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108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245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41.
江苏省代表性水源地抗生素及抗性基因赋存现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是环境中重要的新兴污染物,为探明江苏省代表性水源地多种环境介质中抗生素和ARGs的污染水平及影响因素,于2018年12月和2019年6月采集苏北、苏中和苏南的5处代表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处水体、表层沉积物和石相附着生物膜样品,对3种介质中10种代表性抗生素浓度、1类整合子酶基因intl1和7种代表性ARGs的绝对丰度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处水源地中目标抗生素和ARGs处于较低赋存水平.磺胺类抗生素在水体、表层沉积物和附着生物膜中的赋存量分别为NF(未检出)~37.4 ng·L-1,NF~47.3 ng·g-1和NF~3759.1 ng·g-1.喹诺酮类抗生素在3种介质中的浓度和含量分别为NF~5.3 ng·L-1、0.4~32.5 ng·g-1和NF~4220.9 ng·g-1.目的ARGs中,sul1sul2tetWtetQ的检出率为100%,其中磺胺类抗生素ARGs,即sul1sul2基因丰度最高.表层沉积物和附着生物膜中的ARGs丰度相当,高于水体中ARGs的丰度.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所属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细菌最有可能成为代表性水源地中ARGs的潜在宿主,在ARGs的扩散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江苏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和水质安全保障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2.
阅读了《中国环境监测》第1卷第1期上邰显国同志的《大气采样中的体积校正问题》一文,深表赞同。他实际上是指出了大气采样中的采样态与环境态的区别与联系。这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但是,我觉得另外一个同样很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是:大气采样中的采样态与校正态也是有区别与联系的。我以为,不补充这一条,那么整个大气采样中的体积校正问题还没有全部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443.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生态财富,又是经济社会财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的关键是将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社会财富。"两山"转化一方面由利用绿水青山自然生态财富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实现,另一方面依托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吸引经济发展要素实现。绿色金融具有筹措资本、配置资源、强化激励约束等功能,应该在"两山"转化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更有效助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建议推进绿色金融2.0改革、建立长效法律政策机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高度重视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在"两山"转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4.
在日益紧迫的气候治理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已上升为中非合作的战略重点。鉴于此,本文以48个非洲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非洲各国受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的事实与影响,在此基础上将非洲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需求分析分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和能力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详述,筛选出推进中非气候合作的重要需求领域和重点关注国,探讨了中非气候合作面临的外部压力与内部挑战,同时从夯实中非政治合作基础、强化战略导向、深化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以及注重企业、非政府组织(NGO)和民众参与的顶层设计,针对重点国和重点需求领域开展合作的战略部署两个维度提出深化中非气候合作的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445.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制度性保障。文章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建设成效以及新发展阶段下面临的挑战,提出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系、强化督察结果应用、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合力以及加强成效评估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深入推进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46.
安徽省矿产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特别是煤炭、Fe、Cu、S、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具有南北不同的特点。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开发利用广度大、加工程度低、综合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引发多种地质灾害等问题。本文对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47.
人工湿地生态修复旅游景区污染水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采用人工湿地并配合植物操控技术治理旅游景区污染水体,并建立了示范工程.经调试运行,在日处理水量为145 m3条件下,人工湿地对TN、TP、COD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为63.12%,40.47%,83.07%和73.45%.工程通过2个月的运行,污染水体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该技术为旅游景区和景点的污水治理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48.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菊科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植物,是世界性入侵杂草,也是目前危害我国最为严重的外来入侵杂草之一,对我国西南地区农业、畜牧业的良好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种子繁殖是紫茎泽兰初始建群,尤其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环境对种子萌发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物种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试验通过室内生测法分析了紫茎泽兰种子保存时间、种内竞争及环境温度、盐分胁迫及水分胁迫等因素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茎泽兰种子寿命较长,存放2.5年的种子萌发率仍可达45.67%;紫茎泽兰种子萌发时种内竞争作用较强,能够显著降低其种子的萌发势和萌发率;紫茎泽兰种子萌发所需的温度范围较宽,在12~30℃温度范围内均可萌发,且随环境温度的升高,种子萌发越快,萌发率越高,高温(30℃/22℃)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可达到90.33%;同时发现,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对环境中的盐分浓度十分敏感,0.25%的盐质量分数即可达到种子的致死水平,1%的盐质量分数处理即可使种子完全丧失萌发能力。紫茎泽兰种子较耐水淹环境,浸水处理6 d的种子的萌发率仍高达65.68%。由此表明,紫茎泽兰种子不适应盐碱环境,而适宜于温暖潮湿的自然环境。这为探析紫茎泽兰种子萌发活动生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有效、安全的防除紫茎泽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9.
利用云南省4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和蒸发量数据,采用RDI指数研究云南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年际、季节旱涝与历史记录十分一致,1960~2013年云南年RDI指数呈下降趋势,表现为变干趋势,但不显著;2001年以前发生雨涝年的强度和站次比较干旱年明显,在此之后,发生干旱年的强度和站次比较雨涝年明显。季节尺度上,春季呈显著的变湿趋势,夏、秋、冬季呈不显著的变干趋势;春、夏季分别突变于1980年和1965年。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年、夏、秋、冬季整体以滇南和滇东北呈变干趋势,而滇西北呈变湿趋势;春季除滇东北外,其余区域均呈变湿趋势;年际、季节干旱频率以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南较高;年、春、夏、秋季重旱频率以滇中和滇东十分突出;年、夏、秋季特旱频率均以滇东北十分突出,春季滇中和滇东北极易发生特旱;冬季以滇中重旱频率较高,特旱极易发生在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北。年际、季节雨涝频率以滇西、滇东南较突出。年重、特涝频率以滇西南十分突出;春季重涝频率以滇西南和滇中较突出,特涝频率以滇中和滇东南较突出;夏季重、特涝频率均以滇西北较高;秋季重涝频率以滇西北较高,特涝频率以滇东南较高;冬季重涝频率以滇东南较突出,特涝频率以滇西北较高。 关键词: 云南省;RDI指数;旱涝变化趋势;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450.
利用2017年合肥市污染监测站点PM_(2.5)浓度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结合随机森林算法(RF)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UR),模拟合肥市PM_(2.5)浓度空间分布,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PM_(2.5)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合肥市PM_(2.5)浓度日变化特征大致呈双峰变化,春季、夏季及秋季的峰值多出现在8∶00~9∶00,而冬季的峰值则出现在10∶00~11∶00。低谷值大致都出现在15∶00~17∶00。全年PM_(2.5)浓度变化趋势与春季类似。夏季PM_(2.5)浓度变化最为平稳。(2)2017年合肥市PM_(2.5)浓度分布由城市中心向外减弱,形成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影响因素方面,PM_(2.5)浓度变化与降水、风速以及相对湿度等呈负相关关系,日照对PM_(2.5)浓度的影响较大,气压及其他污染物与PM_(2.5)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中NO_2对PM_(2.5)浓度的影响力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