的预测结果,对流域的水污染控制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的情景方案,首先通过情景水水质模拟和情景经济分析,初选出适用的方案,再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从水质,经费,施工,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据此定出筛选方案优劣和先后的顺序,并提出赣江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的推荐方案,研究表明,情景分析方法对于流域的整体规划的综合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等方面具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