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安全科学   4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83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耐镉细菌联合电动技术修复镉污染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传统电动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及经济效益,本研究采用耐镉细菌联合电动修复技术修复镉污染土壤.通过在含镉土壤中接种3种耐镉细菌Escherichia coli strainBacillus sp.和Bacillus cereus strain,以电压梯度1 V·cm-1通电10 d,比较不同耐镉细菌对土壤Cd去除和形态转化,以及电能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Escherichia coli strainBacillus sp.、Bacillus cereus strain的试验组比传统电动修复的Cd去除率分别提高7.63%、17.21%、19.53%;单位修复能耗分别降低64.78、109.52、116.54 kW·min·mg-1.由于Bacillus cereus strain对Cd2+的吸附量高于Escherichia coli strainBacillus sp.,且能有效降低土壤中Cd的生物毒性,因此采用Bacillus cereus strain联合电动技术修复镉污染土壤时效果最佳,Cd去除率达到30.77%,单位修复耗能为48.94 kW·min·mg-1.  相似文献   
222.
建立了以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水体中9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克洛、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噻肟、头孢唑啉、青霉素G、头孢噻呋、青霉素Ⅴ)的检测方法。以Bond Elut Plexa PAX萃取小柱富集浓缩水样。对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的上样p H、洗脱液进行了优化,以获得最高回收率。采用0.1%甲酸(V/V)-1 g/L甲酸铵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液相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H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终确定的实验条件为:上样p H为6,以4 m L 5%甲酸-甲醇(V/V)溶液进行分批洗脱。方法对9种抗生素的检出限为0.12~1.49 ng/L,加标回收率61.42%~108.08%,相对标准偏差为(n=3)2.39%~8.29%。并对大连近岸水体8个采样点水样进行了初步检测,每个采样点都有目标抗生素检出,总质量浓度在28.77~2 549 ng/L之间。除青霉素V类外各抗生素均有检出,青霉素G的检出次数与检出总质量浓度最高。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高效、灵敏、可靠,可用于水体中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223.
填埋场大气中化合物分析与恶臭指示物筛选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填埋场恶臭已成为城市周边的重要污染源,在前期研究确定了填埋场内主要恶臭污染点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分析恶臭污染扩散过程的化学物质组成并寻找特异指示性化合物,利用GC-MS方法分析了填埋场作业面下风向不同扩散距离的大气恶臭污染物质谱,并对各监测点的物质谱的相似性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以单环芳烃、烷烃和卤代烃类为代表的19种物质为填埋场大气中的共有化合物;通过对各监测点样品物质谱的相似性分析,发现下风向化合物组成受填埋作业面化合物组成的明显影响,并确定以间二甲苯作为填埋场恶臭污染的标志化合物.  相似文献   
224.
麻雀的风景     
早晨,慵懒地立在北窗前,目光习惯地飘向楼下小区花园的草木。迎春花早开过了,丁香花也谢幕了。无花的时节,这个长方形的花园中间,几棵高大的枫树开始神气地扭动着枝条。我正凝神间,忽然看见有几片叶子从一丛丁香树上恍惚飘落。奇怪,离秋风扫落叶的时节还大老远呢,何来落叶飘零?我拿过眼镜戴上,细看。呵,原来是一群麻雀正从树上飞落,而我误以为落叶。  相似文献   
225.
相见荆条花     
盛夏7月,去辽西班吉塔的山中拜会一位朋友,他在山中养蘑菇已是小有名气。走在长长的山路上,不时有野花入眼。脚步偏偏停在一蓬荆条前,聚敛目光,齐腰高的枝条上无数细小的花蕾相拥着耳语,花心紧闭。  相似文献   
226.
含油污泥组成及其对热解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薇  刘建国  聂永丰 《环境科学》2008,29(7):2063-2067
对含油污泥及其主要组成矿物油与矿物质进行了成分分析,并利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仪与管式电阻炉对比分析了含油污泥及其组成的热解过程与热解气体析出特性.结果表明,[1]含油污泥具有较高热值(15422.41 kJ/kg),以石英为主要成分的矿物质在含油污泥中所占比重较大(61.57%),并与热转化性能较好的矿物油紧密结合;[2]含油污泥热解过程依次经历干燥脱气(50-180℃)、轻质油分挥发析出(180-370℃)、重质油分热解析出(370-500℃)、半焦炭化(500-600℃)与矿物质分解(>600℃)5个阶段;[3]矿物质通过表面作用与导热性系数提升作用影响矿物油的热转化反应,矿物油中的杂质元素会降低矿物质的分解温度;[4]矿物质的存在降低了矿物油热解气体的产量并促进H2析出.  相似文献   
227.
碱热联合破解污泥效果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碱热联合处理对污泥的破解效果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碱的加入显著提高了热处理的破解效果,NaOH的破解效果比Ca(OH)2好.碱热联合处理脱水泥饼的适宜处理参数为140℃、90min、Ca(OH)2和NaOH投加量为0.25g/g总固体(TS).在该条件下,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比未加碱时分别增加了41.26%和198%,质量减少率分别为50%、57%.采用NaOH碱热破解污泥后的SCOD值与热处理温度(T)、处理时间(t)及投碱量(A)的关系可以用幂指数模型表示:SCODNa=10178.17[T ]0.43 [A ]0.59t 0.24.  相似文献   
228.
选用四种不同织物构造的聚苯硫醚覆膜滤料、超细纤维面层滤料、异形纤维面层滤料和常规滤料,采用氧化铝标准粉尘Pural NF在VDI测试装置进行除尘滤料冷动态除尘性能测试。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织物特性对滤料阻力有较大影响,虽然清洁阶段覆膜滤料阻力最大,接近200 Pa,但稳定和老化阶段阻力最小,仅有300 Pa,而常规滤料阻力在稳定阶段最大,高达790 Pa;织物特性的差异对滤料平均清灰周期也有较大影响,覆膜滤料、超细纤维层滤料、三叶纤维层滤料和常规滤料清洁阶段滤料的平均清灰周期分别为380,241,223,177 s,其他阶段滤料清灰周期长短顺序与清洁阶段相同,覆膜滤料清灰周期最长,寿命也最长;织物特性的不同对滤料过滤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超细滤料、覆膜滤料、三叶形滤料和常规滤料清洁阶段过滤效率达到99.9%以上,穿透率分别为0.0261%、0.004%、0.0321%、0.0322%;稳定阶段的过滤效率除常规滤料外都可以达到99.99%以上,穿透率分别为0.0027%、0.0003%、0.0014%和0.4765%。  相似文献   
229.
为了更好地研究岩石破坏机理,开展了预置有剪切破坏裂缝形成预置破坏区的花岗岩受载破坏实验。利用微震监测系统采集岩样受载过程微震事件,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微震事件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岩样受载过程各位置的岩石波速分布,并对应力分布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花岗岩岩样受载过程中沿预置的裂隙面失稳,利用双差算法对微震事件重新定位,多数微震事件数分布于预置断裂面或其周围。双差层析成像后的岩石波速等值线图显示,不同受载阶段预置破坏区波速结构与微震事件数量、强度分布及应力曲线特征有很好相关性,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30.
文章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产气控制利用技术研究、利用现状,分析了我国适于实施填埋产沼工程的有利条件,得出国内对填埋场气体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最后提出了在该领域国内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