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170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411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青岛4个海水浴场微塑料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有毒有害物质的载体,会随洋流作用传播、被生物摄入并影响其生长代谢,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为揭示青岛近岸MPs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利用表层现场采样、密度悬浮法分离、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结合观察的方法,研究了青岛近岸4个典型海水浴场海水和沉积物中MPs丰度分布,分析了各海水浴场MPs的粒径范围、形状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4个浴场海水中MPs含量范围为5.05×10~3~1.25×10~4个·m~(-3);沉积物中MPs含量范围为1.91×10~3~4.35×10~3个·m~(-2),海水中MPs含量高的站位相应沉积物中含量也高.4种粒径范围MPs在海水及沉积物中皆表现为粒径大小与其含量成负相关,例如,海水中MPs含量最高的为0.05~0.1 mm(4.10×10~3个·m~(-3)),最低为1~5 mm(2.05×10~3个·m~(-3)).纤维状MPs在海水中和沉积物中均占比最高,分别为48.73%和37.51%,其次为颗粒和碎片型.用ATR-FTIR从海水中检测出8种塑料类型,含量由高到低为:PETPPPSPEPVC≈SBPA≈PMA;沉积物中检测出6种MPs,同海水相比,没有PMA和PA,含量较高的4种MPs类型与海水相同.沉积物中的MPs在粒径、形状及成分上与海水具有相似性,说明青岛近岸海水浴场的海水及沉积物可能有相同的污染源:包装行业、服装纺织业、旅游业.研究结果为揭示沿海旅游型城市海水浴场MPs的分布及来源、开展海岸带MPs污染研究与监督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2.
为了实现4-氟苯酚(4-FP)废水的快速持续降解,本文构建了光催化与生物膜直接耦合系统.该耦合系统由N掺杂TiO2涂覆光催化光纤束、生物膜、核孔膜和紫外-可见LED光源构成.实验研究了单独光催化、单独微藻生物膜及光催化-生物膜耦合3种体系对4-FP的降解性能.研究发现:光催化系统降解4-FP速率慢、脱氟效率低,12h内降解率为94.3%,脱氟率仅为24.7%.微藻生物膜在第一个周期内对4-FP的降解性能高于单独光催化,10h内降解率达到98.9%,脱氟率达到90.9%,但3个周期后4-FP降解率降低至75.5%,脱氟率降低至69.5%.在耦合系统中,生物膜中微生物种群发生了自适应调整,富集了大量的红球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导致了光催化、生物降解及光合作用三者亲密协作,实现了4-FP快速持续地降解,运行12个周期后,5h即可将4-FP完全降解,同时溶解有机碳及脱氟率分别达到89.4%和78.3%.  相似文献   
173.
针对井口加热炉燃用套管气出现的烟尘排放超标问题,从燃烧方式及燃料组成方面分析发现,加热炉所采用的扩散式燃烧,火焰面燃料侧缺少氧气,燃料产生热分解生成炭黑颗粒;另外,套管气含有大量的重碳烷烃,其稳定性差、分解温度低,加剧了热分解反应。因此,控制套管气质量和改变燃烧方式是治理烟尘排放超标的基本途径。但是井口加装轻烃回收装置,分离出套管气中的重碳烷烃,成本高不可行。最终,基于预混燃烧理论,设计了双调风预混燃烧装置,现场实施结果表明,不仅烟尘排放降低了87.8%,而且NOx排放降低了58.6%、热效率提升了8.2%。实践证明,预混燃烧是治理井口加热炉烟尘排放超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4.
沟渠是农田氮、磷营养物质排入地表水体的通道. 对嘉兴大田、集约化菜地、集约化果园、集约化养殖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农村沟渠0~5 cm表层底泥氮、磷的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67个沟渠底泥样品的w(全氮)为1 560~7 480 mg/kg,其中w(交换态氮)为31.15~704.38 mg/kg,占w(全氮)的1.29%~10.01%;交换态氮中以铵态氮为主,占w(交换态氮)的62.15%~100%. 沟渠底泥样品的w(全磷)为580~6 420 mg/kg,w(碳酸氢钠溶解磷)为19.53~359.72 mg/kg,占w(全磷)的2.05%~18.96%;w(水溶性磷)为0.29~18.88 mg/kg,占w(碳酸氢钠溶解磷)的1.11%~14.63%. 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底泥氮、磷的形态分布有显著影响(P<0.01),集约化养殖场沟渠底泥中的w(全氮), w(交换态氮),w(铵态氮), w(硝态氮), w(交换态氮)/w(全氮), w(全磷), w(水溶性磷), w(碳酸氢钠溶解磷)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 底泥w(全氮), w(交换态氮), w(铵态氮)和w(硝态氮)两两间以及w(全磷), w(水溶性磷), w(碳酸氢钠溶解磷)两两间均在α0.01时显著相关,w(全磷)与w(碳酸氢钠溶解磷)的相关性(r0.81,P<0.01)好于与w(水溶性磷)的相关性(r0.51,P<0.01).   相似文献   
175.
2011年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0年7月19日《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之后,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又一指导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出台的背号是什么,主要亮点有哪些?日前,国家安监总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黄毅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对《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76.
翻看上海石油和化工产业分布对比图的人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和2007年以前相比,如今上海石油和化工产业在布局上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外环线以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基本消失不见;二是曾经游离于工业园区之外、上下游产品一体化程度不高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大幅减少;三是曾经位于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范围内、随时可能威胁市民饮水安全的18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已难觅“芳踪”。  相似文献   
177.
通过对大通地区近两年环境空气质量及工业粉尘排放现状介绍,提出了控制空气污染,改善大通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8.
有机碳源和溶解氧对亚硝酸盐生物硝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纯化分离到高活性硝化菌株N-20(Nitrobacter sp.),在一种新型材料Carbon Foam的表面挂膜;通过对菌株N-20进行摇瓶试验,选择添加有机碳源的种类,将其在pH7.5~8.0、温度28℃的条件下,分别以NaNO2和K2HPO4为氮源和磷源,通过生物滤塔中的液相连续试验,考察在不同DO的条件下有机碳源对硝化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作为有机碳源,DO≥2mg/L,葡萄糖低于20mg/L时,生物滤塔内可进行正常硝化,NO2^--N的硝化去除率维持在90%左右,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硝化去除率下降到70%;DO≤2mg/L,葡萄糖对硝化作用的抑制增强,当葡萄糖为200mg/L时,生物滤塔中NO^2-—N的硝化去除率仅为32%。  相似文献   
179.
为探索活性污泥出路,重庆市环保局组织四川维尼纶厂和江北织布厂通过养殖蚯蚓处理利用活性污泥,经三年多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1984年11月25月~28日,重庆市环保局分别在两个厂召开了鉴定会。国家环保局、重庆建工学院、西师、重师、渝大、中国科技情报所重庆分所、上海石化总公司等单位的教授、专家和科技人员60多人参加了会议。代表们一致认为,两个厂养殖蚯蚓处理两种性质,成份、含量各不相同废水所产生的活性污泥,在饵料配制和养殖工艺技术上是可行的,中试是成功的,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为综合利用活性污泥、建立生态工程开拓了一条新途  相似文献   
180.
混沌理论:人类认识自然灾害的工具之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自然灾害实际上是“人-自然系统”呈现为一种无序的状态.在人类面临的众多的自然灾害中,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自然灾害具有“混沌性态”的无序性.当(1)人-自然系统内出现混沌无序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或(2)人-自然系统的某一纯粹的自然子系统出现混沌无序性且继而引发了整个人-自然系统的无序性时,危及人类生存,便产生了自然灾害。在人-自然系统中,导致混沌性自然灾害的条件至少有四种:(1)三个或三个以上作用源加上非线性关系;(2)某些变量的周期性解变得不稳定;(3)控制参量超过临界值导致周期倍增;(4)周期性扰动作用于非线性项.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防灾或减灾的如下四条原则措施:在人—自然系统中,(1)减弱某些非线性机制;(2)隔离某些相互作用的要素及其子环路;(3)控制某些关键性参量的变化,(4)提高(或降低)某些重要变量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