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9篇
安全科学   16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287篇
基础理论   91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安徽省酸雨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利用气象部门7个酸雨观测站资料、安徽及周边部分省份煤耗量、卫星观测的对流层NO2柱含量资料,分析了安徽酸雨的空间分布、发展趋势及酸雨发生频率上升的原因;同时,借助轨迹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输送形势对各地酸雨的影响.2006~2008年间安徽酸雨频率表现为夏季低、秋季高,3 a降水均值呈酸性,其中合肥、安庆、马鞍山和蚌埠为中度酸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皖南到江淮之间最为严重,向北递减.阜阳、铜陵和黄山的降水pH值比较集中,各有75%以上位于6.00~7.50(阜阳)、5.00~6.00(铜陵)和5.00~6.50(黄山);其它测站的pH值分布范围比较大,峰值分别位于4.00~4.50(合肥和安庆)、5.00~5.50(马鞍山)和5.50~6.00(蚌埠).与10 a前相比,各地酸雨发生频率都大幅度上升.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酸雨发生频率与污染物的外来输送密切相关,各地都是来自偏东南到偏东北方向,尤其是经过江苏或浙江的气团对应着最高的中度以上酸雨发生频率,说明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安徽酸雨有较大贡献.统计分析发现合肥酸雨变化趋势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煤耗量、对流层NO2柱含量的变化趋势都很一致(相关系数均大于0.7),再次说明该市酸雨增多、变强与区域污染物排放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12.
应用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7种苯胺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实验表明,以ZORBAX Eclipse Plus C18 (3.5μm,2.1×150mm)色谱柱为分离柱,乙腈-水(2mmol/L甲酸铵)为梯度洗脱的流动相,在电喷雾质谱正离子模式下,7min内可以分离目标化合物;在1~200μg/L浓度范围内,7种苯胺类化合物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添加水平分别为0.8、4.0、20.0mg/L时,目标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68.5%~102.2%、71.4%~89.4%、62.0%~78.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6.9%;利用本方法对长江南京段平水期(2014.4)、丰水期(2014.8)和枯水期(2014.12)的14个采样点的环境水样进行检测,检出4-硝基苯胺、2,6-二乙基苯胺、3,4-二氯苯胺和4-异丙基苯胺4种苯胺类化合物,且4-硝基苯胺在3个时期14个采样点均能检出;风险商值法评估长江南京段水体中4-硝基苯胺的生态风险为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13.
随着化学品的种类、生产量及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化学品在进入环境后,会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在环境各介质中进行迁移和转化,而且大多数化学品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品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归趋进行研究。应用数学模型研究化学品在环境多介质中的分布和归趋,已经成为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该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综述了逸度模型的理论基础,对近年来国内外逸度模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并针对逸度模型在化学品暴露预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逸度模型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希望有助于化学品环境多介质逸度模型的深入研究,为化学品的风险控制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14.
为了预防和减轻未来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淹没对山东沿渤海湾地区的影响,本文采用IPCC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数据、沿渤海湾地区地壳垂直运动数据、东风港潮位数据预测2100年100 a一遇的潮位线数据,并借助数字高程模型(DEM)、地理信息系统(GIS)预测海平面上升对潮位线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为:(1)表达2100年潮位线位置的数据;(2)与2000年相比,2100年100 a一遇风暴潮增加的淹没区的空间分布图;(3)与2000年相比,2100年100 a一遇风暴潮增加的淹没区面积和向陆推进距离。预测结果表明:(1)2100年淹没范围随海平面上升幅度增加而增加;(2)相对于2000年,2100年新增的淹没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西部地区;(3)新增淹没地区人口、工业、农、林、牧、渔业将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515.
通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目标、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抽取了18个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关键要素,综合运用解释结构模型(以下简称ISM)、模糊绩效理论、模糊隶属度函数等方法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要素进行了聚类分析,给出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七大体系,并对七大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特种设备监管部门抓住关键,实施重点监管,提高监管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16.
PE管道固有较高的性价比,广泛应用在能源、燃气等工程中,但因其焊接接头质量难以检测、位置探查难度大,使PE管道的安全状况难以控制,导致泄漏等事故。基于PE管材的失效模式,参照钢质管道的检验经验,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研究确定了PE管道基于失效模式的全面检验关键技术,并围绕关键技术开展了多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PE管焊接质量超声相控阵动态聚焦和B扫查成像检测、探地雷达、泄漏在线检测、老化及安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等。这些系列成果,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等城市PE燃气管网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检验出多项安全隐患,为城市燃气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为今后全面开展PE管线检验,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517.
以两种能引发赤潮的海洋微藻(针胞藻与三角褐指藻)为研究对象,对比微藻在f/2培养基中和其他微藻滤液中的生长情况,测定了两种微藻单独培养和共培养时的最大环境容量(K)和生长速率(r)等参数,利用逻辑斯蒂方程和Lotka-Voltwrra的竞争模型比较了微藻间的竞争力参数(α和β)。结果表明,针胞藻与三角褐指藻共培养的最大环境容量(K)低于单独培养的,对数期生长率u也较单独培养的小,而且针胞藻对三角褐指藻有强烈的抑制作用(α=3.03),而三角褐指藻对针胞藻抑制非常轻微(β=0.19)。这表明微藻间存在接触性竞争,而且在竞争中针胞藻占优势。  相似文献   
518.
青海高寒草甸草地退化的遥感技术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遥感技术探讨了巴颜喀拉山北坡,青海省达日县段退化高寒草甸草地的成因、分布、面积和遥感判译标志,将研究区内高寒草地划分为5个类,2个亚类和3个退化草地型.重点分析了高山草甸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和遥感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519.
作为中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秦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人为活动穿梭其中,使得外来植物得以侵入并迅速蔓延和扩张,势必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然而这些外来种的入侵现状、危害与风险等信息还缺乏全面详细的研究,为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埋下巨大“安全隐患”,因此亟待全面系统地研究秦岭林区外来植物的相关现状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入侵风险评估。通过野外调查秦岭中段南北坡外来植物的种类、分布现状、生境类型、扩散趋势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秦岭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体系,对该区外来植物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并提出防范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秦岭外来植物有131种,隶属33科87属,主要集中在菊科(Asteraceae)、苋科(Amaranthaceae)、禾本科(Poaceae)、豆科(Fabaceae),其中菊科植物数量最多(35种),占总种数的26.7%;2)秦岭外来植物传入年限主要集中在50-150 a之间(54.2%),大部分通过有意引入和无意引进带入国内(75.6%);3)秦岭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体系涵盖外来植物入侵性、已入侵分布现状、扩散性和危害与影响4个方面,共设置了13个指标。131种外来植...  相似文献   
520.
人类活动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尤其是苯系物(BTEX),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室内苯系物具有浓度低、释放周期长及来源复杂等特点。由于活性炭(AC)优异的孔道结构和易调控的表面化学性质,采用活性炭吸附苯系物是封闭/半封闭空间空气污染控制的最有效策略之一。本文综述了封闭/半封闭空间苯系物的理化特征、活性炭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吸附苯系物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活性炭物理结构、表面化学性质、苯系物分子结构和吸附条件。此外,还进一步探讨了活性炭再生技术,并展望了针对封闭/半封闭空间苯系物污染的活性炭吸附技术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