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88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提高堆肥效率,采取多阶段接种技术(MSIC)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实验,并运用荧光分析技术,对不同堆肥阶段样品提取出的水溶性有机物(DOM)的变化进行跟踪分析。荧光同步光谱分析显示:堆肥过程中类蛋白峰发生红移,且在堆肥后期出现了类腐殖质峰,且类腐殖质荧光峰与类蛋白荧光峰荧光强度的比值‰‰不断增大,T2处理增长幅度最大。发射光谱分析显示:254nm激发波长下发射光谱中后1/4波段与前1/4波段的荧光强度积分面积之比A435-450/A300-345、465nm激发波长下发射光谱中470~640nm范围内荧光积分面积A协枷均不断增大,表明堆肥腐殖化程度不断增强,且T2处理在堆肥各阶段腐殖化程度均高于其他处理,T2处理物质结构最为复杂,腐殖化程度达到最高。三维荧光光谱显示:随着堆肥的进行,与蛋白质类物质有关的类蛋白峰荧光强度持续降低,而与腐殖质类物质产生的类富里酸荧光峰强度却不断增强;紫外区与可见区类富里酸峰荧光强度的比值r(A,C)随着堆肥的进行总体呈下降趋势;T2处理DOM中有机成分发生最为显著的变化,各阶段类蛋白荧光峰的发射波长明显发生红移,并且紫外、可见区域内类富里酸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促进堆肥DOM中类富里酸物质数量的积累。结果表明:MSIC能够有效促进堆肥腐殖化进程,提高堆肥效率,是一种更加优良的堆肥技术。  相似文献   
62.
为了去除并回收兰炭废水中的高浓度挥发酚类物质,实验研究了甲基异丁酮溶剂在不同条件下对兰炭废水中挥发酚的萃取及回收效果。结果表明,萃取时间为10 min,温度为35℃,p H低于8.0,萃取体积比(萃取剂体积/兰炭废水体积)在大于1∶5时,经过萃取后废水中挥发酚浓度由6 385 mg/L降至230 mg/L,去除率高达96.4%,有效减轻了后续生化处理的负担。而萃取剂经过蒸馏分离后,挥发酚的回收率可达95%以上,甲基异丁酮的损耗率为0.18%~0.2%。实验表明,甲基异丁酮是一种可以长期循环使用的工业萃取剂,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3.
秦皇岛是我国重要的滨海旅游和港口贸易城市,其近岸海域的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未来发展.本文在对秦皇岛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目前海洋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海洋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污染物总量控制、海洋监测与管理、法律法规及生态修复与恢复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4.
三江平原湿地沉积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变异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论文研究了东北三江平原3类典型湿地共16个沉积物剖面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沼泽化草甸、腐殖质沼泽和泥炭沼泽的储碳层厚度分别为11~29、18~58和70~130cm;其有机碳含量(单个剖面平均)分别为29~75、124~348和187~389g/kg(干物质计);有机碳密度(单个剖面平均)分别为31~48、35~59和49~94kg/m3。3类湿地淀积层的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都很低且较稳定。由于有机碳含量的差异,不仅3类湿地之间而且同一类型湿地的不同剖面间有机碳密度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储碳层厚度及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性是导致湿地有机碳储量估算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结果估算,沼泽化草甸、腐殖质沼泽和泥炭沼泽储碳层单位面积碳储量分别约为8×103、18×103和72×103t/km2,其变异系数分别约为40%、49%和34%;“储碳层+1m淀积层”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分别约为17×103、27×103和83×103t/km2,其变异系数分别约为16%、39%和27%。表明以“储碳层+1m淀积层”深度来估算碳储量能较合理地反映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的蓄积特征。结果还表明,以1m作为统计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低估湿地的碳储量。  相似文献   
65.
长期施肥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典型稻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有机质(SOM)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表层与深层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差异及其稳定性机制.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最高,其中高量有机肥(HOM)、低量有机肥(LOM)和秸秆还田(STW)处理较对照(CK)处理分别增加了18.5%、12.9%和18.4%.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CK相比,施肥处理均增加了土壤中化学抗性化合物(脂族性、芳香族)、碳水化合物以及有机硅化合物的官能团吸收强度,其中HOM、LOM和STW处理最为明显.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例,HOM、LOM和STW处理下其吸收强度为0.30、0.25和0.29,较CK分别增加了87%、56%和81%.表层土壤有机质各官能团的吸收峰强度皆高于深层土壤,同样以HOM、LOM和STW处理的差异最显著.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对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质较丰富的化学抗性官能团结构的影响,贡献于其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这也从一方面揭示了稻田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化学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66.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广泛。从项目选取、项目实施、项目总结与评价以及考核方案设计等方面出发,结合教育实践,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67.
以茂县静州村为例,从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岷江上游半干旱区耕地的生产潜力。并对生产潜力的估算及其订正系数的依据方法有的改进,运用于分析之中,结果可行。计算结果表明,静州村耕地生产潜力平均可达12413.4kg/hm^2,目前产量仅有9000kg/hm^2,还大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对我厂离子交换树脂生产过程产生的三废物质进行了综合治理的分析研究,提出一整套治理方案和方法。  相似文献   
69.
阐述了合肥遥测台网ICP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该系统的各个软件包进行了介绍.ICP系统的运行,增强了合肥遥测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也为研究人员对数字化地震波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