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128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294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以封闭溶腔环境和非封闭溶腔环境下的岩盐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概率积分法,在修正沉陷预计参数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溶腔环境下岩盐矿区的地表移动变形和土地损毁结果。封闭溶腔环境下沉陷预计参数的修正引入等价采高模型和水砂充填开采模型,非封闭溶腔环境下沉陷预计参数的修正引入等价采高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溶腔环境下的预计结果的最大值存在显著差别,地表移动变形结果值取决于溶腔封闭性。在封闭溶腔环境下,岩盐矿区的下沉、倾斜、水平变形、水平移动和曲率的最大值分别为400 mm、0.35 mm/m、0.55 mm/m、180 mm和0.001 1 mm/m2,损毁范围内的农用地均属于轻度损毁;在非封闭溶腔环境下,岩盐矿区的下沉、倾斜变形、水平变形、水平移动和曲率的最大值分别为6 500 mm、0.6 mm/m、9.5 mm/m、2 800 mm和0.02 mm/m2,损毁范围内的农用地受轻度、中度和重度损毁的面积分别为1 095.70 hm2、148.44 hm2和107.78 hm2。通过对比,封闭溶腔环境下岩盐矿区的地表移动变形结果小于非封闭溶腔环境下的地表移动变形结果,在非封闭溶腔环境下岩盐开采可能造成大范围的土地损毁,岩盐矿区土地损毁预防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溶腔的完整性和封闭性。  相似文献   
542.
邢东田 《绿叶》2015,(Z1):52-58
有限的环境资源与无限的发展欲求,构成目前发展模式的最大悖论。在无限发展的GDP与消费主义模式中,食物的生产与消费彻底背离人类健康生存的本来要求,陷入了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怪圈,不仅危害舌尖安全、制造疾病,还大量耗费化石能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要GDP还是要生态?要享乐还是要健康?我们必须做出抉择。只有彻底批判与否定无限发展模式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潘多拉怪胎,建立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模式,走生态文明之路,才有可能扭转目前被动局面,从根本上解决舌尖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543.
古城水电站引水隧洞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古城水电站引水隧洞采用台阶法施工的过程与方法,并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为平台,运用现代岩体力学模型对该引水隧洞施工过程中围岩与衬砌之间的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围岩应力动态调整过程及其围岩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隧洞上断面开挖且初期支护后拱顶弯矩值和剪力值最大,此处最容易遭到破坏;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预测了隧洞断面的最终收敛量,其计算结果符合规范要求,表明初期支护的设计能够满足隧洞围岩稳定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44.
采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及二维相关光谱(2D-COS)分析来解释Fe (III)与牛粪发酵DOM的络合异质性及机制.结果表明,PAFAFAC能够识别6个荧光组分,包括类蛋白(C2)、类富里酸(C1)、类腐殖酸(C4、C5)、类蛋白与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结合的荧光组分(C3、C6).2D-SYS-COS分析仅能识别类蛋白和类富里酸荧光物质,DOM中类蛋白荧光为主要的荧光组分.2D-COS分析表明,在334nm处的类富里酸荧光组分优先与Fe (III)离子发生络合作用,络合次序为334nm→306nm.DOM中能够优先与Fe (III)发生络合作用的为仲铵盐-NH2基团,各官能团组分与Fe (III)发生络合作用次序为2265→2771→1528→1310→1805→1479cm-1.双对数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牛粪发酵沼液DOM能够与Fe (III)形成高化学稳定性的络合物,其络合常数在4.34~7.03之间,研究结果能够为沼液施用土壤金属离子的形态分布和迁移转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45.
淮源三洞天     
甘心田 《绿叶》2014,(6):90-93
正明珠张良洞据明成化《河南通志》和清乾隆《桐柏县志》载,汉留侯张良辅助高祖刘帮平定天下后,积劳成疾,抱病隐退,从长安终南山辗转来到淮河之源桐柏山,于主峰太白顶一带洞穴隐居,与鸟语花香为伴,过着清闲疗养的日子,极目长天,品箫歌啸,退尽了打江山时运筹帷幄、呕心沥血的苦恼,也没有了功成名就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心累,将自己的全身心完全放归于自然,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汉高祖和吕后很是思念张良这位开国元勋,很想与这位忠臣尽情分享  相似文献   
546.
吉林省环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制度规划管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定义和内涵,通过对吉林省环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制度的梳理和优化,以制度建设为手段来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实现以环保电子政务为中心,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同时以制度为保障降低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547.
在预测模型修正的基础上,运用地表变形预计系统对丘陵山区采煤地地表变形预测,通过对比分析预计裂缝结果和裂缝调查结果,分析裂缝与地表变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经过修正后的丘陵山地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调查结果吻合;裂缝宽度与预计的水平变形值的相关性显著,而裂缝长度与预计水平变形值的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48.
本文以郫县的水系图、行政区划和生态环境现状为基础,将郫县农村划分为柏条河流域、沱江河流域和清水河流域3个评估单元,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各评估单元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水生生态健康指数(EHI)大小依次为清水河流域(70.95分,为"良好"级)>柏条河流域(66.95分,为"良好"级)>沱江河流域(64.34分,为"良好"级);陆域生态健康指数大小依次为柏条河流域(58.47分,为"一般"级)>清水河流域(51.40分,为"一般"级)>沱江河流域(49.40分,为"较差"级);综合生态健康指数为柏条河流域(63.56分,为"良好"级)>清水河流域(63.13分,为"良好"级)>沱江河流域(58.37分,为"一般"级)。郫县水域水质达标率、水生生物状况(大型底栖动物保持率、鱼类保持率以及特有性或指示性物种保持率)、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和陆域的生态格局(重要生境保持率)等指标的得分和生态健康指数相关系数较高(r均大于0.84)。郫县农村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流域内水质连年下降、陆域生态健康状况较差和日益严重的生活污染。本研究工作对科学制定郫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保护和改善郫县农村生态环境,推动郫县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49.
冷害已成为我国杂交水稻发展中影响安全生产的一大问题,而与超级杂交稻密切关联的大穗型水稻的耐冷性鉴定尚没有成型的方法。以21个现有杂交稻水稻大穗型父本品种(品系)为材料,在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当地水稻典型受害气象条件,进行连续7d低温处理(日平均温度175℃),以受精率和毎穗颖花数为联合筛选指标进行了低温耐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各品种对低温的反应,可将其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耐低温型、较耐低温型、较感低温型和低温敏感型。其中BL006、R HQ和香八等3品种属于耐低温型,C 418属于低温敏可感型。经在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低温处理后,耐低温型品种BL006、R HQ和香八的颖花受精率和毎穗颖花数受影响较小,花药长度变化不大,每柱头花粉总数、花粉萌发数和花粉萌发率降幅小;相反,低温敏感型品种C 418受精率和每穗颖花数严重下降,花药长度大幅减小,每柱头花粉总数、花粉萌发数和花粉萌发率显著降低。由此证明,针对大穗型水稻品种的耐冷性鉴定,采用颖花受精率和每穗颖花数作为联合筛选指标的人工气候室模拟鉴定法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0.
以十多年来江汉平原农业地理和涝渍地开发研究实践为基础,综合国内外湿地研究新成果,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国南方湿地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想。 地本地区党政军渍灾害严重和生态脆弱化突出的实际,重点探讨了湿地农业关键技术和建立湿地农业开发模式的问题,湿地农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涝渍地农业小区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与实施;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术;适生生物资源的发现、引进与鉴定;主要作物抗涝渍的机理及抗渍高产栽培;涝渍地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涝渍地生态环境异化评价与生态恢复技术。基于江汉平原实际,今后湿地农业必须在国土整治与水资源合理分配、调控技术、选择与培育湿地特色产业和恢复优美环境与确保食物安全等方面进行重点攻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