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4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16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大冶湖表层沉积物-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3,他引:2  
于2015年8月采集大冶湖表层沉积物8个及上覆水样8个,使用GC-MS分析16种EPA优控PAHs.结果表明在表层沉积物及水体中ΣPAHs范围分别为:35.94~2 032.73 ng·g-1和27.94~242.95 ng·L~(-1),平均值分别为940.61 ng·g-1和107.77 ng·L~(-1);表层沉积物中PAHs分布呈现湖中高于岸边趋势,水体则呈大致相反趋势,表层沉积物中以4~5环高环化合物为主要组分,在水体中主要以2环以及4环和5环PAHs为主,与国内外其他湖泊相比处于中度污染水平;来源解析表明大冶湖表层沉积物及水体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高温燃烧源,沉积物中PAHs高环分子都占据绝大部分,反映出了沉积物受矿冶冶炼长期累积污染的效应;所检测沉积物中各单体PAH及ΣPAHs含量均未超过ERM以及FEL,表明大冶湖表层沉积物中PAHs无潜在生态风险;终生致癌风险评价表明大冶湖水体中PAHs通过摄入和皮肤接触风险都处于USEPA推荐的可接受水平范围之内,但都高于瑞典环保局和英国皇家协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需要对7种致癌PAHs污染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82.
广西大石围天坑中多环芳烃的大气传输与分异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孔祥胜  祁士华  孙骞  黄保健 《环境科学》2012,33(12):4212-4219
选择典型的岩溶地区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为研究对象,利用聚氨酯泡沫被动采样器(PUF-PAS)采集大石围天坑口部至地下河剖面空气样品,并进行了气象参数的观测.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16种多环芳烃(PAHs)优先控制污染物.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至地下河空气中ΣPAHs浓度范围为33.76~150.86 ng·d-1,平均值80.36 ng·d-1,其中绝壁、底部和地下河浓度分别为67.17、85.36和101.67 ng·d-1;空气中PAHs以2~3环的菲、蒽、萘、芴4种为主,占87.97%.PHAs的源来自于大气传输的化石燃料的燃烧.大石围天坑空气中PAHs的富集与传输过程为:地表-绝壁-底部-地下河,且浓度随深度/长度的增加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在西峰脚、天坑底部和地下河处,低分子量的PAHs菲、蒽、芴和荧蒽发生了分异作用.温度是影响天坑中PAHs大气传输、富集的主要因子,其次为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和温度都是PAHs分异作用的主要因子,风速和风向为次要因子.总体上,天坑明显地展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冷陷阱效应"。  相似文献   
83.
福建鹫峰山脉土壤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采集福建鹫峰山脉81个表层土壤样品,利用气相色谱(GC-ECD)分析其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探讨该地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水平及分布特征,并采用美国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USEPA 1991)对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进行致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HCHs和DDTs异构体或衍生物的检出率在77.78%~100.00%之间.HCHs及DDTs含量范围(平均值)分别为0.97~247.40 ng·g-1(10.17 ng·g-1)和0.01~384.75 ng·g-1(18.91 ng·g-1).与国内外相比,研究区土壤中OCPs含量属低污染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OCPs的残留依次为:水稻田>蔬菜地>茶叶地>林地.来源分析表明,研究区近期仍存在HCHs和DDTs输入,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而DDTs可能与三氯杀螨醇的使用相关.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OCPs致癌风险值均在10-6~10-4之间,对当地居民基本不造成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8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是评价、考核空气质量状况的基本依据。为了保证在不同时空、不同环境状况下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各个国家或组织在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标准状态(温度和压力)进行了定义。但是,由于标准状态定义不同,即使是同一环境状况下的同一实测结果进行标化计算后的污染物浓度也不相同,达不到可比性的基本原则。因此,建议中国在未来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所采用的标准状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85.
福建戴云山脉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研究有机氯农药(OCPs)在福建戴云山脉表层土壤中的残留水平、来源和空间分布特征,采集福建戴云山脉101个表层代表性土壤样品,并用气相色谱(GC-ECD)法分析其20种OCPs的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20种OCPs均被检出,除Endrin和β-HCH外,OCPs检出率均在90%以上.HCHs、DDTs、硫丹及硫丹硫酸脂的含量之和占OCPs总含量的79.51%,是主要的污染物.土壤中OCPs的含量范围为2.56~465.99 ng·g-1,平均值为38.00 ng·g-1.与国内外相比,HCH和DDT的残留水平相对较低,属于低污染区域;研究区内硫丹硫酸脂及硫丹存在一定的污染.来源分析显示研究区近期可能存在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输入,硫丹的污染来源于历史使用.不同种植类型土壤对比结果表明,土壤中OCPs(HCHs+DDTs+硫丹硫酸脂+硫丹)的平均含量依次为水田>菜地>果园,果园土壤污染主要源于林丹的输入,DDTs主要为三氯杀螨醇型污染.水田耕作中输入的硫丹类农药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6.
晋江流域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网格法(12km×12km)采集晋江流域42个表层土壤代表性样品,并用GC-ECD内标法对土壤中的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进行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水平、空间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晋江流域土壤中HCHs及DDTs的异构体或衍生物的检出率在81.0%~100%之间.OCPs、...  相似文献   
87.
海南东寨港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C-ECD对海南东寨港海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总有机氯农药浓度为0.31~7.36ng/g(层深0~2cm),0.38~5.38ng/g(层深2~10cm).HCHs浓度为0.04~2.30ng/g,DDTs浓度为0.07~4.56ng/g,说明海南东寨港沉积物有机氯农药处于低生态风险状态.港内湾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机氯农药浓度较高,其DDTs农药主要来自于历史积累,γ-HCH农药有近期输入.  相似文献   
88.
福建省是我国有名的茶业大省和茶业强省,茶叶产量占全国20%,位居全国第一.其中位于闽南的安溪县108万人口有80万人涉茶,而位于闽东北的宁德是全国著名茶乡之一,全市茶园面积、产量均居全国产茶地(市)之首.近年来,福建茶叶饱受国外绿色壁垒限制,其中有机氯农药污染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
采集了武汉春季大气PM10样品,用超声萃取、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了其有机组成.结果表明,PM10质量浓度为160.3~296.7 μg/m3,其夜晚浓度大于白天.PM10中有机物浓度总体表现为正烷酸>左旋葡聚糖>正构烷烃>二元酸>甘油酸酯>多环芳烃>甾醇>藿烷和甾烷的特征,夜晚浓度大于白天,工作日(周一至周五)大于周末(周六、周日).武汉大气颗粒有机物(POM)既有来源于植物蜡等自然源的输入,也有交通和食物烹饪等人为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一类具持久性、高生物蓄积性、高毒性且具长距离迁移性的高关注度化学物质,土壤是其主要储存库. POPs进入土壤后,与土壤结合发生老化现象,一部分生成不可提取态残留(non-extractable residue,NER).作为POPs环境归趋中的重要过程,NER的生成传统上被视为污染物的去毒或降解途径;但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或者受环境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NER可能会再次释放,造成环境风险.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污染物NER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其中关于POPs-NER的报道相对欠缺.本文介绍了POPs-NER的同位素测试手段和生成机理,对特定组分NER的测试方法、POPs-NER生成的动力学模型与影响因素以及POPs-NER的释放与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简要分析了当前POPs-NER研究领域的局限和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由于部分研究方向缺乏POPs-NER的案例,本文分析了一些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NER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今后POPs-NER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