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4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9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45篇 |
综合类 | 251篇 |
基础理论 | 43篇 |
污染及防治 | 45篇 |
评价与监测 | 10篇 |
社会与环境 | 24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
不同碳源对生物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在悬浮污泥系统中,当pH、温度适宜,碳源无限制并采用单一类碳源时,反硝化速率和耗碳速率动力学呈零级反应。混合挥发性脂肪酸碳源的反硝化速率比组成它的单一脂肪酸的反硝化速率高。挥发性脂肪酸中,乙酸的反硝化速率最高。挥发酸的反硝化速率比相应的醇类为高。本文还讨论了降低反硝化系统碳源消耗、减少处理成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94.
95.
低温下氨氮对淡水浮游藻生长及群落结构影响的生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春季藻类快速生长的机制,研究较低温度下氨氮对淡水浮游藻类生长及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对南开大学新开湖水体藻类进行了室内生态模拟试验研究.在10℃、125μmol·m·s-1光强条件下,培养液中氨氮最终浓度设置为1.0、1.5、2.0、2.5、3.0mg·L-1和对照组(不添加氨氮),每隔1~2天加入氨氮至初始设定值,培养时间为26d.结果表明,浮游藻类在1.0mg·L-1组生长最好,最大生长密度为1.53×105cells·L-1,高于对照组;浮游藻类在高于2.0mg·L-1处理组中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抑制作用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3.0mg·L-1处理组的最大生物量仅为5.4×104cells·L-1.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硅藻逐渐取代绿藻而成为绝对优势藻,随着藻类的生长,粗刺四刺藻(Treubaria crassispina)在所有处理组中由优势种而逐渐消失,近缘针杆藻(Saffinis affinis)和新月藻(Closterium lunula)在培养后期逐渐成为优势种,但在不同氨氮浓度下表现出不同生长密度.除1.0mg·L-1处理组外,其它处理组中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氨氮影响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优势种的变化,并且对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边镜贸易作为我国作为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展显著。本文在概述我国边境贸易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基础上,以我国最大的陆边口岸--满州里市为例,运用灰色预测,动态规划等方法探讨边境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固体介质中染料的降解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3品系在固体介质中建立染料的降解反应体系,分光光度法测定染料的脱色降解率。黄孢原毛平革菌在琼脂、沙子及土壤等固体介质中均能有效地降解偶氮染料、蒽醌染料及聚合染料;植物材料玉米芯和木屑可作为共代谢碳源被该菌利用;BKM F 1767菌种降解能力最强,对活性艳蓝KN R的进攻性优于对PolyR 478和比布列希猩红。 相似文献
98.
99.
从1998 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说起,分析从汉代到清末2000 年间及近40 年来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变化趋势,认为造成长江洪水灾害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异常,但也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关,其中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是最重要的因素。探讨了防治长江水患的对策;基于对土壤的吸水和贮水功能主要靠地被层和土壤有机质层,而水土流失是从植被破坏、地被层消失开始的,以及对古今治水、治土正反两个方面的认识,提出了治水的同时应治土的观点及5 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