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88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城市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DOM的光谱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踪监测了城市污泥堆肥工厂好氧堆肥的一个发酵周期,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堆肥过程中DOM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 表明,堆肥污泥中DOM主要由4种荧光组分组成,分别为类色氨酸(C1:275nm/350 nm)、类富里酸(C2:240 nm、315/415 nm)、类酪氨酸(C3:275 nm/305 nm)和类胡敏酸(C4:265 nm、360 nm/480nm).随堆肥过程推进,组分C1、C3所占比例先增大后减小,而组分C2、组分CA所占比例升高,表明堆肥腐殖化程度不断增强;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发现,SUVA254、SUVA280、A240 ~400逐渐增大,E250/ E365逐渐减小,表明DOM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逐渐增强.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CA与吸收光谱参数在p <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CA可以作为评价堆肥腐熟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2.
利用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去除水中的PFOS,在0.6MPa操作压力条件下过滤12h,研究PFOS浓度、离子种类、总离子强度以及海藻酸对PFOS截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FOS浓度增大其截留率也随之升高;溶液总离子强度越大,PFOS截留率越高,当过滤进行到12h时,溶液总离子强度为150mmol/L时,PFOS的截留率比溶液总离子强度为10mmol/L时仍高2.1%;溶液中加入1mmol/L Ca2+时PFOS的截留效果优于加入1mmol/L Na+时的效果;并且随着二价离子浓度的增加,截留率上升,过滤结束时,Ca2+浓度为3mmol/L的条件下PFOS的截留率约为97.5%,高于1mmol/L Ca2+存在时PFOS的截留率(95%);海藻酸存在时PFOS的截留率显著增高,尤其在1mmol/L钙离子存在条件下,过滤12h后PFOS的截留率仍可达到95%以上,但海藻酸会导致膜污染的发生从而引起膜通量下降.  相似文献   
73.
泥浆体系中吡啶的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环化合物已造成了土壤、地下水等体系的严重污染,危害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生物修复是解决该类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由实验室培养的活性污泥中分离一株高效降解吡啶的菌株W12,经鉴定为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denitrificans),以W12菌对受吡啶污染的泥浆体系进行生物修复。实验条件下,土壤对吡啶的吸附量很小,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当吡啶初始质量分数为1.65mg·g-1时,投加W12菌能够迅速促进吡啶的生物降解,在灭菌土和自然土中完全降解吡啶的时间分别为12h和18h,说明W12菌在自然土中的降解效果受到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影响;此外,对泥浆体系中吡啶降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投菌量是影响吡啶降解速率的关键因素,外加氮源以及土水比均对吡啶降解过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4.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0,自引:8,他引:130  
论文从土壤水文学科视角来研究和分析黄土高原森林水文作用的两个重大问题,即对总径流量和对地下水转化的影响。联系黄土高原与水循环有关的生态属性,系统阐述了林地土壤下伏干层的发现、分布、水文性质及其生物学成因。重点分析了干层因其巨大水分亏缺量阻隔重力水下渗,阻止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作用。指出森林因其显著拦蓄径流作用,蓄积水分又难以转化为地下水,因而具有减少林地出境总径流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论述了利用煤矿塌陷盆地作为氧化塘和土地处理系统处理煤矿井下水和矿区生活污水的工艺原理、特点、工程设计及其产生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76.
自控技术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污水处理厂自动投药控制系统和机械滤水设备反洗自控系统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是污水处理过程自动化的一种实用模式.  相似文献   
77.
玉山 《沿海环境》2001,(7):13-14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 天,北京迎来了第四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暨中国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首次“亮相”国际周的国际环境保护论坛的“火爆”,使能够容纳300余人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第17报告厅一时座无虚席,迟到的听众只好站立一旁,洗耳恭听。这在国际周80余场高层论坛中是不多见的。面对热情的听众,20余位国内外环境专家竞相登台,各抒己见。 城市生态引起关注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人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依靠技术进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  相似文献   
78.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促进次生铁矿物形成的现象在酸性煤矿废水(ACMD)的治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索了A. ferrooxidans接种密度在酸性硫酸盐环境(9K培养基)中对Fe2+氧化率、总Fe沉淀率及矿物产生量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矿物合成体系矿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体系A. ferrooxidans接种密度为0.27×106~5.40×107 cells·mL-1时,溶液中Fe2+需60~12 h氧化完全.培养至60 h,上述体系总Fe沉淀率分别达到10.7%~35.9%.不同接种体系Fe2+同时氧化完全时,沉淀单位质量Fe而转化的次生铁矿物量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例如,A. ferrooxidans接种密度分别为1.35×106、2.70×106、8.10×106和1.62×107 cells·mL-1的处理在Fe2+同时完全氧化时刻,Fe沉淀率分别为17.6%、20.0%、24.1% 和26.5%,且沉淀1 g Fe转化的次生铁矿物量分别为2.04、2.10、2.17与2.27 g.结晶度较差的施氏矿物是次生铁矿物合成初期产生的唯一矿相,Fe2+完全氧化时,矿物相为施氏矿物与结晶度好的黄铁矾矿物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79.
针对不同环境介质中抗生素残留检测的要求和特点,总结了预处理和常见抗生素检测方法的应用现状。分析认为,抗生素检测的难点在于环境基质的复杂性和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应开发连续化、自动化和微型化的绿色分离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建立高效、准确、快速的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