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废物处理   5篇
综合类   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藻原水预臭氧强化混凝除藻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有机物表观分子量分级、树脂分级等手段表征了原水有机物特征,通过实验室试验和中试运行对预臭氧强化混凝藻类去除效果、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变化和去除、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等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藻类活性测试研究了预臭氧强化混凝除藻机制.结果表明,采用适当浓度的臭氧(如1.0 mg·L-1)进行预氧化,可有效提高藻类去除率,从常规混凝沉后水的55%~85%上升到95%左右,最高去除率达到99.3%(预臭氧1.0 mg·L-1,PACl 3.0 mg·L-1);THMFP(trihalomethanes formation potential)总体去除效果从常规处理的117 μg·L-1降至46 μg·L-1;高投量(≥2.0 mg·L-1)预臭氧,促进了藻类灭活,但影响了有机物的去除.藻类活性评价臭氧氧化和常规水处理过程对藻类作用存在显著差别.常规混凝对藻类活性影响不明显,不同剂量混凝剂对藻类活性影响差异不大;而臭氧对水体中的藻类有灭活作用,在0.5~2.0 mg·L-1臭氧条件下,藻类活性降低至12以下,且该指标随着臭氧剂量的加大显著降低.紧随其后的混凝过程中,混凝剂或者其水解过程的某些成分对臭氧灭活藻类有增效/催化作用.与传统的显微计数法相比,藻类活性试验更明确地表征水处理过程对藻类生存状态的影响,为水处理除藻机制研究和工艺设计提供更清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利用晋西北地区1975,1991,2000,2015,2019年遥感影像,采用转移矩阵模型、重心迁移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面积在时间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趋势,其中1975~1991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495.10km2,非沙漠化土地转移为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1506.12km2);1991~200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689.09km2,轻度沙漠化土地转移为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11098.72km2);2000~201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365.85km2,中度沙漠化土地转移为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10569.56km2);2015~2019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31.39km2,轻度沙漠化土地转移为非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1909.93km2).空间上呈现先偏南、后偏西北的迁移趋势,其中1975~1991年、1991~2000年沙漠化土地重心总体上偏南方向迁移,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分别为19.26,20.06km;2000~2019年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迁移,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为30.29km.1975~2019年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动态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数量和牲畜数量是影响沙漠化土地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大风日数是影响沙漠化土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聚氯乙烯生产工艺的分析,说明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氯乙烯单体的产生部位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治理措施情况,最终提出高效、可行、且易操作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改性钢渣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交实验法,以氨氮去除率为指标,设计5因素4水平正交实验;采用恒温振荡方法对高温活化改性钢渣做了吸附低浓度氨氮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改性钢渣吸附低浓度氨氮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顺序为:氨氮初始质量浓度〉钢渣粒度〉改性方法 〉溶液pH〉吸附时间,经过改性,提高了钢渣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的能力,其中经过700℃高温活化改性效果最佳;高温改性钢渣对低浓度氨氮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相关系数为0.9993,作用机理为表面吸附,即单层吸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2.8491 mg/g。  相似文献   
15.
采用碱化、醚化法制备了以废纸为原料的煤尘抑制剂,借助FTIR、SEM、TG-DTA及XRF等手段对合成物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抑制煤尘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的取代度为0.69;选用羧甲基纤维素含量为0.5g/mL的煤尘抑制剂进行应用实验,效果最佳。9 h内,喷洒含有羧甲基纤维素的煤尘抑制剂的煤样表面已经结壳,抗七级风,抑尘率在130 h都可保持在99%以上。在较高温燃烧条件下,煤尘抑制剂以H2O和CO2的形式失去,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煤矸石中Al2O3和Fe2O3在不同浓度盐酸中的浸出行为,着重探讨了Al2O3和Fe2O3在高浓度盐酸中的溶出规律。通过与文献中AlCl3和FeCl3在不同浓度盐酸中的溶解度数据对照,发现煤矸石中Al2O3的溶出率受AlCl3溶解度的影响显著,而Fe2O3的溶出则基本不受FeCl3溶解度影响。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浓度盐酸中,煤矸石中Al2O3的溶出率显著降低,高浓度的盐酸不影响Fe2O3的溶出。当煤矸石的煅烧温度为700℃、酸浸温度为33℃时,酸浸固液比为1∶1(g/mL),利用37%的高浓度盐酸酸浸,Fe2O3和Al2O3的溶出率分别为48.7%和7.3%,可实现煤矸石中铁铝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17.
准东煤和煤矸石共燃对灰熔融特性和钠元素释放行为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煤矸石是煤炭在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其中二氧化硅、氧化铝和碳占到矸石总量的90%以上,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实验以山西潞安煤矿的洗矸为原料,采用SEM、IR和XRD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不同煅烧温度下的煤矸石进行微观形貌、化学键变化和矿物组成的分析研究,确定氧化铝的活化温度区间;并根据煤矸石的活化机理,选择提高氧化铝溶出率的添加剂。实验结果为:煤矸石中氧化铝的活化温度区间为600~850℃;酸浸过程中添加氟化钠可以打开煤矸石中的SiO2—Al2O3,使氧化铝溶出率达到90%以上,和通常条件下氧化铝的溶出率相比提高20%左右。本研究为煤矸石高值利用提取氧化铝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粉煤灰等低铝含量矿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纯石英砂或煤矸石酸浸提铝废渣为原料,采用低温(850℃)纯碱烧结法制备水玻璃,考察了杂质Al2O3含量对原料中SiO2溶出率以及产品水玻璃模数的影响,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热重分析(TGA)手段对原料和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与纯石英砂为原料制备水玻璃相比,杂质Al2O3的存在降低了SiO2-Na2O体系的反应温度,但由于Al2O3会与反应体系中的SiO2和Na2O反应生成水不溶性的铝硅酸钠盐,导致实际可溶性SiO2的含量减少,降低了SiO2的溶出率和硅酸钠的模数.通过添加石英砂可控制提铝废渣中的A12O3含量低于5%,使提铝废渣中SiO2的溶出率达到90%以上,制得水玻璃模数达2.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