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两株毒死蜱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农药生产企业的废水处理系统中分离驯化出两株能够降解毒死蜱的菌株HY-2与HY-4,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分析的基础上,又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其对毒死蜱和其它有机磷农药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2个菌株均属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ns),HY-4对毒死蜱的降解能力大于HY-2.2个菌株降解毒死蜱的适宜条件为:外加葡萄糖浓度3g·L-1,培养温度35℃,初始pH值8.0,毒死蜱初始浓度80mg·L-1,接种量20%(体积比,菌体密度:稀释到所配菌悬母液(OD600=2)的0.5倍).酵母膏含量对降解的影响表明,当添加3g·L-1的葡萄糖时,最适的酵母膏含量为1g·L-1,而不添加葡萄糖时,最适的酵母膏含量为5g·L-1.2个菌株对甲基对硫磷的降解研究发现,HY-2和HY-4对初始浓度为100mg·L-1的甲基对硫磷60h的降解率分别达64.7%和88.7%;然而,2个菌株对初始浓度为100mg·L-1的三唑磷60h的降解率仅为13.3%-14.2%,降解率较低.  相似文献   
82.
植物物候对模拟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和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植物物候节律与气候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植物物候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改变.植物物候与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且其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植物物候变化可能引起一系列生态效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没有统一的规律,而温度升高一般加速植物物候过程,且在也同一功能群内,响应的方式有一定的趋同性,两者交互作用对植物物候影响的研究仍然匮乏.  相似文献   
83.
怠速时汽车污染物在排气尾流中扩散特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k-ε湍流模型对怠速条件下汽车排气污染物在排气尾流中的扩散特性进行了研究.汽车尾流中CO2浓度变化规律的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数值分析了排气浓度、速度、方向以及侧风强度等对怠速条件下汽车污染物在排气尾流中扩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排气出口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将改变排气尾流中污染物浓度的大小,但尾流扩散区域的结构基本保持不变;排气速度会直接影响到污染物在尾流下游的穿透距离及显著向上扩散的位置;相对排气浓度和排气速度而言,排气方向对尾流结构及污染物在尾流中的扩散与分布具有更大的影响;侧风对排气尾流的结构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有效地改变汽车排气尾流的扩散方向和污染物的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84.
林琎  高云  慕卫  #  王开运  许辉  刘杰 《生态毒理学报》2016,11(6):296-305
为评价新型杀菌剂氟吡菌胺对环境生物的毒性风险,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对我国特有的环境生物产生危害,测定了氟吡菌胺对意大利蜜蜂、日本鹌鹑、斑马鱼、家蚕、斜生栅藻、大型溞、玉米螟赤眼蜂、赤子爱胜蚓和黑斑蛙蝌蚪等9种代表性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并以斑马鱼为试材,研究了氟吡菌胺的生物富集性,即根据鱼类急性毒性结果 LC50(96 h)=1.489 mg·L~(-1),设计生物富集试验水样浓度为LC50的1/2、1/10和1/100,即0.745 mg·L~(-1)、0.149 mg·L~(-1)和0.0149 mg·L~(-1),连续暴露8 d,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3个浓度下氟吡菌胺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量。结果表明,氟吡菌胺对斑马鱼、斜生栅藻和大型溞3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为中毒级,对黑斑蛙蝌蚪急性毒性为高毒级,其对蜜蜂、鸟类、家蚕、蚯蚓和天敌赤眼蜂等环境生物均为低毒或低风险;斑马鱼在0.745、0.149和0.0149 mg·L~(-1)的氟吡菌胺水溶液中暴露192 h时,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33.65、26.39和193.25;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评价标准,10BCF≤1000,氟吡菌胺属于中等富集性农药。  相似文献   
85.
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石油类,对测定原理、测定方法的检出限、硅酸镁吸附剂的特性、作用进行分析,讨论了硅酸镁活性和含水量的关系,以及降低活性后的硅酸镁对总萃取液中含极性分子动植物油的吸附性能。硅酸镁活性与含水量有关,可控制含水量使其对动植物油具有最佳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6.
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印染制革园区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浙江省某印染制革园区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出水,开展了处理规模36~120 t/d的臭氧-曝气生物滤池中试研究,对臭氧预处理进行优化,考察了臭氧预处理优化后与不同填料BAF组合对污染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当臭氧预处理条件为投加量25 mg/L,三点投加且投加比为6:3:1,臭氧接触时间为42 min时,处理效果较好且最经济;在此臭氧预处理条件下,臭氧-活性炭BAF的出水COD能稳定在50 mg/L,色度稳定在5度,满足《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B排放要求;臭氧-混合填料BAF的出水COD和色度也能基本达到一级B排放要求;而臭氧-陶粒BAF出水COD和色度都未能达到一级B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87.
变色酸比色法测定甲胺生产废水中甲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变色酸比色测定甲胺生产废水中甲醇的方法,确定了最大吸收波长,优化了试验条件。方法在0mg/L-7.0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7mg/L,标准溶液测定的RSD≤0.9%,废水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8.8%-101%。  相似文献   
88.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氨氮含量普遍较高,研究氨氮脱除技术对于保证后续生化处理系统正常运行及其低浓度出水氨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垃圾渗滤液中氨氮脱除技术,分析了传统的物理化学脱氮法和生物脱氮法的优缺点,着重讨论了新型生物脱氮技术以及利用填埋场处理功能脱除氨氮的研究,并提出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氨氮脱除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9.
土壤酶研究动态与展望   总被引:112,自引:4,他引:112  
1 土壤酶的研究简史土壤酶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及动植物残体分解释放的酶 ,包括氧化还原酶类、水解酶类、裂合酶类和转移酶类 .自 1898年Woods首次从土壤中检测出过氧化氢酶活性以来 ,土壤酶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奠定和发展时期 .2 0世纪 5 0年代以前为土壤酶学的奠定时期 ,许多土壤学者从各种土壤中共检测出了 4 0余种土壤酶的活性 ,并发展了土壤酶活性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土壤酶研究逐渐发展成一门介于土壤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1~ 2 ] .50年代至 80年代中期为土壤酶学迅速发展的时期 ,这…  相似文献   
90.
为了研究高寒区植物生长过程对主要全球气候变化因子[如环境CO2浓度加倍(EC)、环境温度升高(ET)]及其二者组合(ECT)条件下的响应和适应,在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中部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茂县生态站[A(E)103^o53’,φ(N)31^o41’,海拔1820m]建立了一组全封闭的生长室系统.系统由6个独立、自控、封闭的生长室和2个对照组成.本文首先描述了生长室系统的结构和控制原理,然后基于2004年的运行结果,分析了系统的各项指标特征.结果表明:(1)EC和ECT生长室内的CO2浓度在650~800μmol mol^-1之间的时间分别占91.32%和91.67%(目标CO2浓度=环境CO2浓度加倍);(2)ET和ECT生长室内空气温度升高1.0~3.5℃的时间分别占95.06%和88.73%(目标温度=现行环境温度+2℃);(3)生长室内太阳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减少20%~40%的时间分别占90.42%和89.43%.生长室系统能够提供多种与自然环境变量较一致的环境条件,也能提供长期的、稳定的目标环境变量.是研究高寒区植物生长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适廊的有效模拟实验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