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71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81.
绿化是城市环境的有机部分。绿色植物对改善气候条件,吸收有害气体和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绿化还可使城市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森林是自然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应把森林看成是获取木材的来源,而且也应把它作为影响气候、水体和土壤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森林既是保护资源,又可防止土壤侵蚀、保持生态  相似文献   
282.
传感器及其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化学传感器,光导纤维传感器及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论述了它们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对传感器再生性问题,小型化问题,载体材料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83.
加藤  盛善 《贵州环保科技》2004,10(B09):17-19
从水环境净化的4个基本方法出发,提出了在对已被污染的水环境进行修复时,应综合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的现状与发展,开发和应用有效且又经济的环境修复技术。同时,介绍了日本国内环境修复技术的开发状况及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284.
1概述利用厌氧技术处理废水已被广泛地采用,厌氧技术可大致地划分为高负荷厌氧技术和低负荷厌氧技术。一般低负荷厌氧技术容积负荷大约为03—3kgCOD/m3d,污水停留时间为6—30d,高负荷厌氧技术容积负荷大约为6—10kgCOD/m3d,污水停留时间为1d。低负荷厌氧技术具有投资省、运转费用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产量少等优点,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它的应用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低负荷厌氧技术(以下简称BVF)属于低负荷厌氧技术范畴,如果它能被合理地设计与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低负荷厌氧技术的优…  相似文献   
285.
1 前言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饮用水中Cu~(2+)和Zn~(2+)时,通常,需对水样进行浓缩富集。常用的MIBK等有机试剂,易挥发、有毒,且较难处理回收。Fe(OH)_3、Zn(OH)_2等无机共沉淀体系也不理想。而有机螯合共沉淀体系,则是浓缩和分离的较理想方法。 E.A.Boyle和J.M.Edmonel用Co-APDC共沉淀体系富集了海水中的Cu~(2+)、Ni~(2+)、Cd~(2+);Fujwara等用Co-APDC共沉淀法富集了海水中的Cr~(3+)和Cr~(6+);齐文启等以Mn~(2+)-DDTC共沉淀法富集了天然水中的Cr~(3+)和Cr~(6+)。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文研究了Mn~(2+)-APDC和Mn~(2+)-DDTC体系对自来水中Cu~(2+)和Zn~(2+)的富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以Mn~(2+)-APDC共沉淀体系富集Cu~(2+)和Zn~(2+)较理想。  相似文献   
286.
深圳近岸海域监测站位的再优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深圳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资料,对监测站位进行聚类分级和再优化探讨。研究表明,不同评价模式的聚类分级结果非常一致,优化后的站位所表征的环境质量,与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等效,并比原常规监测站位具有代表性,可作为今后的常规监测站位。  相似文献   
287.
研究了 2种不同的碱回收方法—隔膜电解法和物理化学法回收草浆黑液中残碱的可行性及处理效果 ,并进行了回收碱液蒸煮纸浆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两种回收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碱回收率—分别达到 94%和 6 0 %以上 ,所制纸浆与原液浆比较性能也无明显差异 ,且 2种方法均有操作简便、设备一次性投资少、处理黑液效果较好等特点 ,为中小型造纸厂解决黑液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288.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以及所获得的新认识,包括将研究由单类推向综合。提出自然灾害系统和灾害科学体系的新观念,探索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加强灾害社会属性的研究;提出分区减灾、分级减灾的对策,倡导开展减灾系统工程,将减灾纳入可持续发展系列建立减灾管理系统,推动减灾社会化与产业化等。对21世纪自然灾害综合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其基本指导思想应为从自然灾害系统研究扩展为环境-灾害系统研究。同时提出了减灾能力评估、综合区划、灾后重建统筹规划等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89.
1980-2007年喜马拉雅东段洛扎地区冰湖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1980年地形图、1988/1990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2007年ALOS AVNIR-2遥感资料和近42 a (1967-2008年)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对喜马拉雅东段洛扎地区的冰湖变化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1980年到2007年,53个冰湖(1980年面积大于0.02 km2)的总面积由1980年的9.97 km2增加至2007年的13.05 km2,增加了3.08 km2,增加的比例为30.9%。通过与非冰川补给湖的对比发现,1980年的冰湖面积比非冰川补给湖的面积大,分布的规模等级和海拔梯度更为广泛;1980-2007年冰湖面积扩张是非冰川补给湖面积扩张的102.7倍,远大于后者。可见,冰川补给对于冰湖的分布和变化有重要的影响。②1980-2007年,错那站的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年降水量在波动变化中略有上升。温度升高引起的冰川融水的增加和降水的增加共同决定了研究区内冰湖面积的增长。本区冰川变化和冰湖变化主要是由温度升高引起的,但降水增加也有一定贡献。③对研究区2007年面积大于0.1 km2的32个可辨识冰湖的溃决危险性评价表明,错嘎龙浦、加朗卡、昂格错、白朗错几个冰湖的溃决危险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290.
从首钢及武钢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中分离筛选出10 株高效喹啉降解细菌,16S rRNA 鉴定表明它们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及丛毛单胞菌2个属.对这些高效降解菌进行了降解基因片断的PCR 扩增,发现所有假单胞菌属的喹啉降解菌均含有编码转化喹啉为2-羟基喹啉和2,8-二羟基喹啉的基因片断.16S rRNA 与降解基因系统发育树的对比分析,表明细菌进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基因突变和水平基因转移现象.根据假单胞菌属的喹啉降解菌降解基因的特异性,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该菌在首钢活性污泥中的种群空间分布进行了检测.另外,对高效降解菌的质粒分布做了初步的探讨,发现喹啉降解基因可能主要编码在细菌的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