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82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21.
人类对全球生态系统扰动的初步清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nna.  L  安逸 《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4,23(4):246-250
  相似文献   
122.
太湖不同湖区冬季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冬季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太湖水草区、湖心区和河口区共9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发现:不同湖区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为水草区 > 湖心区 > 河口区;不同湖区优势细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其中,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类门水平优势细菌以及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和硝化螺菌纲(Nitrospira)2类纲水平优势细菌在不同湖区之间差异显著.冬季太湖沉积物细菌优势类群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在属分类水平上,主要优势类群为unidentified_Chloroplast和微囊藻属(Microcystis).Cyanobacteria和Microcystis在所有采样点均有检出,平均丰度均以湖心区最高.对沉积物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水平、水温和pH值均能影响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NO3--N和水温是Microcystis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3.
用于处理含油泥砂的菌种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孤东油田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三株可以降解原油的细菌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所筛选的细菌能够很好地利用油泥砂中的原油作为碳源而进行生长代谢,从而达到降解原油的目的。同时,细菌还可利用油泥砂中的原油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生物降解表面活性剂,将原油从泥砂表面剥离下来,并使其乳化、溶解在溶液中。在油泥砂处理初期加入化学表面活性剂,可以促进细菌的生长,缩短处理时间,对最终处理效果没有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124.
上海地区臭氧数值预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WRF-Chem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构建了区域化学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评估了201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的1h和8h臭氧业务数值预报效果.结果表明:臭氧预报没有明显的系统偏差,预报偏差在0两侧基本呈对称分布;数值预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中8h臭氧的效果略好,不同时效预报的相关系数均在0.8上下,浓度平均偏差和偏差中值都只有1′10-9~2′10-9,臭氧达标日和污染日预报都有很高准确率和CSI/TS评分,首要污染物也较准确;不同时效的预报效果接近,48h时效略好,24h和72h相当;数值预报也存在一定不足,存在极个别显著偏高或显著偏低的情况,同时由于等级划分阈值的存在,等级预报的准确性明显低于浓度和分指数预报.综合地看,数值预报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臭氧预报,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提供有力的支撑,但分指数等级预报上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5.
上海地区光化学污染中气溶胶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上海地区2011~2013年9个大气成分及气象观测站点臭氧(O3)、颗粒物(PM1、PM2.5、PM10)、气溶胶粒子谱观测资料以及气象数据,分析了上海不同功能区臭氧超标时的频率分布及各类污染物浓度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夏季光化学污染严重,周边城区臭氧污染要明显高于中心城区,不同功能区污染情况差异较大,金山化工区和崇明生态岛光化学污染较为严重.通过分析光化学污染前后气溶胶变化特征可知,当出现光化学污染时,各站气溶胶浓度明显升高,特别是PM1浓度增加显著,且PM1/PM2.5比未出现臭氧污染时的比例明显升高.表明随着光化学反应的增强,二次气溶胶生成明显增多.因此可将PM1作为光化学污染的判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6.
亚磷酸盐(HPO32-,H2PO3-,+3价)是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还原态形式,其在水环境中的光氧化过程可能是亚磷酸盐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300W汞灯为光源,研究了环境浓度(1μmol/L)的亚磷酸盐在NO3-溶液中的光氧化过程,探讨了NO3-浓度、溶液pH值、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离子(Cl-、SO42-、HCO3-、Fe3+、Mn2+)及腐殖酸对亚磷酸盐光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磷酸盐在NO3-溶液中的光氧化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规律,当NO3-浓度由0增至120μmol/L时,其速率常数由0.020h-1增至0.271h-1;酸性溶液(pH = 4)有利于亚磷酸盐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氧化,水环境中SO42-及Cl-对光氧化过程存在弱抑制,而HCO3-对光氧化过程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Fe3+促进了亚磷酸盐在NO3-溶液中光氧化过程,而Mn2+则是抑制作用.腐殖酸的加入对亚磷酸盐光氧化过程存在抑制作用.活性氧猝灭剂(异丙醇,叠氮化钠)的加入大大抑制了亚磷酸盐的光氧化过程,表明亚磷酸盐光氧化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对其光氧化起到关键作用.模拟太湖水样中亚磷酸盐的减少量与正磷酸盐的增加量一致,证明亚磷酸盐光氧化产物是正磷酸盐.  相似文献   
127.
典型菜地土壤汞在小白菜和胡萝卜可食部位的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的10个城市典型菜地土壤和蔬菜(小白菜和胡萝卜)对应采样,分析217个蔬菜可食部位中重金属汞(Hg)质量分数及对应土壤中Hg全量和有效态质量分数,研究大田条件下小白菜和胡萝卜可食部位富集Hg的规律。结果表明,广东省菜地土壤存在一定的Hg污染,约20%的土壤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中二级标准值,但小白菜和胡萝卜中Hg质量分数较低,均值分别为0.0012和0.0013mg·kg-1,仅2个小白菜样品Hg质量分数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中的限值0.01mg·kg-1。TGA提取的土壤有效态Hg质量分数与土壤Hg全量显著正相关,TGA提取Hg量仅占土壤总Hg质量分数的3%-4%。小白菜和胡萝卜对Hg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90%和0.94%,表明土壤中绝大部分的Hg不易转化迁移、为蔬菜吸收。小白菜和胡萝卜可食部位Hg质量分数与土壤中Hg全量和有效态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蔬菜与土壤Hg有效态质量分数的关系优于其与土壤Hg全量的关系。依据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通过拟合回归方程计算出的保障小白菜和胡萝b质量安全的菜地土壤Hg有效态质量分数临界值分别为O.038和0.063mg·kg-1。计算出的土壤Hg全量临界值远大于我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表明该标准值对于保障广东省小白菜和胡萝b质量安全来说可能过于严格。  相似文献   
128.
上海中心城区夏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源解析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2006~2008年夏季在上海徐家汇地区对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3h采样(6:00~9:00),共取得72个有效样本.同时,应用PCA/APC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受体模型对大气中VOCs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夏季中心城区大气中VOCs主要有5个来源,分别为交通工具尾气排放、燃料挥发(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泄漏和汽油蒸发)、溶剂使用、工业生产和生物质/生物燃料燃烧+海洋源,其贡献率分别为34%、24%、16%、14%、12%.其中,芳香烃主要来自于溶剂使用、交通工具尾气排放、工业生产和燃料挥发,其分担率分别为35%、26%、22%、17%.烯烃主要来自于交通工具尾气排放和燃料挥发,其分担率为49%和40%.烷烃主要来自于交通工具尾气排放、燃料挥发和溶剂使用,其分担率分别为45%、32%、12%.模拟结果和已知源成分谱符合较好,说明PCA/APCS受体模型源解析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29.
采用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以太湖9个采样点所采集的27个沉积物柱样为研究对象,研究沉积物中DGT所测量的磷浓度(DGT-P)与铜绿微囊藻生长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与4种常规的生物可利用性磷方法[(水溶性磷(WSP)、易解析磷(RDP)、藻可利用磷(AAP)和NaHCO3提取磷(Olsen-P))]进行比较,评价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太湖沉积物生物可利用性磷与铜绿微囊藻生长量的关系.结果表明,DGT-P与藻生长量的相关系数为R2=0.941(P<0.01),高于4种生物可利用性磷提取法的相关系数(WSP,0.780、RDP,0.806、AAP,0.849、Olsen-P,0.910).结果表明DGT技术可以作为预测原位沉积物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0.
文章总结并反思了欧美发达国家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新思路、新技术,并期望对我国有所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