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51篇
安全科学   78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417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晋江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与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冷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晋江河口柱状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Pb、Sr、Cr、Cd、Zn、Cu、Fe、Mn、V、Ni、Co、Cs、Sn、Sb和Hg)的质量分数,结合210Pb定年技术,运用Pb、Sr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法),探讨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及污染历史. 结果表明:①近300 a来晋江河口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②柱状沉积物中的Pb主要来自于上游流域的采矿活动(贡献率为47.5%~83.7%)和土壤母质(贡献率为16.3%~52.5%). ③沉积物的87Sr/86Sr为0.716 37~0.719 26,高于人为源(≤0.711 72),说明沉积物中的Sr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 ④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种重金属元素可分两大类,Ⅰ类为Sr、Hg、Cr、V、Ni和Cs,以自然源为主;Ⅱ类为Pb、Fe、Mn、Zn、Cd、Sb、Sn、Cu和Co,以人为源为主,主要与上游流域的采矿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42.
ABR+复合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BR+复合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进行中试研究。试验期间进水pH和温度的范围分别为:6.5~8.5,14.0~23.5℃。结果表明:ABR在HRT为10 h,COD容积负荷为0.52 kg/(m3.d)(复合人工湿地面积负荷为0.018 kg/(m2.d))的条件下,系统对COD、NH3-N、TN、TP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64%、60%、63%和80%;出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7,7.13,13.31,0.67 mg/L,浊度为10 NTU;系统运行24 d后,ABR反应器中观察到厌氧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743.
区域能源碳足迹计算模型比较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消费排放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研究能源碳足迹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何准确计算和表征能源碳足迹的大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3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计算区域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方法和模型,它们分别是碳汇法、净初级生产力改进模型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改进模型。分别介绍了其计算公式、输入参数和计算过程。以湖北省1998-2009年能源消费碳足迹的计算为例,分别用这几种方法计算了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总量和人均碳足迹。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较快,3种方法和模型计算得到的碳足迹总量和人均量从时间序列上看,整体变化趋势一致,碳足迹亦呈现快速增长。但3种模型计算出的碳足迹大小差异较大,碳汇法模型足迹最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改进模型次之,净初级生产力改进模型结果最小,并且碳汇法的计算结果明显大于其他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碳汇法模型只考虑林地的碳吸收能力,忽略了区域其他用地类型的碳吸收能力。净初级生产力改进模型考虑了各种用地类型的吸收能力,但从生态系统来说忽略了异氧呼吸的碳释放,高估了区域的碳吸收能力。几种模型都运用了固定值或者平均统计量,未能考虑地域差异,同时未考虑各统计量随时间和气候等变化而变化的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也是今后研究值得深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44.
浅议恶臭污染的健康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臭兼有感官污染和有害气体污染的两重性。开展恶臭健康风险评价研究对恶臭基准/标准的制定、污染控制和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恶臭污染的特殊性和健康危害,分析了恶臭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最后就如何开展恶臭健康风险研究提出4点建议。  相似文献   
745.
随着深圳南山区规划岸线的实施,将影响该海区潮流流态,给前湾燃机电厂的循环冷却水工程造成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利用数值模拟对现状海域流场进行了验证计算,对规划岸线下的流场变化情况及电厂温排水的水力热力特性进行了模拟.在考虑取水温度、经济性、环保性的基础上,为环境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46.
北京市夏季空气真菌生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北京市夏季空气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空气真菌优势菌属依次为枝孢属(Cladospo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无孢菌(non—sporulating mycelia)、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其中枝孢属浓度占总浓度的47.2%,出现频率为100%,是绝对的优势真菌属.在不同的功能区,教区枝孢属最多,占53.5%,交通干线青霉属和链格孢属最多,分别占7.2%和24.3%.公园绿地无孢菌占31.7%,明显多于教区和交通干线,不同的环境条件能够改变空气真菌类群的浓度.公园绿地和教区空气真菌总浓度明显高于普通干线(P<0.01).空气真菌的粒子径主要分布在1.0—6.0um,约占总数的70%,呈对数正态分布.公园绿地空气真菌中值直径大于交通干线和教区,分别为2.50um,2.37um和2.04um.  相似文献   
747.
大米草的蔓延,不但严重影响了滩涂养殖业,同时也对滩涂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致使红树林生态群大面积消失.我们研制出一种能够导致大米草败育的药剂--米草败育灵,可使大米草种子100%败育,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其通过种子传播的方式蔓延.经检测该药剂对环境安全,对水生生物安全且使用后在土壤中检测不到残留.  相似文献   
748.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旱区旱作粮田深层土壤干燥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降水量趋势性减少和粮食产量不断提高,黄土高原旱作粮田深层土壤干燥化现象日益显现。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旱区,测定了32类旱作粮田0~600cm土层土壤湿度,分析和比较了各类粮田深层土壤贮水量、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和土壤干燥化强度。结果表明:①32类旱作粮田0~600cm土层土壤湿度、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有效贮水量分别为13.90%、1084.4mm和573.7mm,其中有16类粮田发生了土壤干燥化现象,土壤水分过耗量平均值85.1mm;②有28类旱作粮田100~400cm土层为土壤干层,其中夏粮田土壤干层厚度大于秋粮田,最大耗水深度接近或超过600cm;③32类旱作粮田和16类干燥化粮田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别为110%和83%,分别属于无干燥化和轻度干燥化强度,土壤干层厚度平均值为267cm,以半干旱偏旱区粮田土壤干燥化程度最严重。  相似文献   
749.
为了考察缺氧活性污泥对染料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以缺氧活性污泥作为吸附剂,亚甲基蓝作为吸附质进行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亚甲基蓝在缺氧活性污泥上的吸附遵循准二级速率方程,吸附方式为化学吸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和Redlich-Peterson吸附等温式,为单分子层吸附,理论最大吸附量9.25 mg/g;亚甲基蓝分子在污泥颗粒内扩散动力学曲线存在线性部分,说明吸附过程存在污泥颗粒微孔内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750.
针对依然严峻的建筑业安全形势,基于国内学者对安全投入的分类和构成,依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投入的特点,给出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投入的指标体系和影响要素。为优化安全投入,抑制安全事故损失,构建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投入指标的综合重要度诊断模型。最后给出了具体运用的实例,为建筑施工企业未来安全投入的合理分配提供可鉴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