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83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为探求电絮凝处理高含氟地下水工艺技术参数及其除氟动力学,采用双铝电极电絮凝装置处理人工模拟高含氟地下水,研究了双铝电絮凝除氟过程及其除氟动力学模型,分别考察了电流密度、pH、极板间距及初始氟浓度对电絮凝除氟过程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除氟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理论所需除氟时间取决于初始氟浓度和除氟动力学常数,而除氟动力学常数受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初始氟浓度影响;当电流密度为300 A·m~(-3),pH为6.0~7.0,极间距为10 mm时,双铝电絮凝除氟能效最高,氟离子去除率为89.56%,能耗为0.157 8 kWh·g~(-1);但较高的初始氟浓度容易使铝氟比下降,导致除氟效果下降,不利于除氟过程。以上结果可为电絮凝处理高含氟地下水工程化应用和除氟反应器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2.
基于可再生资源有效回收率低和回收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状,结合"互联网+"思维,提出"互联网+"研发应用平台——"能回收"APP以解决"回收难"问题。对应用平台内部模块进行了详细分析及设计,应用Androidstudio开发原生APP,利用Leancloud开发后台管理页面及系统测试。通过"能回收"APP的实际应用,可再生资源的回收率提高20%左右,利用率提高25%左右。通过对线上组建起用户、线下组建起回收圈的管理,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境,有效提高了可再生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3.
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而生物法是一项绿色处理技术.本实验选取3种VOCs(甲苯、邻二甲苯、二氯甲烷)作为模型污染物,利用甲苯、邻二甲苯降解菌Zoogloea resiniphila HJ1(菌株HJ1)及二氯甲烷降解菌Methylobacterium rhodesianum H13(菌株H13)构建复合菌株,采用“专属菌+综合菌”模式以复合菌株和驯化污泥构建复合强化菌群.研究表明,复合菌株可完全降解400 mg·L-1甲苯、256 mg·L-1邻二甲苯、200 mg·L-1二氯甲烷,矿化率分别为74.3%、61.1%、82.7%.复合菌株可完全降解480 mg·L-1混合污染物(3种污染物浓度比为1∶1∶1),降解速率依次为甲苯>邻二甲苯>二氯甲烷.经过优化,菌株HJ1和菌株H13最佳配比被确定为1∶5.复合强化菌群不仅大幅提高了邻二甲苯、二氯甲烷降解速率,还提高了混合污染物矿化率.甲苯、邻二甲苯的存在对二氯甲烷降解产生明显抑制效应,而低浓度二氯甲烷(<240 mg·L  相似文献   
174.
对河湖藻类水华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对藻类水华应急治理决策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综述了现行水华治理方法,概述了水华应急治理决策相关流程、打造水华应急治理智能决策平台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5.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旅游产业整合,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产业整合是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产业系统内各利益主体的共同和j益而在产业系统内进行的资源重新配置和调整的过程.产业整合主要相关理论有新古典企业理论、价值链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及交易费用理论等,它们都从各自的视角对产业整合的动因、途径、目标等进行了分析.旅游业与制造业在产业性质和特征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产业内部结构与运作体系上也不同,因而,旅游业的产业整合与制造业的产业整合不同.针对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旅游产业秩序缺乏、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旅游产业组织不健全、旅游产业政策不统一等问题,提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彻底的产业整合,减少产业内耗,发挥协同效应,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6.
张伟  施周  张骅  徐舜开 《环境工程学报》2009,3(12):2129-213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负载纳米TiO2的复合光催化剂(TiO2/MWCNTs),以偶氮类染料甲基橙为目标污染物,在自制的光催化反应器上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反应实验。主要研究同一甲基橙初始浓度(C0)下,多壁碳纳米管不同管长和管径对复合光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降解反应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描述,反应速率常数k随着多壁碳纳米管管长和管径的增大而增大;与纯纳米TiO2相比,复合光催化剂对甲基橙的降解率提高了6%~18%,反应速率常数为前者的1.19~2.11倍;采用复合光催化剂的甲基橙光降解溶液自行沉降分离效果较好,静止沉降60 min后达到沉降平衡,剩余浊度为8.5 NTU,下降了90.6%。  相似文献   
177.
尹军  开艳  刘伟 《环境工程学报》2014,(12):5271-5276
以生活污水、含染发污水的混合污水及低浓度染发污水为对象,通过实验研究了SBR去除其COD、总磷、氨氮和总氮效能及活性污泥CAT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染发污水对SBR法去除COD、总磷、氨氮影响不大,通过生物方法可以处理低浓度染发污水,染发污水COD、总磷、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率可分别达到79.11%、92.16%、74.51%和55.93%,但由于染发污水的环状有机物有可能抑制了异养菌的作用,影响总氮的生物去除效果,使染发污水比生活污水的总氮去除率低14.70%;在反应器正常运行的典型周期内,3种污水的活性污泥CAT活性均呈先高后低的总体变化趋势,且活性污泥CAT活性分别依生活污水、混合污水、染发污水降低。  相似文献   
178.
司开玲 《绿叶》2012,(2):96-103
文艺复兴之后,人类将自然从认知的客体转变为控制的对象,导致了自然的客观化和严重的社会后果。与作为认知客体的自然所体现出的多样性不同,自然的客观化更强调同一性。由这种追求客观化而生成的知识越来越脱离普通人的生活体验,转变成专业技术人员的专有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的生活者关于自身所遭遇的污染与受害的感官表达越来越无力,于是出现了他们在环境诉求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9.
气相色谱-质谱法表征炼油厂外排废水中的有机组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水中的有机组分划分为悬浮性有机物(SOC)、溶解性可吸附有机物(EOC)及溶解性不可吸附有机物(NEOC)三类.分别用G3型耐酸滤过漏斗及GDX-502树脂分离和富集了某炼油厂生化处理外排废水中的SOC及EOC,漏斗滤出的和GDX-502树脂富集的有机物分别用二氯甲烷洗脱和Soxhlet提取,提取物经干燥、浓缩后,用GC/M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废水TOC为27.4mg/L,SOC、EOC及NEOC分别占44.5%、28.1%及27.4%.SOC中共鉴定出有机组分44种,包括正构烷烃21种、异构烷烃15种、烯烃6种及环烷烃2种,其中Ci5-C28正构烷烃的含量相对较高;EOC中共鉴定出有机组分78种,包括脂肪烃18种、芳烃12种、苯酚类10种、吡啶类7种、醇6种、酮10种、醛2种、酞酸酯3种及其它化合物10种,其中苯酚类、邻苯二甲酸正丁酯及1-甲基环己醇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0.
通过对低分子环保型压裂液体系(LMF)与传统瓜尔胶压裂液体系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低分子环保型压裂液体系,无论在工程还是在环保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它的推广应用,将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绿色环保压裂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